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2013-06-14郑瑜
郑瑜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分析,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分数几乎占整个基础分的60%。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有些题目得分率不高,有些题目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确实需要加强。更何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带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阅读能力
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走进当前课堂,教师将文本意义授予学士,教师主宰整个阅读过程,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被削弱甚至被取消。有时还出现以回答为主线,让学生顺着教师设置好的思路努力往里钻的弊端。这些现象不仅没有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某些时候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必须得到尊重。当然,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也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即使老师用尽心思讲解,而学生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也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运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模拟人物情态
如《背影》中表现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学生在诵读中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学习《最后一课》,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怀的不同体现。学生的这种诵读在不断的加强,从而体味作者深刻的情感。
3.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之外,还可尝试以下的办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第三,在课堂上,要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三、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1.课内阅读强调学生在独力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学的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让学生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
2.课外阅读则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法。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
最后,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入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 湖北省来凤县接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