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

2013-06-12候翠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候翠芳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453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

候翠芳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453000)

目的 临床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 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5 月收治的 100 例蛛网膜下腔出现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早期观察、监测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偏瘫例数、死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观察与监测,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蛛网膜下腔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极易出现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是导致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笔者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现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其中50例给予早期护理观察与监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现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3.4±10.7)岁,其中14例伴有单眼盲、11例伴有癫痫发作、16例昏迷,根据脑血管静脉分型:15例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3.5±10.4)岁,其中15例伴有单眼盲、12例伴有癫痫发作、17例昏迷,根据脑血管静脉分型:16例轻度、18例中度、16例重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早期观察、监测护理。其一,一般护理。给予患者5周的绝对卧床休息,5周内的所有活动于床上进行,对于精神症状较为明显者,给予适量镇静剂,确保足够休息。确保大小便通畅,嘱托患者多摄入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如有必要,给予缓泻剂。防止颅压、血压增高,用力屏气、喷嚏、咳嗽,确保患者休养环境的安静。待患者血压平稳后,提高床头18度。给予吸氧,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加强皮肤、口腔、高热、头疼护理、营养支持;其二,心理护理。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突发疾病,病情较为严重,主要以剧烈疼痛为主,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必须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防止患者出现激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其三,病情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隔1h对患者血压、体温、瞳孔光反射、意识、脉搏等变化情况。监测高级神经功能,监测患者的语言表达力、定向力、运动功能、脑灌注压力、感觉功能、脑神经功能、视觉功能变化情况。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分析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呼吸频率、血气、呼吸节律等变化。监测患者的电介质情况,给予患者升压、扩容,提高心功能治疗,极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渗透压,并给予密切监测与纠正。其四,药物治疗护理。临床对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药物,多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可有效消除血管活性物质、血液、血管收缩,缓解脑循环的阻力,提高脑供血,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在本组实验中,选择尼莫通进行持续性输注,10mg/次,1个疗程为10d。控制好滴速,尤其2h开始,按照1mg/min进行滴注。选择输液泵进行滴注,超过6h滴完。在用药时,应避光,选择聚乙烯输液管。若滴速过慢时,选择其他输液、三通阈同时进行输注。选择甘露醇脱水剂进行治疗时,给予快速静滴,记录24h尿量。在使用血浆静脉输注、口服补液、血蛋白、液体,使血容量增加,即可降低红细胞聚积率、红细胞压积,又可增加心输出量,以达到改善脑血流、灌流压的谜底。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确保8cmH2O。根据心功能、血压,定期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死亡1例、偏瘫4例,治愈45例,对照组死亡5例、偏瘫10例,治愈35例。研究组患者的偏瘫例数、死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此外 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 脑室出血 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患者多伴有持续性的头痛 头部闷痛 压迫感 沉重感[3]。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还需加强临床护理观察。本组实验中,研究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观察与监测,取得了的护理效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偏瘫例数、死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观察与监测,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莉.微量泵入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989.

[2]邱国琴.3H疗法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5):553-554.

[3]吕会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89-7090.

R473.74

:B

:1671-8194(2013)05-0327-02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