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脂多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抑制剂对TNBS诱导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2013-06-15何小华陈建勇

江西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炎症性结肠多糖

何小华,陈建勇

(1、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州 330012;2、江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南昌 33000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C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过程中有环境、遗传、免疫和感染等因素参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近十年报道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治疗缺乏特异性。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应用脂多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N62预先干预,再采用Fuss等[1]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即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乙醇溶液结肠灌注建立病理特征类似于人类IBD的动物模型,通过此模型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度指数、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并检测小鼠结肠粘膜内的IL-6mRNA含量和结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以探讨LPS、KN62对IBD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IB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6-8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40只,体质量(20±2)g,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学中心提供。2,4,6-三硝基苯磺酸 (TNB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KN62均为sigma公司产品;IL-6mRNA、β-actin引物合成(上海捷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鼠抗鼠H-2Ⅰ-Ab单克隆抗体、鼠抗鼠IgG抗体均为eBioscience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和模型制备 将40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编号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UC组)、脂多糖干预组(LPS组)、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抑制剂组(KN62组)、正常对照组(NC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禁食(不禁饮)24h,模型组小鼠在给予TNBS乙醇溶液灌肠前2h开始,UC组小鼠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LPS组小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溶液 (5mg/kg),KN62组小鼠腹腔内注射KN62溶液(25ng/小鼠)。干预后将连有1ml注射器4.0F导管经肛门插入结肠至导管顶端距肛门约4.5cm,各模型组灌注100μl TNBS乙醇溶液(5%TNBS溶液与100%乙醇分析醇1:1混合),正常对照组灌注100μl 0.9%氯化钠溶液;拔出导管之后将小鼠倒置1min,动物恢复正常进食、饮水。

1.2.2 观察小鼠每天情况 称取体重、化验大便常规及隐血,参照Murano等[2]方法获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在结肠病变最明显处取组织标本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参照Ekstrom等[3]方法进行组织学损伤的评估(histological index,HI)。

1.2.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6mRNA表达。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黏膜固有层中单个核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检验,数据表达采用()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设 α=0.05,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结肠炎症疾病活动评分 实验期间LPS组、UC组分别有2只小鼠因不能耐受而死亡。NC组小鼠反应灵活,食量正常,体重增加。各造模组小鼠于造模后第1d均出现反应迟钝、活动减少、喜扎堆、竖毛、皮毛无光泽、食量下降、稀便或大便松软、潜血(±-+++)、体质量下降等情况,第 2-3d 达到高峰,此后情况逐渐好转。4组DAI评分见表1。

表1 各组小鼠结肠炎症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

注:Pa<0.05 vs正常对照组(NC);Pb<0.05 vs模型对照组(UC);Pc<0.05 vs模型对照组(UC)。

组别 n DAI NC组UC组LPS组KN62组10088108.75±0.91a 10.68±1.16b 4.36±0.52c

2.2 结肠病理组织学损伤评估(HI)正常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固有层杯状细胞丰富,腺体排列规则,无充血、水肿、溃疡,黏膜固有层可见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偶尔有微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小鼠可见部分腺体结构,有较大溃疡,黏膜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脂多糖组表现为重度炎症,结肠全层增厚,粘膜层缺失,腺体结构基本消失,有多处深大溃疡,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KN62组小鼠黏膜腺体轻度破坏,但大部分上皮结构仍完整,黏膜有局部充血、水肿及轻度糜烂,无溃疡形成,黏膜固有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果见表2。

2.3 各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IL-6mRNA的表达水平 在各组β-actin条带的表达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观察IL-6mRNA条带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各组IL-6mRNA/β-actin条带的光密度比值的计算。结果如下:LPS组、UC组、NC组及 KN62组的 IL-6mRNA/β-actin条带光密度比值分别为 (0.71±0.25)、(0.53±0.21)、(0.14±0.12)、(0.38±0.13)。 两两比较,LPS组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N62组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损伤评估(HI)()

表2 各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损伤评估(HI)()

注:Pa<0.05vs正常对照组(NC);Pb<0.05vs模型对照组(UC);Pc<0.05vs模型对照组(UC)。

组别 n HI NC组UC组LPS组KN62组1088101.80±0.5810.92±0.93a 3.54±1.12b 5.47±0.81c

2.4 各组小鼠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MHC-Ⅱ类分子活性的表达 UC组小鼠MHC-Ⅱ类分子表达显著高于 NC 组[(4.97±0.23)vs(1.2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PS组、UC组、KN62组两两比较,结果分别为:LPS组表达高于UC组[(7.32±0.14(vs)4.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N62 组低于 UC 组[(2.38±0.16)vs(4.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已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与临床症状类似、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动物模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为治疗和开发研制新型药物提供合适的工具。虽然IBD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同。制作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包括自发性结肠炎、转基因、特定基因敲除,T细胞移植型及化学药物诱导型等方法获得模型,其中免疫模型是IBD目前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本实验主要采用灌肠的方式给予以乙醇为溶剂的TNBS溶液,刺激结肠产生炎症。应用100mg/kg体重TNBS乙醇溶液造模成功诱发出炎症性肠病,病变程度适中,造模剂量较合适,与国内外文献[4]报道一致。并且TNBS造模有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模率高,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是研究IBD发病机制和观察药物疗效的较理想模型。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亦称内毒素,属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免疫刺激作用强。已证实脂多糖作用机制是通过TLR4-LPS介导的信号通路来实现的。Toll样受体4属于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也是介导内毒素应答的最主要受体,其表达的高低与细胞因子的释放具有直接的关系。脂多糖通过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膜上受体作用后,启动胞内信号传导系统,最终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F-κB),引起 TNF-α、IL-6、IFN-γ 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表达和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形成。动物实验表明LPS模型的免疫病理特征是固有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伴随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其中IL-6、TNF-α被称为前炎症细胞因子,是启动全身炎症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炎症启动后可导致“瀑布样级联炎症反应”,激发产生继发性炎症介质。有研究显示IL-6可诱导炎症急性相蛋白合成,对炎性细胞有直接激活和毒性作用。另有研究证实IBD中存在IL-6高表达现象,血清及肠道黏膜明显增高的IL-6与病变范围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实验显示给予较大剂量的脂多糖预处理后IL-6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表明LPS诱导可明显增强细胞IL-6的转录水平,进而加重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炎症反应。

钙信号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而作为钙信号的效应蛋白的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可通过磷酸化底物而参与许多信号通路的调节。有研究表明CaMKII可以通过结合并活化信号分子ASK1、Raf-1及TAK1来调控下游的MAPK,参与其他信号途径调控。而TAK1是TLR4信号通路MyD88依赖途径中的必需因子。另外,有研究报道,通过抑制CaMKII的活性,可降低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致敏的巨噬细胞中LPS诱导的ERK、JNK、NF-κB 的活化及TNF-α的产生。表明CaMKII选择性地参与TLR4信号转导的调控,并可能同时参与调控TLR4的MyD88依赖和MyD88非依赖途径的信号转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个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MHC II类分子是表达在免疫系统特定细胞表面的由α链和β链非共价键相连组成的一组高度多态性的跨膜糖蛋白。这些分子把外源性抗原递呈给辅助性T细胞的抗原受体,导致辅助性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从而参与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在免疫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实验证据显示CaMKII能调节DC的MHC II类分子的表达,抑制CaMKII的活化不但能增加MHC II类分子的溶酶体转运和降解,还能抑制MHC II mRNA的转录及稳定性。国外研究证实抗体交联MHC II类分子能诱导DC胞浆中钙流的上升,而利用特异的抑制剂抑制CaMKII的活性后可显著抑制细菌抗原诱导的DC的MHC II类分子的表达,表明Ca2+/CaMKII与MHC II类分子之间存在相互调控。我们的实验显示预先给予小鼠腹腔注射CaMKII抑制剂KN62后,小鼠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IL-6mRNA表达水平及MHC-II类分子表达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提示利用KN62抑制CaMKII活性可显著降低小鼠巨噬细胞IL-6的产生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MHC-II类分子表达,从而对机体产生一种保护作用。

[1]Fuss IJ,Boirivant M,Lacy B,et al.The interrelated roles of TGF-beta and IL-10 in the regulation of experimental colitis[J].J Immunol,2002,168(2):900-908.

[2]Murano M,Maemura K,Hirata I,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colonically administered nuclear factor kappa B (p65)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on mouse 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induced colitis[J].Clin Exp Immunol,2000,120:51-58.

[3]Ekstram GM.Oxazolone-induced colitis in rats effects of budesonide,cyclosporine A,and 5-aminosalicylic acid.Scand J Gastroenterol,1998,33(2):174-179.

[4]张涛,谢建群.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4):240-242.

猜你喜欢

炎症性结肠多糖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米胚多糖的组成及抗氧化性研究
熟三七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
酶法降解白及粗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