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3-06-12熊卫红
熊卫红
(桃江县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400)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熊卫红
(桃江县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400)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09 年 10 月至 2011 年 9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5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27 例,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自拟中药汤剂直肠滴入。连续治疗 15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之一。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坏死或脑软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治疗以增加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等为目标。急性期的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的影响[1]。我院在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症见口舌喎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等。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为(52.18±10.44)岁;梗死部位包括基底节区30例、丘脑12例、额叶8例;颞顶叶4例;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其中风痰阻络型16例、痰热腑实型20例、气虚血瘀型10例、阴虚风动型8例。全部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3例、高血脂17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5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2],均于发病72h内就诊,并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同时排除再次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肿瘤、脑外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将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梗死部位、中医辨证分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抗感染、防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同时注意合并症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自拟中药汤剂直肠滴入。每日1剂,水煎两次,滤出煎液,浓缩至100ml左右。将药液装入输液瓶,维持适当的温度,一般在35~40℃。剪去输液管剪的过滤器,插入输液瓶排气后,接入一次性PVC管。PVC管前端涂上液体石蜡或食物油等润滑剂后插入肛门。直肠滴入管的插入深度为10~20cm。每日2次,滴速不宜过快[3]。
天麻钩藤饮化裁,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清半夏、胆南星、苍术、大黄、川牛膝、桃仁、僵蚕等。温胆汤化裁,药用胆南星、瓜蒌、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石菖蒲、黄芩等。补阳还五汤化裁,药用黄芪、当归、白芍、赤芍、地龙、桃仁、僵蚕、红花、川芎等。镇肝熄风汤化裁,药方用龙骨、牡蛎、鳖甲、龟板、天麻、钩藤、天冬、麦冬、玄参、甘草等。
1.3 判断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疗效。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数(%)]
2.2 NIH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χ—±s)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血液黏稠度高、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后使脑血管闭塞,侧支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急性期梗死灶周围出现半暗带,处于血流低灌注状态,这一区域细胞功能受抑制,但未达到坏死程度。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半暗带功能是有可能被挽救的。因此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恢复缺血区域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抢救半暗带功能,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进展过程[5]。
中医学理论将急性脑梗死归纳于“中风”之范畴,与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虚弱,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以痰、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当体内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升降失司,使痰湿内生、肝风内动,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在风、火、痰、虚、瘀等各种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交错为患。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故中风早期应强调急则治其标。中风后机体可产生瘀、热、痰毒等,上述毒邪破坏形体、损伤脉络,引起肢体偏瘫等后遗症。治则以清热豁痰、开窍醒神、祛瘀通脉为法[6]。
根据病情分期的不同,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痰热壅滞而发作,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风痰阻络型和痰热腑实型。病程日久,气血亏虚,元气耗损、脑脉失养,以本虚为主,气虚则运血无力,脑脉瘀滞不通;此外,阴血亏虚则不能制阳,以致内风动以携痰浊,上扰清窍,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实证和虚证的治疗原则不同,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首先注意辨证,并以此作为依据施药。药液滴入直肠后,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既防止了肝脏首过效应,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此外还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或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直肠滴入给药,既有利于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又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唐显 春.丹红与脑蛋白水 解 物联 合治 疗 急性 脑 梗 死 的 疗 效 观 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76-77.
[2]中国中西医 结合 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 梗 死 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48.
[3]吴明华,李雨,王 永 生,等.辨 证论治加虫类 药治 疗 急性 脑 梗 死104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5):12-14.
[4]郭志成.辨 证 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 脑 梗 死的临床 前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6-38.
[5]孙志慧,吴明华.中医 辨证治疗急性 脑 梗 死临床研 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25-426.
[6]郭英,李蓉.运用寒热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92-93.
R743.3
:B
:1671-8194(2013)05-02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