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013-06-14郑正华
郑正华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论不断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亲情教育;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作为母语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但是,并没有真正彻底地进行素质教育,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依旧是,学生在小学里成绩不好,就不能考上一个好初中,随之就不能考上重点高中,之后就是一系列的不良结果。这样的思想使得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地落实。然而,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借助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信息:某某地区,一名10岁的学生,因为某种原因,砍伤父母等有关的信息。不论站在哪个角度我们都会说,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母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是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亲情意识淡薄呢?细细想想不难发现,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独生子女较多,总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所以,当父母不能在满足他无穷的欲望时,就会感到父母无用。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已经不需要再完全依赖教师进行学习。所以,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亲情,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②挖了那么久,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之后,我让学生在以刘和刚的《父亲》为背景音乐下,反复朗读上述两个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明白亲情的伟大,使学生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进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亲情,真正理解亲情的价值。
二、结合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用其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其价值的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看重的只是那一张张试卷上的分数。换句话说,我们只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一句话,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逻辑思维较差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讲故事”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死板的课堂会让他们讨厌学习,活跃的课堂氛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故事本身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组织讲故事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为了能够让同学听懂自己的故事,会不断练习自己的口语,随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在高年级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辩论会”或是“讨论会”等等,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学习《将相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廉颇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让每个学生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淑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J].小学语文教学,
1999(4).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上庸镇峪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