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音乐多元化发展研究

2013-06-19李超

艺术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發展多元化

李超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肯定了赫哲族的民族地位和渔猎生活的特殊性,分析了其多元化发展的形式、现象及特征,以丰富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宝库。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 多元化 發展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也有部分居住在佳木斯、富锦、桦川、依兰等县,现在人口有4000多人。赫哲族以渔猎为生,也耕种少量土地,曾信仰萨满教。

在长期的渔猎生产中,勤劳勇敢、善于歌唱的赫哲人,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形成发展起来,是人民群众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了各种民间音乐和说唱文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其中,最著名的赫哲族音乐有民间小调、说唱艺术、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等多种,后来又发展出许多合唱形式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嫁令阔”“伊玛堪”、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那时没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没有形成语言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的内容、题材和体裁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一、“嫁令阔”

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在民间流传,就成为民歌。民歌和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嫁令阔”。“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这些民歌大多即兴填词,曲式结构非常简单,大多是一至二个乐段,手法多用赋、比、兴,体现出了少数民族民歌形象鲜明、人物生动、语言明快等特征。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什么唱什么,且民歌的内容和曲调都是现场随意发挥,表演者可随意用身边的任何工具或用具做伴奏的乐器,表演时十分陶醉,如常见的《想情郎》《思恋调》等;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调式以宫、徵、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演唱中经常以“赫尼娜”“哦呐呐”“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库尔嗒”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个呀尔呦”等。

二、“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最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它与大鼓书差不多,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形式较自由。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有时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成立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研究中心,将启动伊玛堪数字化工程,将民族工作者多年采录的伊玛堪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搜集整理国内外伊玛堪研究资料,建立完备的伊玛堪数据库。

三、宗教音乐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赫哲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自然。按照赫哲人的信仰,人与鬼神不能直接相通,只有人神之间的使者萨满才能代人向神说话。在祭祀时,萨满戴神帽,穿神衣、神裙、神鞋,系腰铃,用椭圆形或圆形鼓(就是民间所称的“跳大神”),“大神”手里拿着圆形鼓边唱边舞,“巴哈恩都力民都爱机哈特布衣尼 ……”曲调常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没有固定的节拍,没有平稳的旋律线,说和唱结合,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创作发展,将萨满舞搬上舞台,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是独具北方民族特色的舞蹈。如今,随着赫哲人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很少有人找萨满跳神,就连萨满也几乎找不到,但萨满舞作为赫哲族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蕴含着深刻的民族价值、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著名词曲作家和音乐爱好者多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同江、抚远、饶河、桦川等)采风、搜集和整理民间音乐,并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如据吴连贵用箫吹奏的民歌曲调整理发展而成的《乌苏里船歌》(郭颂、胡小石词,汪云才、郭颂曲)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还有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如《“伊玛堪”唱给毛主席》,袁风词、汪云才曲,《赫哲人永远跟党走》,晓寒词(赫哲族)、张志权曲,还有现代的《我的家乡多美好》,填词:杨倩,编曲:钱琦等。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领唱、合唱《赫哲族走向美好的明天》、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等。赫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大多为独唱,偶尔有对唱,合唱多是后来根据民歌改编的。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赫哲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不断上升,如同江的赫哲人积极参加音乐培训班,民族特征在不断突出,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出来,通过送出去、走进来学习交流相结合,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街津口赫哲族乡还投入上千万元,建起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村,赫哲滩、狩猎场、赫哲族博物等14个独具民族风情的景区,形成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赫哲新村有自己的文工团、博物馆,同江有赫哲族艺术学校,他们非常重视传承传统技艺。他们演出的传统技艺《萨满舞》出访亚洲各国,受到各国朋友的关注,全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更加促进了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注:本文参加省级科研立项,课题名称:《赫哲族音乐的转型与多元化发展研究》,编号:12B095,批准项目时间:2012年7月;本文参与佳木斯大学科研立项,课题名称:《赫哲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W2011—02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發展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新理念、新動態、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类比联想 发展思维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发展中的怀化学院
中國發展成就和對世界貢獻有目共睹
開闢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