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游学中感悟成长
2013-06-15陈晓璇
陈晓璇
让孩子们在游学中感悟成长
陈晓璇
送孩子去冬令营、夏令营,参加花费不菲的十几天游学之旅,已然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但面对一个无法考核、量化和计算分数的短短旅途,到底能给学生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转变,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更为关心的问题。我们有幸请到了曾多次参与策划游学活动的权威人士,听听他们的建议。
作为一项以科技交流为主题的长期游学项目,负责人韩延如总结了他们遍布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近十次游学经历,每次都见证了不同学生的成长。“这种改变不是说晒黑了,变瘦了,关键是人生观的改变。旅行除了看到未见过的世界外,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产生化学反应。”
在教训中成长,不犯同样错误
没有家长同行的游学之行,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个考验。参加这么多天的长途跋涉,学生的毛病会很容易暴露。
比如:第一天出发,就有两个学生迟到。带队老师马上给大家上了第一课。“假如你们一个人迟到10分钟,就会浪费其他46位成员共460分钟,谁能赔得起?”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但这样的警醒打得很响,第二天起,再也没有一个学生迟到了。甚至有学生知道自己动作慢,怕耽误别人的旅程,连早餐都不吃了,饿着肚子获得了一次教训。
12天的游学旅途考察,辗转多个地方。每次离开酒店都有学生落下东西。有个小女生把相机和手机落在澳大利亚的酒店里,虽然找到了,但自己已经飞到了新西兰,唯有付高额的快递费,把物品送回广州;有个小男生把手机忘在飞机上,父母联系不到,心急如焚。
韩延如告诉记者,学生丢东西是旅行中经常发生的,要他们丢到心痛了才学会珍惜财产。记者发现,学生们都在教训中成长,再没有一个人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不是这样的长时间独立旅游,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学生是很难走出父母的眷顾的。
大家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
参加游学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且都是独生子女,刚开始团队互助精神并不强。每下榻一个酒店,到了目的地卸行李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看着司机和老师帮自己拿行李,自己就站在一边,似乎那些是大人们的事情,作为学生不需要参与。
然而,在行至新西兰时,担任旅游大巴司机的是一位76岁的老人Jeck,每天安全驾驶外,他都主动一一帮学生们卸行李。两天过去了,有学生开始感到有些愧疚了。终于几个比较壮实的学生便主动到车厢里搬运行李,其他学生也一个接一个把全部人的行李都卸下来。之前等着司机卸行李,自顾自拉箱子走人的情景不见了。
“Jeck的敬业精神让我很受感动!”高二年级学生子聪说,旅途让他明白,大家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超然物外。这种互助互爱互相关怀,只有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过才会感悟很深。
环境引发每个人自律自控
在国外,在旅游景点,游客们大多有礼貌守秩序,面对环保和原生态保护,许多西方人在这方面更加容易有共识。比如:在菲利普岛等待小企鹅回家的时候,所有的游客都按照规定把相机、手机等收起来,没人会冲出警戒线去冒犯小企鹅。此时,参加游学的中国学生受环境影响变得自控和自律。有学生想偷偷拿出相机拍照,但看到周围没人这么做,大家都不做了。
在国外的旅游大巴上,严格规定不能吃零食,学生们也都乖乖遵守。有个学生买了一盘新鲜的三文鱼,由于不能带上车,她只好狼吞虎咽地吃掉。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见人要主动微笑、学会致谢,学生们也在旅途中慢慢形成了这种礼节。
知礼行礼需发自内心
在此次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中,有“教育之城”之称的新西兰基督城特意安排了当地一个高中供学生参观和交流。这所高中有不少中国学生,他们告诉来访的同龄人,在这里上高中压力没有国内大,学校重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重视自由度。当地学生还现场展示了自己设计的3D打印、开源硬件、四轴飞行器等设备,其创新能力让中国学生们惊叹不已。因为这些能力并非简单的手工技艺,但也不是靠埋头读很多书能做到的。
此外,当地学生对礼仪的重视也让中国学生领悟颇深。“为什么他们见到陌生人也会微笑,但我们在国内却做不到?”初一学生赖沛怡说,她到悉尼大学参观时无意闯入了课堂,但学生们和老师都很友好地跟她打招呼,“他们好有爱啊!”赖沛怡说这次游学的所见所闻,让她有了出国留学、独立生活的打算。同样,有几位之前很担心出国留学的学生,想法也有了积极的变化。“以前以为国外环境太复杂,很难应付,现在看来,一个真正对外开放、法治的社会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成长和进步。”
编辑/赵维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