APP下载

人民日报社旧址的历史与变迁——王府井大街117号寻踪

2013-06-25朱悦华

党史博览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华北胡同

朱悦华

20世纪初以来,王府井大街117号这个不大的四合院,作为言论机关——报馆的所在地,留下了近代百年风云激荡的先声。

第一份铅印邸报在这里诞生

1907年6月,慈禧批准御史赵炳麟建议,委派庆亲王奕劻筹办《政治官报》,光绪帝题写了报名,由政治考察馆(1905年设,军机处五大臣管理,1911年废)主办。据笔者推断,政治考察馆与印铸局很可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都在王府井大街117号办公。

陈庆余先生于1913年出生在小甜水井胡同一个小四合院里,父亲陈钧是清印铸局里的总办。陈钧奉旨从英国进口了铅印设备,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聘请来了张国玺(商务印书馆原副经理)、石庆和(商务印书馆原排字房工长)、魏永生(商务印书馆原铸字工长) 等人。1907年10月26日,《政治官报》正式出版。

《政治官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铅印邸报,它标志着近千年手抄木印朝廷邸报的历史终结,开辟了中国报纸的新纪元。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由中央政府创办的报纸,被誉为“大清第一报”。《政治官报》日出一册,16开本,20余页,每月分类线装汇订4册。遇国家庆典,改用红色印刷,以示祝贺。但发行量很小,只有六品以上的文官、五品以上的武官才能订阅,主要刊登各项谕旨、京内外大员奏折、法制、章程、条约合同、统计调查报表、驻外使领报告,各国重要新闻“除涉及军机外交秘密外,均予分类选录刊载”。

《政治官报》强调沟通上下内外,培养新政人才,以达到立宪自强的目的。当时各地创办的官报还有《北洋公报》 (1902年)、《山东官报》 (1902年)、 《商务官报》(1906年)、《两湖官报》 (1907年)、《两广官报》 (1911年5月) 和 《东三省官报》(1911年9月)等。内容涉及各国政治文化制度、声光化电、发明创造、世界重要都市的商品和股票价格、国内各项实业的进展等,可谓包罗万象。“10年内至少有106种面世,每年平均新开办10.6种。”清末官报为推进新政摇旗呐喊,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视。

印铸局及其他

陈庆余先生回忆,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大纱帽胡同与梯子胡同(现归入大甜水井胡同)中间,印铸局占地约1.6万平方米,有百十间房屋。

据《东华图志》记载,当时在小甜水井胡同(小甜水井胡同位于大纱帽胡同西段,现归入大纱帽胡同)、大纱帽胡同一带居住的高官重臣还有大学士长龄(居住在大纱帽胡同,正一品),刑部尚书廖寿恒(居住在大纱帽胡同,从一品),理藩院尚书、绥远将军贻谷(居住在大纱帽胡同,从一品),户部侍郎陈璧(居住在小甜水井胡同,正二品)等,从印铸局范围看,似应包括这些大臣官员的部分住宅。

1979年人民日报社搬迁前,范围向西一直延伸到晨光街,北到大甜水井胡同,东到王府井,南到大纱帽胡同,应是将上述清朝官员府宅一并纳入其中的。此时人民日报社房屋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

清印铸局下设文牍、庶务、发行等科室,宅院根据需要进行了改造,建立了铸字、排版、印刷、装订、机房等车间。除了印报外,印铸局还铸造、镌刻朝廷和官员的大印及勋章等。

1911年6月,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会议决定,将《政治官报》改名为《内阁官报》,并赋予《内阁官报》颁布正式法令、公文的效力。同年,《内阁官报》刊登湖广总督向皇帝举荐的湖北籍优秀学生名单,董用威(董必武)列在最前面。但《内阁官报》出版不到一年时间,就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一起湮没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诞生。1月29日,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创刊,4月5日停刊,共发行58期,约45万字。2月12日,清帝被逼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内阁官报》改为《临时公报》,每日一期,至4月30日,共发行66期,约35万字。印铸局一度改为政治官报局,后又改回印铸局。

北洋军阀混战期间,印铸局局长一职频繁换人,一度停发工资,工人在叶青贻(国务院参议兼印铸局顾问)、胡茂生领导下举行罢工,经国务院调解始得复工。

1927年,印铸局撤销。

清末民初,先后有陆宗舆、陈锦涛、袁思亮、瞿宣颖、易顺鼎、陈汉第、田桓、徐崇、李宣倜等十几人出任印铸局局长,他们大都学贯中西,或以兴办实业著称,如陈锦涛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或以文化传承闻名,如袁思亮舍命抢救国宝《注东坡先生诗》 (现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李宣倜善书法、诗文,是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碑刻书写者之一,曾为梅兰芳修改唱词。即使为人们所痛斥的卖国贼陆宗舆,也有兴办钢铁工业(龙烟铁矿公司即北京首钢前身)的贡献……他们走马灯似的出入王府井大街117号,是清末民初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人民日报社美术编辑蔡若虹

王府井大街原117号门牌号现已改为277号,名副其实是个“大杂院”,产权单位包括经济日报社、东城区委等好几家;经营单位就更多了,北京好友世界商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笔者在该公司网站上看到,包括好友世界商场、大宅门招待所、王府井陶瓷城、古井食楼餐厅、王府井小吃街、民俗文化街、游戏厅等,占地1.3万多平方米,物业2万多平方米。

据笔者实地考察,好友世界商场经营场地范围主要是人民日报社原新旧办公楼和车库、食堂等。而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印刷厂及消防通道为经济日报社所辖,但令人忧虑的是消防通道已变成拥挤、脏乱的小吃街和民俗文化街。靠近大甜水井胡同部分平房为东城区所辖,目前已拆迁,杂乱无章,似乎还在开发中。

人民日报社的甜水井与北京水系

陈庆余先生回忆,民国初年,王府井大街还是一条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比不上当时人们常说的东四、西单、前门、鼓楼前几条街热闹。整条大街从北到南只有五六盏煤油路灯,装在6尺多高、3寸左右粗的木杆顶端的玻璃罩里。点灯人每天扛着小梯子来擦灯、添油、点灯、熄灯。街上各商号门前,有的挑着各式各样的纱灯、壁灯,有的高悬一两盏亮堂堂的汽灯。

当时王府井大街北口和东华门大街东口、八面槽大街南口交叉处,叫丁字街。在靠近王府井大街北口偏西,当时公兴合油盐店门前,有一口官井(1996年王府井大街改建时发现此井)。陈庆余清楚记得,当时井上竖着一丈多高的井架,井架上悬着一个滑车,滑车上缠着又粗又长的大麻绳,麻绳两端各系着一个大柳罐。两个打水人站在井台上,一上一下从井里往上打水,然后用水来泼洒王府井、东华门、八面槽、金鱼胡同等街道。但这口井的水是不能喝的苦水。

北京城因水而生。老北京城——蓟城位于莲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畔,元朝以积水潭为中心建设元大都。皇宫食用玉泉山泉水,市民吃井水。

随着北京城甜水紧缺,官井逐渐为私人承租。承租一口甜水井,意味着掌控几条胡同几百家人的吃水用水。

几百年前,海淀曾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地,流泉萦绕,湖泊成群。那时的北京是一片河网纵横、溪流交错的美丽水乡。自明代起,北京城的地下水质已大不如前。元朝时作为南北大运河终点、船桅林立的“海子”,明清时已被大片的街道和稻田蚕食;元朝时曾为南北漕运带来辉煌的通惠河,明清时已是运行维艰,难以为继。而这时的水井大多是苦水井,甜水井已极为罕见,仅有安定门外满井、天坛祈年井、陶然亭姚家井、王府井等少数几口甜水井被频繁载入史册。所以,王府井不单因王府,更因甜水井而著名。

人民日报社院里的那口井应该是其中的一口甜水井。报社很多老同志都记得那井上有一个小亭子。据笔者考证,目前好友世界商场西北角那口井是复制品。

《华北日报》的创刊与终结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布成立国民政府。1929年元旦,作为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的《华北日报》在北平创刊。李石曾任社长,安馥音、沈尹默等任总编辑。日出3大张12版,以刊登政治、经济和党务要闻为主,附出《华北画刊》 《现代国际》 《边疆周刊》等专刊。

1949年冬,人民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沈尹默(1883—1971),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一代书法宗师。他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被周恩来视为珍品挂在办公室里。“文革”中,沈尹默写的认罪书,常被人揭走珍藏。得知老朋友纷纷含冤离世,他焚烧了自己大量的书法精品,后在上海逝世。

李石曾(1881—1973),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1902年随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学习农业,以法文发表《大豆》一文,创办豆腐公司,是法国勤工俭学发起人之一。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任董事长。1924年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和故宫博物院的创建。1956年定居台北,1973年病逝。

《华北日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较有影响的一份官办报纸。它以“铲除旧污,恢复美德”为宗旨。1930年3月1日至9日,因积极宣传南京国民政府“讨阎(锡山)”活动被地方军警严加检查,报纸前后出现15处“天窗”。3月18日中原大战爆发后,被阎锡山派军队封闭,至10月10日才复刊。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华北门户洞开,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撤离。此时,官办的《华北日报》不得不进行改组,走向企业化。1933年秋,《华北日报》总编辑换上了留法归来的陈国廉。陈国廉一到北平就找与自己同船归国的李健吾商量报纸改版问题,决定增加报纸的篇幅,并扩大兜揽广告。《华北日报》自创办始,就坚持了开门办报思路。

1938年9月15日,《华北日报》被日伪接管,改出《武德报》。《武德报》表面上是一家中国的报纸,实际上被日本军部控制。

1945年10月1日,《华北日报》在原址复刊,张明炜任社长,同时创刊日文版,供日本战俘阅读。张明炜当时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平津特派员兼华北日报社社长。

张明炜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1928年进入国民党宣传系统,担任过北方英文版中国时报社社长、南京《中央日报》总经理。张明炜自毕业后即投身新闻界,一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大半生都是在为国民党办报。1949年,张明炜去了台湾,由于一时没有适合的事情可做,在台中创办“民天”电台,取“民以食为天”之意。其间一些电台受到有关部门干扰,新闻界推其为代表,前往“立法”“监察”两院请愿,张明炜毅然前往,甚至垫出一笔不小的费用。此时他对国民党已有较深认知,与体制渐行渐远,再也不愿办报。

王府井大街117号的新主人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社接管北平国民党《华北日报》,成为王府井大街117号的新主人。从《政治官报》 《内阁官报》 《临时公报》 《华北日报》到《人民日报》,这个大四合院前后至少办过5份官报(北洋军阀时期不详)。到1979年东迁至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是这里历史最长的官方报纸。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北平昌实电器厂(北京人民电机厂前身之一)按照华北局城工部指示,3天内将王府井大街279号华北日报印刷厂和北池子文书馆1号院武德报印刷厂的全部印刷机包装好,运送到人民日报社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社。这大概是《华北日报》与《人民日报》最早的渊源。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月1日,《华北日报》停刊。2月2日,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的《人民日报》 (北平版)创刊。

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人民日报》报头换上,范长江宣布《华北日报》编辑人员就地待命,印刷厂、排字房工人继续工作。范长江就是坐在张明炜那张精致的大理石面办公桌前宣布这一决定的。

这一天,王府井大街117号周围,拥满了兴奋的报贩和前来买报的人,大家都在等待北平解放后第一张人民的报纸。由于印刷较慢,从清晨5时一直印到下午6时,随印随往门口送,5万份创刊号被抢购一空。创刊号上发表了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邓拓撰写的代发刊词——《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的大队人马离开河北平山县里庄来到北平,结束了战争年代游击办报的历史。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性转折,1949年冬,报社请了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在王府井大街117号编辑部大院藤萝架下,为全体工作人员照了一张大合影。

《人民日报》老报人刘振祥一直珍藏着这张合影。60多年后,他依然记忆犹新:“编辑部办公大院很宽敞,北房办公室前,有一个很大的藤萝架,每当春季,藤萝花盛开,串串紫色花朵挂满架顶,煞是好看。”当时,报社不少同人如美术编辑蔡若虹、女记者宋琤等都在此留下了珍贵美好的记忆。

据人民日报社档案记载,1949年接管王府井大街117号华北日报社房产273间半,其中60多间出租给丽都商店、信达商行、生康西服庄、玉成食品店、丽生商店、爱华木器行、德林商行、陈森泰西服庄等,尚未收回。

人民日报社同时接管的还有煤渣胡同2号院——国民党英文版《时事日报》所在地。这个院子比王府井大街117号院要小,是一个从南向北的四重院落,每一进院都是规整的五开间北房和三开间东西厢房。院里有两棵高大的海棠树。刚进城时,部分办公,部分居住。报社主要负责人张磐石、范长江、邓拓、安岗、胡绩伟、王揖等都在这儿的跨院中住过。1964年被拆建成宿舍楼至今。

60多年后,人民日报社基建负责人阎德山、老报人黄岳军还能依稀描绘出当年王府井大街117号院的图景:高大的藤萝架下,北面正房是总编室和社长、总编辑办公室,共有7开间200多平方米,靠东面一间20多平方米原是华北日报社社长张明炜的办公室。之后,人民日报社前后两任社长张磐石、范长江和总编辑邓拓都在这间办公室工作过,也都喜爱并使用过那张精致的大理石面红木办公桌。沿着藤萝架向南,穿过树影环绕的院子即是印刷厂,大院里的耳房、厢房分布着编辑部、资料组、图书馆、总务科、食堂等部门,大门朝南偏东,进门后看到一道绿树掩映的垂花门……那种既深邃幽静又温馨亲切的中国四合院独有神韵,让人平添了很多神往。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社华北胡同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从人民搜索离职自主创业
镜头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