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实践
2013-06-12田红
田 红
(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淄博 255029)
心理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实践
田 红
(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淄博 255029)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慢性病患者中护理实践的方法及成效。方法 搜集随访我院长期就诊的慢性病患者 80 例,分为实验组合对照组,分别予以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特点,根据心理状态予以针对性护理指导。结果 40 例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较对照组比较,对护士的信任和配合大幅提高,治疗效果改进更加显著。结论 对于慢性病患者采用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的新型护理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改进护患关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实践方式。
心理护理;慢性病
目前威胁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病。由于在长期的“被护理”“被治疗”状态下,加之身体长期承受病痛,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常用各种各样的变化,准备把握这些变化并采用科学方法予以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进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1-5]。笔者对本院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病患者分组后分别予以普通治疗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组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8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尿病15例,高血压48例子,心脏病17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平均年龄为(53.5±14.1)岁。采用随机数分组的形式,将收治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每组各40人。分别采用两种护理方式。两组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取普通护理,给与常规组每位患者标准治疗需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评估、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心理护理执行等方面(详细见讨论)。
2 护理效果评估
采用患者评估、医师评估双向评估的方式。分别向患者及医师发放问卷,分别就患者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满意度(良好,3分;一般,2分;无变化,1分)等角度进行测试。搜集结果并统计整理。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2,通过本表格可见,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医师和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恢复、治疗过程依从性都有了显著提高(P<0.05)。
表1 心理护理效果评估(患者评分)
表2 心理护理效果评估(医师评分)
3 讨论分析
3.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慢性病患者病程长,长期承受着病痛,其心理活动复杂多变,而且随着病程及治疗进展情况有着剧烈的变动。具体分析本研究中患者的心理表现来看,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种:急躁不安,渴望迅速治愈。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中,患者心理极度波动,常表现的十分厌烦。在与医护人员的交往中,往往对于科学合理的治疗过程感到不满和愤怒,希望能够有捷径迅速治愈疾病。这种心理表现的患者,其慢性病多表现为中重度,生理影响显著,患者生存质量差。此外,其治疗依从性很差,对家属,医护人员配合度差。但是有积极求治的意向。第二种:漫不经心,不在乎无所谓。部分入组患者对于所患疾病表现的漫不经心。大部分慢性病的形成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有关,此类患者病情多为轻度,体征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心理生理负担小,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能够聆听和尊重家属、医师的要求,但是执行力差。部分患者自暴自弃,逆反心理重,如糖尿病患者饮食不限量,甜食摄入不节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坚持不戒烟戒酒,通宵打牌等。此类患者虽然现症不重,然而由于对于疾病不重视,未能认识到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危害,因而疾病控制差,发展迅速。预后往往不佳。第三种:悲观失望,消极被动。此类患者多为经受了长期病痛及治疗,缓解不理想患者,此类患者心理表现淡漠,情绪低落,不少伴有抑郁。在治疗上,多表现为忽视,冷淡,不积极。对医师或家庭的救治表现被动。内心充满忧伤悲观之情。此类疾病患者心理负担沉重,症状体征往往比疾病本身表现的更重,而且有放弃自杀倾向。需要更多的关注鼓励。
除了这三类心理特点外,慢性病患者及家属还要同时面对社会、经济压力的考验,由于慢性病患者存在着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特点,且慢性病治疗花费巨大,时间漫长,这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导致患者内心波动显著。部分患者表现为能拖就拖,能省就省,担心花费过快过高,甚至因此延误病情。
3.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讨论
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过去对人类健康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如各种急性感染等,在目前的医疗手段下已经不再是危险性大的疾病。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内分泌、肿瘤等,成为新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种。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病程长、见效慢、容易反复。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被接受采纳,针对此类慢性疾病的护理工作也日趋强调人性化、心理化。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在常规医学护理的同时,加入心理护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在针对患者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心理特质,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如下:
对于以焦躁表现为主要心理特质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尽量温馨贴切,反复耐心向患者介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规律,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其认识到并接受疾病需要长期慢性控制的客观现实。注意及时消除患者痛苦不适,多巡视、多谈话,从治疗到生活上给与全面耐心的指导,促使患者尽快理解自身疾病特点,融入“患者角色”。从而改进患者的依从性,消除患者的焦虑顾虑。对于以忽视疾病轻视治疗的患者,应该加强监督和督促,组织此类患者进行宣教,搜集相关病例的图文资料、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让其意识到慢性疾病发展的可怕和威胁。注意在常规护理同时加强监测和教育,与家属密切联络保持联系,一起努力帮助改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性。对于那些悲观失望,心境低落的患者。注意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不断鼓励,肯定患者的每一个配合举动。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培养健康的生活爱好,如音乐、诗歌等,多接触健康积极的事物。嘱咐家属多带其外出走动,用美好健康的事物感染患者,激发患者的求生欲和治疗积极性。组织患者开展互助交友活动,组织治疗顺利的患者为病友鼓劲和经验介绍,帮助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念和信心。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用药,经济治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治疗方式,主动减轻患者负担,并定期对患者治疗情况评估,告知患者恢复情况以及下一步恢复目标,使其能够振作精神,长期坚持治疗。
慢性疾病的病程中,除了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学破坏外,心理因素带来影响也不可忽视,已有文献报道,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与高血压的恶化、心脏病急性状态诱发、肿瘤的扩散都密切相关。患者甚至可直接表现出抑郁躁狂等心理性疾病。因此,采用心理护理,及时干预和治疗患者的心理不良倾向,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心理护理实践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无论是患者,还是治疗医师,都对于患者的恢复情况,医患配合更加满意。因此,在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中,使用心理护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1]李 抒 云.常见 慢 性 病人 的 心 理 护 理 [J].中 国 实 用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010,13(18):91-92.
[2]陈霞,王善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地方病通报,2010, 25(4):49.
[3]陆玲,徐秀英.不同患病状态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西部中医药,2012,25(7):103-104.
[4]李 抒 云.常见慢 性 病人 的 心 理 护 理 [J].中国 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010,13(18):91-92.
[5]陈霞,王善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地方病通报,2010, 25(4):49-51.
R473.5
:B
:1671-8194(2013)05-0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