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天津市公共租赁房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探索——以天津市大寺新家园保障房建设为例

2013-06-12张胜强

建筑设计管理 2013年7期
关键词:大寺新家园户型

张胜强,郭 宇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

0 引言

2010 年6 月12 日由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题,要大力发展公租房。十二五期间,各地大力推进公租房的建设工作,公租房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

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温总理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建设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也就是说要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讲话明确了保障性住房虽然是为中低收入者设计的,但不是低标准生活用房。新一代保障性住房社区也不应再停留于单一的居住功能,而是强调“人居环境”的,集居住、工作、学习、小憩、交往、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强调和谐、绿色、人性化的宜居型社区。

“人居环境”就是要解决人类营造自身居住环境过程中与土地、自然环境产生的矛盾,在取得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使得人类环境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人居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尊重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它要求规划、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方便居民居住、生活、就业、交往,创造一个适合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

公租房建设的特点是时间短、建设量大,套型建筑面积标准低,容积率高;相同用地面积内,较商品房开发居住户数多,使用人数多,环境影响大。租房人群主要为新毕业的大学生外,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家庭构成等有较大差别。因此公租房的人居环境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研究。

在人居环境方面,天津市大寺新家园公租房居住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环境绿化、文化教育、配套服务、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研究,来提高公租房居住者的综合生活质量。

1 “混住”的规划布局、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促进社区融合,增强归属感

大寺整个新家园是由公租房、限价房和商品房共同组成,三种类型的居住小区相互融合、混合居住,实现公共服务和景观的均好性;通过混合各收入阶层,为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平等的外部环境,为其自身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同等的外部机会,体现社会公平。通过这种方式使不同收入的人群形成一定程度的生活交叉,创造充分融合了不同人群的社区生活。

为塑造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在大寺新家园的公租房布局中,采取“围合”的布局方式。在每个小区的外侧布置以18 层以上的高层住宅为主,内部则以6 层、11 层等多层、小高层为主,形成围合感强、感知度高的社区空间。建筑之间结合环境设置室内或者半室内的休憩、活动空间,供多人聊天、社区活动。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舒适和乐的氛围,增加居民的归属感。

图1

同时针对租住人群的特殊性、社会交往愿望强烈与居住空间面积小等特点,在社区配套设施中增设公共会客厅、活动室、洗衣房、早点铺、便利店、健身设施,增加公共活动和社会交往空间,促进社区的发展。

2 针对租住需求的精细化住房设计,增强居住的舒适感

在户型设计上,采用“小空间、大功能”的设计理念。“小空间”,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特性,单身、合租、刚结婚无子女的夫妻、老年人、有子女家庭,以及租住的短期性,房型的面积标准主要为21~22 m2的一室户型,30~31 m2的两室户型,且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无障碍户型,满足特殊需求。单体设计以点式高层为主,配备一定数量的多层。6 层为一梯4 户,11 层、18 层为一梯8 户,18 层以上设计为一梯10 户,尽量做到每户使用的均好性,每一个户型尽量做到采光充足,满足居住的舒适性。

图2

“大功能”,为了满足这种租住的特性,虽然户型面积小,但是每个户型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居住空间、生活阳台,做到功能齐全;其卫生间合理布置了手盆、坐便器、淋浴器的位置,厨房合理安排了各种器具的空间,为居者提供一个舒适、方便的居住空间。

3 适当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可持续的生态景观设计,创造适宜的居住社区

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高层、高密度、高容积率成为必然的选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综合大寺新家园公租房所处区位、周边公共交通能力、周边环境负荷能力等方面,大寺公租房规划容积率以2.0 为宜,建筑密度以20%为宜。尊重居住区内土地和环境的自然属性,采取组团式布局,围合成空间层次分明的邻里单元,通过公共绿地进行连接。小区规划周边为点式高层,中心设置6 层、11 层点式小高层。在满足一定的居住密度需求的情况下,营造宜人的建筑尺度,创造围合的社区空间,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图3

大寺新家园以原有津河绿化带和公建绿化轴布置了整个社区的绿化分隔带,同时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住区内活动空间合理分级、分类,集中活动场地、邻里活动中心,幼儿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场地等,布置了铺地、景墙、小品等高品质、具有活力的室外活动空间和社区公建设施;小区内部则是以慢行系统为主导的多样性景观空间,步行系统和绿化系统相互交叉,沿路设置景观。营造温暖的宜居氛围,形成健康的居住环境,保证其居住性能的舒适性,满足居住生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4 齐全的教育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首要的就是要在住区环境中设置较为齐全的文化教育设施,这是赋予住区文化的物质基础。大寺公租房7 个地块,基本上每个地块都配置了幼儿园,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配置了小学、中学,一方面方便有子女居民的就近上学,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人文气息,影响着人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准。

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以赋予其中的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公共设施、绿化环境小品能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创造一个有文化氛围的社区环境。

5 齐全的配套服务,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增强居民的安定满足感

公租房户型面积小,小区人口多,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周边设施依赖性强。附近宜有较集中的商业、娱乐、餐饮等公共设施。在步行范围内,依据住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特点,采取合理的分级结构、宜人的建筑尺度与良好的服务方式,配置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从而为住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方便居民买到必须的生活用品,减少出行,有利于社区的稳定,节约生活成本。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可以使居民产生一种安定满足感,有利于公租房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6 便利的公共交通,减轻居民的出行压力,增加便利感

大寺新家园公租房位于城郊地区,仅公租房居住人口就有5.3 万余人,而租房人大量不可能有私家车,大量居住者的出行应选择较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为了有效解决居民高峰出行问题,采用“公交优先”的方式,邻近公租房区域共布置了一个公交终点站和6 个停靠站,地面公交站与周边轨道站紧密结合,运用便利的公共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减轻居民出行的交通成本,使居民的生活方便舒适。

7 结语

人者有其“居”,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个居住的物理空间,更希望有一个生态良好、资源平等、设施齐全、服务便利的人居环境。因此在公租房的建设当中,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文建设,应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者协调发展,创造出宜人的人居环境;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创造多层次的社区交往空间,满足居民的社区活动与邻里的社交活动;不仅住宅建筑本身的设计需要更人性化,更舒适,住宅外部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住区内的配套设施要功能全面,室外环境要舒服宜人,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目前,大寺新家园的公租房、限价房、商品房等已开展建设,正逐步实现当初的设想,希望能够形成“生态环境良好、配套设施齐全、社区资源均等”的新型混合居住区。

[1]崔永健,张华磊,赵涛.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26:91.

[2]人人享有美好人居环境——对城市大型住区「混合居住」模式的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9,12:21-22.

[3]肖吉林,文倩.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述评[J].湖南农机,2012.

[4]许火兴.创造适应人居环境的城市规划[J].福建建设科技,2011.

[5]何玮.绿色人居环境的特征与设计原则[D].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

[6]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标准[S].天津市规划局,2010.

[7]田野,陈宇,裴凡伟.大型公租房居住区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市大寺新家园规划为例[J].2011.

[8]任肖肖,石文华.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2011.

[9]王春敏.公租房制度的现实选择和历史路径[J].中国房地产,2011,1:21-22.

[10]胡绍学.健康建筑与健康住区[J].建筑,2004,7:65-66.

猜你喜欢

大寺新家园户型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侨城一号A&E户型
汶 川 县 “脱贫不忘感党恩” 昔日贫困村大寺村捐款支援武汉
省生态文化促进会向省林草局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省林草局 驻汶川扶贫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指导大寺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美丽南海新家园
动物们的新家园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