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从校园“光盘”说起

2013-06-15黄书满

人生十六七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光盘浪费

黄书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从校园“光盘”说起

黄书满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制俗以俭,其弊为奢。”“衣不求华,食不厌蔬。”……这些诗文都是古人“俭以修身”的最好佐证。如今,提倡节俭更是一种社会风尚。春节前夕,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次“光盘”行动,这是全民节约的再次体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光盘进行时,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节约,还有一种生活习惯的开始与延续。

作为学生,我们如何看待“光盘”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聆听到了他们的声音。辽宁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大一学生崔萌认为,“光盘”是一种合理的消费方式,其目的是“不浪费”,就像AA制一样,消费者不要有心理负担,钱已经付完了,难道还不让打包吗?她说:“现在的浪费现象太严重了,几个人到饭店吃饭,明明吃不了,却点了一大桌。饭后,剩了一大堆,也不打包,太可惜了。”袁浩是大连市第四中学七年二班的学生,他以前有个坏毛病,就是经常剩饭。上初中以后,他

校园调查:

1.你是怎样看待“光盘”现象的?

方璇(初三学生):这反映的是消费观念。在国外,这种“光盘”现象早就有了,不过,这不是说外国人小气,而是说他们很节约。现在,中国人的这种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大到政府官员,小到贫民百姓,远离“剩宴”,做“光盘”公民。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做到这一点,毕竟经济没有独立,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如果浪费了,那也对不住自己的父母呀!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是不会浪费的,能省则省,能用则用,只要安全卫生就行了。

郑晓竹(高二学生):这应该是一项长期行动吧,甚至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光盘”不是丢面子,而是让人活得更体面。以前,我和家人出去吃饭,要的多,剩的也多,结果都浪费了。那时候,老妈就有“光盘”意识,临走的时候,向服务员要来几个餐盒,把剩下的饭菜拿回家。对此,老爸的态度恰恰相反,他向来出手大方,不赞同打包。不过,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每次吃完饭,都要“打扫战场”,然后拎回家。老爸的饭局多,几乎每天都打包回家,所以家里很少开火。呵呵,这也省水省电省燃气了。

2.你身边的浪费现象多吗?请举例说明。

李航(初二学生):这种现象很多的,尤其在食堂,很多女生吃不上几口,就把饭菜倒掉,然后转身就走。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女生,她特别挑剔,在食堂从来没有“光盘”过,老师都拿她没办法。有一天老改掉了这个毛病,而且也不乱花钱。对于孩子的变化,母亲黄女士说:“儿子每天都有变化,而且改掉了身上的小毛病,这让人感到很欣慰。现在,儿子不但不剩饭,还知道节俭呢。我们去饭店吃饭,剩下的都被他打包回来。”是呀,浪费是可耻的,父母赚钱不容易,还是节省一点好。

不过,也有一些学生铺张浪费,觉得家里有钱就可以胡来。家里的衣服堆成山,好好的一碗饭没吃几口就倒掉,刚参加完中考就把所有的复习资料都卖给废品收购站,晚上不回家非得赖在咖啡馆寻找浪漫……据沈阳市某物业公司王先生介绍,他家的孩子读初二,每天花销都很大,一年下来大约需要3万元。“到目前为止,女儿的手机就换了三个。以前的手机也能用,只是款式和功能跟不上潮流了,现在我用的就是她淘汰的。”中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而不能把心思放在消费上,更不能浪费。看来,这位王先生是该好好教育一下女儿了,若等女儿走向社会,她还能攒下钱吗?

中学生该怎样修身,又该如何养德?不浪费,不奢侈,从点滴小事做起,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师找她聊天,就谈到了吃饭这件事儿。老师建议她珍惜粮食,吃不了那么多就少买点。对此,她却满在不乎地说:“我花的是自己的钱,吃多少别人管不着。”老师给她讲大道理,她一点也听不进去,就连食堂的阿姨一看她就打怵,唉……

刘子瑜(初三学生):说真的,这种现象挺严重的!有时候,我也很浪费,比如在家里洗澡,除了淋浴外,还在浴盆里泡上一阵子。我家的浴盆比较大,每次都要用很多水,热水器也一直开着。妈妈让我节约用水,我却不听,还说这比去澡堂子洗要便宜呢。其实一点也不便宜,这水钱电钱的,加起来也不少。想想西部落后地区吃水都困难,再看看自己,心里多少有点自责,以后还真得节约用水了。

3.在日常生活中,浪费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一下。

田宗林(初二学生):主要是食物浪费吧,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很多学生都处于“物质饱和”的状态。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来者不拒,管它能否被吃光,管它要花多少钱,完全随着性子来。要知道,浪费粮食有罪呀!再有,就是浪费水了。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拧开水笼头,哗哗哗……更有甚者走的时候不关水笼头或没拧紧,结果细心长流了。其实,这些浪费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责任心。如果在家里,你能忘记关水笼头吗?

宋波(初三学生):现在的中学生不同以往,教辅书多了,练习本多了,文具也多了,所以也就不那么珍惜了。洁白的草纸勾画几笔就扔掉,练习本没用几天就换新的。新买来的教辅书还没翻看过,就被弃在一边,准备淘汰了。有人说,物质生活提高了,浪费一点也没关系,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可不是“浪费一点”的事了,积少成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蒋唯乐(高二学生):还有就是浪费电,有的班级大白天也点灯,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我上初中时,学校管理不太严,下了晚自习后,一些班级的灯还亮着。不是有人在教室里看书,而是值日生忘记关灯了。虽然德育处的老师每晚都检查,并统一关掉电门,可就在离开教室到封闭教学楼的半个小时里,会浪费多少电呢?一两天也许不算什么,一两年地累积起来,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4.你对浪费现象持怎样的态度?

姜磊(初二学生):当然是否定了,因为浪费不仅是一种可耻行为,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不负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不爱惜,那离毁灭的一天也就不远了。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多向老一辈学习,能省的就决不浪费,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才能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孙美靓(高三学生):这是很明显的,坚决反对浪费!我的表妹以前就很浪费,一到超市什么都买,每次都拎着一大筐东西出来,可是拿回家吃不了用不完,除了扔掉,大部分都送人了。二姨多次叮嘱她,让她节省一点,别看到什么都买,可她就是不听,似乎变成了“购物狂”。有一次,她请我去肯德基吃饭,要了两份套餐,哪能吃得了啊?结果,我打包拿回家做了晚餐。

解读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先人留下大量诗文,以约束自己,以警示别人,供后人学习和借鉴。下面,我们就结合一部分经典名句加以解读,来加深对“节俭”的理解。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解读:这句话出自《周易·否》,意思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有钱的时候使劲花,没钱的时候憋得团团转,甚至靠借钱过日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下场,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重节约,有多少花多少,等到用钱的时候,只能两手空空,仰天长叹了。若知现在,何必当初呢?节俭一点,也能避免危难出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解读: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指在家生活节俭,意思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这句话强调了两点:一是对待国家事业,要尽职尽责;二是对待家庭生活,要力求节约,也就是不浪费。现在的个别官员,重权在握,却无视国家利益,无视人民疾苦,不是贪污就是腐化。出门做名车,回家住豪宅,吃饭进酒店,唱歌进包房……他们出手阔绰,敛财成性,何谈节俭?何谈廉政?这类人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你克勤于邦了吗?你克俭于家了吗?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解读:这句话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一个是“大德”,一个是“大恶”,你选择哪一种呢?人的生活方式有多种:平平凡凡是一生,轰轰烈烈也是一生;勤俭持家是一生,奢侈骄淫也是一生。哪种人生更有意义呢?相对于奢侈,勤俭更应该提倡,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都过平常人的日子,只有勤劳节俭才能家和万事兴。相反,好逸恶劳的人,终将被生活所抛弃!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解读: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这里强调的是勤劳,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节俭,节俭能使劳动果实增值。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解读: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计划要合理,要有前瞻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在物质丰富的时候,要有节制地消费,不能过了今天不想明天。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长久的富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解读:这句话出自《宋史·范纯仁列传》,意思是: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这里强调了节俭和宽容两种品质,一个节俭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官,一个宽容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人。所以,我们不能忽略节俭,更要宽以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读:这句话出自明朝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意思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要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作者从一粥一饭入手,从半丝半缕切题,对人生进行考量,总结到位,寓意深刻。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想想粮食是怎样来的,布料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那自然就不会再浪费了。

身边点滴:

班里的择校生

新学期伊始,班里转来一个新生。她叫赵小慧,一个随父母进城务工的乡下女孩。开学第一天,她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不是好的,而是有点不太……

那天,她穿了一件淡粉色的外套,一条灰色的牛仔裤,脚下是一双旧运动鞋。有趣的是,裤子很肥大,与她瘦小的双腿很不配套。她拘谨地站在讲台上,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俺叫赵小慧,来自朝阳建平,希望大家能多帮助我。”说完,她红着脸,等着老师安排座位。

“从今天起,赵小慧就是咱们班的一员了,希望大家能和睦相处!”老师说完,给她安排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从此,班里就多了一个乡下妹。赵小慧个子不高,长得也很单薄,可在班里年龄是最大的。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这套行头一直没有换。她和这个集体似乎有点不搭边。老师问她有没有困难,她一个劲地摇头。她穿的不仅不好,吃的也不行。她从来不去食堂吃饭,每天中午以面包为食。同桌问她:“你怎么不去食堂呀,总吃面包可不行呀!”赵小慧说:“伙食费太贵了,一顿饭8块钱,够我们全家买菜吃一天的了。”

“吃面包会营养不良的。”同桌又说。

“我不是很结实吗?没事的。”赵小慧说完,把一块面包递给同学。

“你尝尝,这是我爸烤的。”赵小慧说。

“你爸会烤面包?”同桌问。

“是呀,他在农贸市场一楼开了面包房,生意火着呢。”赵小慧的眉毛向上一扬,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那……”

同桌的意思是:“那你家的经济条件应该可以呀,也不至于为了省钱吧。”

赵小慧低下头,开始写作业了。

的确,赵小慧的家庭状况还可以,可是她深知父母赚钱不容易,所以特别节省,很少买衣服,也很少吃零食。她向同桌透露:“为了能到这里读书,爸爸还拿了一万多的借读费呢。我得把这些钱省出来!”

“可是,你也不能老是吃面包呀?食堂的饭菜可好了。”

在同桌的劝说下,赵小慧终于动心了。

一天中午,同学们都去食堂吃饭了,有说有笑的,赵小慧跟在后面,觉得有点尴尬。等坐下来的时候,她发现别人的餐具上不是鱼就是肉,真的很丰盛!自己也要了一份肉菜,吃得津津有味。可是,赵小慧很快发现别的同学太浪费了,挑食不说,还剩菜剩饭。看着餐具上的鸡鸭鱼肉,她很心疼,竟然潸然泪下。同桌问她怎么了,她摇了摇头,说:“这也太浪费了,吃不了,就少买点呀!我小时候吃顿肉都难,你们却……”

“这都什么年代了,吃肉如同喝水一般,那还不简单呀!”同桌说。

“那也不能剩那么多呀!贫困地区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这里却如此浪费……”赵小慧的餐具上干干净净的,连一个饭粒都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小慧一直关注这种浪费现象,心里有了一种莫名的感觉。有一天,老师找她谈心,她把这种现象讲给老师听。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吃东西总是挑三拣四的,剩菜剩饭是常有的事儿,我也没办法呀!”老师说。

“能不能开个班会呀,是以节俭为主题的,让大家谈谈吧。”

老师觉得这个想法不错,而且媒体正在报道“光盘”行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行,那由你主持这次班会怎么样?”老师提议。

“我……”赵小慧犹豫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在班会上,赵小慧以毛泽东的故事开篇,引出“节俭”的主题,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

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表达自己看法,有的做了检讨,有的表了决心……这次班会取得了一定效果,事后,一些同学不再那么浪费了。

在一次总结会上,赵小慧说:“伟人都过着节俭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节俭,难道我们能超越伟人吗?节俭很容易做到,不浪费水,不浪费电,不浪费食物……”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名人故事:

他是历史上的一代君主,却不忘自己的出身,体察民情,保持节俭;他是历史上的一代文豪,诗篇传千年,却朴素一生;他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心里装着别人,时刻保持勤俭……

1.赵匡胤

赵匡胤是宋朝的缔造者,也是一个倡导节俭的皇帝。每逢七夕节,开封城内热闹非凡,男男女女,走街串巷,买各种漂亮的饰物送人。赵匡胤却十分吝啬,即便对待母亲和妻子,也舍不得花太多的钱。其实,赵匡胤有的是钱,当时的开封有30多个国库,每个国库都装满了钱物。但是,赵匡胤从来不挥霍。他不仅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是一样。在他的寝宫里,只挂着苇帘和青布,用的丝织品都没有绣图案。有一天,赵匡胤拿出自己的一件麻布衣服,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以前穿过的衣服。”弟弟赵光义看后,撇了撇嘴,觉得有些寒碜。赵匡胤则说:“你可不能忘了以前的艰苦生活啊!”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奴婢无数是很正常的事儿,可是赵匡胤为了节省开销,大量裁员,硬是遣走了50多人。

赵匡胤倡导节俭,自己的御轿修过多次,且无装饰。皇后问他:“陛下贵为天子,为何不坐一顶好轿子,并用金银装饰一下?”赵匡胤严肃地说:“国家之财是天下百姓之财,我不能随便用。天子要以天下为重,以后,你就不要再说这种话了。”此后,那顶修补过无数次的轿子一直伴在他的左右,这也成为宫廷里的一段佳话。

2.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自幼身份卑微,家里的日子清贫如洗。在当地,老朱家穷得叮当响,几辈人都拖欠税款,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做了佃户。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朱元璋是最小的。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朱元璋特别节俭,当时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十分有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这个歌谣足以显现出朱元璋俭朴的生活态度。而且,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的时候,也从不铺张浪费,青菜只有两种,一是红萝卜,二是韭菜,外加一碗小葱豆腐汤,就这样来宴请文武百官。朱元璋还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堂堂一个开国之君,竟然如此节俭,那贫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治国之道”必然深得百姓拥护,尤其是对那些花天酒地的贪官,更是很好的警戒。

3.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然才气过人,可是一生波折不断,几次被贬,悲喜交加。在21岁的时候,苏轼考上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为官期间,他总是精打细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由于俸禄减少,苏轼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自己便下田耕种。为了不浪费,他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再分成十二等份,每份再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苏轼把钱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当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苏轼还要仔细权衡,哪些东西能买,哪些东西不能买,这样做是为了不能超支。有时,还能有剩余,他就将这些钱放在一个竹筒里,留着以后使用。

过了花甲之年,苏轼再次被贬,一直下放到海南。那时候的海南是一片蛮荒之地,人烟稀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后来,其子回忆父亲在海南的生活时说,父亲每天只能吃红薯、芋头,锦衣玉食从来不敢想,更别提豪宅了。当时,苏轼唯一的念想就是写诗,以诗来排遣内心的苦闷,这也算是打发时光了。

4.周恩来

周恩来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也是勤俭节约的一生。他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周恩来从未添过新衣服。进城时做的那套中山装,多次破损,多次织补,到后来已被外宾看出“破绽”了。在基辛格访华前夕,他决定给自己换一件,就让人仿照原来的样式,做了一件新的。当时,周恩来的外事活动非常多,他有一条原则,那就是衣着要表现出中国人的“脸孔”,所以布料“必须用国产的”。几十年如一日,他浑身上下的衣服都是国产货。虽然与洋货无法媲美,但周恩来穿衣讲究整齐划一,使其一直保持大气得体的气度。

在饮食方面,周恩来也从不搞特殊化,一般是一素一荤一汤,高粱米、玉米面等粗粮经常出现在他的餐桌上。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和邓颖超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标,以身示范。1964年夏收以后,全国的细粮比例有所提高,但他们只吃糙米,不吃精米。外出时,周恩来经常交待随行人员:“一切按标准吃,按标准付钱。”1962年,周恩来到辽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把一张纸条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原来,这张纸条上写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让负责同志从俭处理。

5.雷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当这首歌在耳畔响起时,雷锋那朴实、憨厚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眼前。雷锋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节俭的一生。他参军后,每个月领到的津贴费很有限,除了用于交团费、买书之外,就简单地买些日用品,剩下的全都存起来。别人有了困难,他慷慨解囊,热情帮助,却很少舍得给自己花钱。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才去小摊买双新的。雷锋生前用过的搪瓷脸盆和茶缸也有许多疤痕。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日用品几乎没换过。他的内衣也穿了很多年,都洗掉色了,上面打着大小不一的补丁。部队发夏装时,每个人可以领两套单军装、两双鞋、两件衬衣,而雷锋只领一份,他说一份就够了,把另一份留给别人吧。正是奉献的精神,让雷锋一直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直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刻。

本刊视点: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吃出品味,穿出时尚,玩出特色。个别人还摆阔气,买了很多名牌衣服,穿两次就放到一边。家住沈阳市和平区的赵霜艳说:“我有一个朋友,父母是做生意的,家里特有钱,有一次去她家做客,看到她的衣柜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我问她最喜欢哪一件,她一时答不上来,因为衣服实在太多了,换来换去的,也说不上喜欢哪件了。”衣服多,一方面证明家里条件比较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是一个爱美之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也不能买那么多呀,这不是浪费吗?“好友说,这些衣服有些是自己买的,有些是别人送的,无论来自哪里,够穿就可以了。我们也不是模特,穿得太出众反而会影响形象,还是以学习为主吧。”

一般来说,浪费的恶习都是从小养成的。有些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什么都依着孩子,结果,浪费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节俭。还记得那首古诗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连两三岁的孩子都会背,可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身居城市,体会不到农民的辛苦,更无法想象“缺衣少吃”所带来的苦痛。身在福中,却不知道满足,难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浪费吗?浪费是可耻的,我们要适度消费,抵制挥霍,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公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意在说明,由俭朴的生活转变成奢华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奢华的生活变为俭朴的生活会比较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古人尚能勤俭持家,乐在其中,我们为何做不到呢?勤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变成实际行动,比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纸张,不乱花钱等。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最近,我在孩子的书包发现一张小卡片,上面印着一首节约歌,很有教育意义。“勤俭节约是美德,艰苦朴素莫忘记。一滴水一粒米,积少成多了不起。一度电一分钱,不讲排场讲节俭。爱惜资源最光荣,铺张浪费最羞耻……”其实,“节俭教育”就要从小抓起,家长以身示范,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黄书满

猜你喜欢

光盘浪费
不浪费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光盘行动
光盘行动
舌尖,拒绝浪费
我是“光盘侠”
光盘小熊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浪费等于扔钱
光盘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