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状硅酸钠的制备及插层性能的研究进展*

2013-06-11马亚鲁李小层李国书方武成

无机盐工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插层硅酸钠层状

刘 娜,马亚鲁,李小层,李国书,方武成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天津300072)

层状硅酸钠(层硅)是一类具有插层化合物特点的无机晶体,晶体结构中存在带有负电荷且规则排列的硅氧四面体层,层与层之间通过Na+平衡电荷和支撑。自1952年L.McCulloch[1]首次合成层状硅酸钠以来,对其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层硅在二维方向是层状有序的,而第三维方向多呈无序结构。基于有序的二维结构和高的离子交换选择性和选择容量,使其作为新型的无磷助洗剂而得到广泛工业应用[2]。目前三维有序的层状硅酸钠晶体也已被合成出来。层硅作为新型的碱性功能材料,近年来的实验室研究涉及到吸附剂、离子交换剂、质子传输材料、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和分离膜材料等多个领域[3],与无机、有机物的插层设计创造出功能独特的复合材料。

1 晶体结构

层硅的化学通式为Na2O·nSiO2·xH2O,其中二硅酸钠(Na2Si2O5)的层硅具有 α、β、γ、δ、ε 等多种晶型结构。不同晶相的制备则主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例如:650~680℃可生产β相,700~730℃可生产δ相,750~780℃可生产α相。图1 列出了 δ-Na2Si2O5的晶体结构示意图[4]。

图1 δ-Na2Si2O5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图1a中四面体的中心为硅原子(图中未示出),四面体的顶点(小圆球)代表氧原子,与氧连接的大圆球代表钠离子。硅氧四面体规则排列成有序的晶层,晶层面呈波浪状起伏,并且平行于[010]面。图1b是平行于[010]面的晶层中SiO4四面体的结合方式。SiO4四面体沿b轴正方向和反方向交错排列,每个层面均由SiO4四面体构成的六元环组成。正是由于δ-Na2Si2O5与 α-Na2Si2O5、 β-Na2Si2O5、ε-Na2Si2O5相比有更大的六元环开口,并呈现更多的六元环,这可从结构上解释δ-Na2Si2O5具有更大的离子交换能力的原因。目前δ-Na2Si2O5主要在洗涤剂中用作助洗剂;α和β晶相则多用于阳离子交换剂和固体润滑剂[5]。

三维有序的层硅命名为RUB-18,其化学结构式为 Na8[Si32O64(OH)8]·32H2O。 采用 X 射线粉末衍射技术证明了RUB-18的结构和文献中提及的Na型ilerite结构相一致。目前,文献中提及的RUB-18、ilerite、octosilicate化学组成和结构相同,均为水合结晶层状硅酸钠结构[6]。

2 制备工艺

2.1 喷雾干燥结晶法

生产δ-Na2Si2O5的喷雾干燥工艺是将固体泡花碱用水溶解后,经喷雾干燥成粉状无定型二硅酸钠,在600~800℃条件下结晶,将产物粉碎或压实成颗粒状。20世纪80年代,德国Hoehest公司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建成一套2 500 t/a的试验装置,其生产的δ-Na2Si2O5(商品名SKS-6)取得了多项专利保护,并在欧洲和日本试销成功。Hoehest公司并于1994年建设了第一套年产5万t的生产装置。目前德国和日本在层硅上的应用居于领先地位,日本Kao Corp公司开发出助剂中含层硅约25%的洗涤剂产品,用于洗涤衣物,洗后柔软洁白。与4A沸石相比,δ-Na2Si2O5的钙离子结合力与温度及pH关系较大,其镁离子结合力明显好于4A沸石;而且吸水性好,结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强,增加了对漂白剂的稳定性;因其具有碱性大的特点,用于洗衣粉配方中可以不用或少用碱给予体。

中国于1997年由北京化工大学首次研制并开发了δ-Na2Si2O5生产工艺,进行了500 t/a的扩大试验。目前中国有十几家企业建成了层硅生产装置,大多数装置生产规模为3 000~5 000 t/a。目前生产装置运行的开工率较低,生产成本高。在技术方面存在成品率低,原料路线不合理,技术成本和设备费用较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中国固体泡花碱模数通常偏高,在制备层硅时需要进行模数调整。研究表明,层硅质量的波动受固体泡花碱煅烧工艺条件和化学成分等的影响,此外,体系中有害微小晶体的存在也会导致δ-Na2Si2O5结晶困难。

2.2 水热合成工艺

水热合成层硅的方法多在实验室内进行,该工艺制备需要在水热反应釜内进行,且产量不高。Y.Ide 等[7]以球形 SiO2、NaOH 和去离子水为原料,控制n(SiO2) ∶n (NaOH) ∶n (H2O) 为 (3.7~4) ∶1∶(25.8~35.4),100~120 ℃水热合成 9~15 d, 制备水合层硅。产品经离心分离和pH为10的NaOH溶液洗涤后于40℃干燥2 d备用。相比喷雾干燥结晶工艺,该工艺不需高温合成,但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且产率低。为缩短结晶时间,T.Iwasaki等[8]向合成体系中添加亚微米级的层硅晶种,可在3 d内合成出octosilicate微晶,晶粒尺寸在1~2 μm。为提高微晶的尺寸,T.Iwasaki等[9]向反应体系中引入 1~5 mm 的氧化锆、氧化铝、聚四氟乙烯、不锈钢、尼龙66等异相界面,实现了octosilicate微晶的非均相成核、长大,可制备大于5 μm的微晶,是传统水热工艺所制备微晶尺寸的两倍,并且微晶尺寸可控。

3 插层改性

3.1 离子交换反应

在层硅结构中,层间的阳离子(主要是Na+)可以被不同的无机或有机阳离子所交换,例如H+、Li+、Mg2+、Ni2+、Ca2+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阳离子[C16H33(CH3)3N+]。其中,通过酸化处理实现 H+与层间Na+的交换是一类重要的离子交换反应,这是因为位于层硅夹层的Na+与层表面的强相互作用阻碍了对层硅的插层改性,而质子化了的层硅既可以在夹层发生酸碱反应,也可以与极性有机分子(如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发生插层反应。离子交换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层与层之间的空间,却很难将插入的物质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也很难阻止插入物的流失。

3.2 硅烷基化反应

经质子化的层硅,表面存在丰富的Si—OH,可利用甲硅烷基化试剂(主要有氯硅烷和烷氧基硅烷两类)进行硅烷基化反应。以氯硅烷为例,改性反应通式如下:

在实际的改性反应中,由于氯硅烷改性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反应可在室温下完成;而烷氧基硅烷改性剂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通常在高温和加酸的反应条件下提高硅烷基化的反应进程。D.Mochizuki等[10]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MA)置换层硅中的Na+,形成的DTMA-octosilicate作为中间体与二烷氧基二氯硅烷进行硅烷基化反应。由于二烷氧基二氯硅烷中Si—Cl比Si—OR活性更高,所以反应如下进行:

通过改变烷氧基中的碳链长度,可获得不同组成的(CnH2n+1O)2Si-octosilicate(n=4,6,8,10,12)。

经XRD表征,随着烷氧基碳链中的含碳个数增加,改性层硅的层间距增大;SEM表明改性层硅仍保留了octosilicate的原有形貌和粒度;由13C NMR证实了硅烷基化的过程为不可逆过程;29Si NMR表明有90%的层硅表面被硅烷基化,即每个Si—OH平均与0.8~1.1个烷氧基反应。

3.3 酯化反应

S.Kida 等[11]对 Na-octosilicate 进 行酸化 处理得到H-octosilicate,将H-octosilicate分散于99.8%的甲醇溶液中,于120℃热处理1.5,2,200 h。随热处理时间增至200 h,H-octosilicate的酯化程度可高达95%。酯化反应产生的层间甲基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引起晶体结构和层的堆积规律发生变化,晶系也由原来的四方晶系变为单斜晶系。不同种类的醇应用于层硅的酯化反应,可导致层硅表面性能和晶体结构的改变,改善其在甲苯等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

3.4 缩聚反应

缩聚反应通常发生于层硅结构的层间或层内,多为Si—OH间的脱水反应而形成Si—O—Si键合,进而转化为三维有序结构。其中由Na-RUB-18(octosilicate)合成RWR沸石就是层间缩聚反应的典型例证。T.Ikeda等[12]首先对Na-RUB-18进行质子化处理获得H-RUB-18,随后与0.25~2.0 mol/L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水溶液反应得到两种TMA-RUB-18聚合物,即TMA-RUB-18-poly1和TMA-RUB-18-poly2,再经乙酸等酸化作用得到RWR沸石。其中RWR沸石的结晶度取决于酸的种类,实验表明乙酸处理所得RWR沸石的结晶度较好,经煅烧后的晶相为RWR沸石(又称RUB-24)。XRD表明不存在Na-RUB-18、H-RUB-18和其他的TMA-RUB-18等杂相。

3.5 柱撑反应

柱撑反应的实质是向层硅层间嵌入其他分子并使之固定。采用相对稳定的柱撑剂,通过柱撑作用可以形成多孔有序的柱撑层,并保留产生的新孔。R.Ishii等[13]利用联苯柱撑剂 4,4′-二(三乙氧基硅基)联二苯(BESB)合成柱撑ilerite。BESB两侧的乙氧基团与质子化ilerite(H-ilerite)的Si—OH发生层间柱撑反应并固定。联苯基起到支撑剂的作用,且在空气中633 K下稳定存在。多次的BESB柱撑、固定作用使层硅的层间产生微孔,所形成改性层硅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达到616 m2/g和0.287 cm3/g。R.Ishii等[14]利用己胺和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octosilicate进行插层改性,后经乙醇处理去除层间己胺,酸处理去除多余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反应低聚物后,使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成功插层于octosilicate的层间,刚性的苯基官能团起到柱撑作用,并使改性octosilicate产生大量微孔结构。这类新型的柱撑层硅有望应用于吸附、催化、气体分离或存储装置中。

4 应用

目前层硅的应用主要基于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插层改性后的功能化。例如:δ-Na2Si2O5具有优良的钙、镁交换能力,可用来替代三聚磷酸钠,解决合成洗涤剂助剂的无磷化问题。但其应用存在明显不足:1)在水中性质不稳定,易发生晶体结构的塌陷,且水溶性差;2)不能用于合成洗涤剂的前配料和液体、膏状洗涤剂的生产,只适合干混法生产普通或浓缩洗衣粉;3)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它的应用,成为工业应用的难点。李丽萍[15]通过Al3+掺杂,成功合成出在热水中具有高稳定性的Al-δ-Na2Si2O5。产品经高塔喷雾干燥工艺,在保持原有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在水中的稳定性,解决了洗涤剂的前配料问题。另外,制备过程中的喷雾干燥、高温结晶转型等高耗能过程,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丁珊修等[16]利用反玻璃化原理,直接将合适模数的固体硅酸钠粉碎后进行反玻璃化制备层硅,由于减少了喷雾干燥环节,可降低生产成本。

δ-Na2Si2O5的层状结构也为其作为机械装置的润滑剂提供了可能。机械装置中常用固体润滑剂有石墨、MX2(M=Mo或 W;X=S或 Se) 等, 然而 δ-Na2Si2O5具有价格便宜、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Xu Hong 等[17]研究对比了石墨、MoS2和 α-Na2Si2O5的润滑性能(包括负载能力和抗磨损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α-Na2Si2O5的质量分数为1.0%~1.5%时,其负载能力和抗磨损能力均优于相同条件下的石墨和MoS2,这与α-Na2Si2O5的层状结构更容易相对移动有关。由于α-Na2Si2O5表面为亲水性,在润滑油等非极性物质中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故先采用亲油性材料对α-Na2Si2O5表面进行疏水处理,然后加入基础油中,提高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增强润滑油的减摩抗磨能力。单长兵等[18]采用油酸、WD-40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改性α-Na2Si2O5在150SN、500SN基础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改性剂与α-Na2Si2O5表面以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方式结合。

层硅表面改性或层间的插层改性,赋予了其更多的功能化。A.Kuhlmanna等[19]研究了负载 Pt的Na-ilerite催化剂的合成,可实现Pt的高浓度负载(质量分数为20%),并与酸性沸石H-erionite等机械混合组成双组分催化剂Pt/H-erionite,其协同催化效应可实现正己烷的合成转化。T.Iwasaki等[20]利用水热合成工艺得到尺寸为 4 μm×4 μm×0.2 μm 的四方片状ilerite晶体,通过高速研磨混合,将20 nm的ZnO粉体均匀分散在ilerite晶体的片层表面而形成ZnO/ilerite复合粉体,该复合粉体具有高透明性,成功应用于防紫外线化妆品中。

5 结论

1)层状结晶硅酸钠作为新型无磷洗涤助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去除钙镁离子的性能、抗再沉积和抗灰分沉积等性能,有望成为合成洗涤剂的助洗剂之一。然而工业生产环节中原料水玻璃模数不均匀导致层硅产量不稳定,喷雾干燥及高温转晶等过程造成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尚有待解决。利用水热合成工艺等低温合成方法有望在降低成本,合成结构、性能稳定的层硅上有所突破。2)层硅的插层改性赋予了材料更多的结构特点和独特功用。目前改性层硅在离子交换剂、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分离膜材料等方面都有所应用,与无机、有机物的复合改性将会开拓其更加广泛的市场。

[1]McCulloch L.A new highly silicious soda-silica compound[J].J.Am.Chem.Soc.,1952,74:2453-2456.

[2]殷宪国.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制备技术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1,43(6):10-13.

[3]Takahashi N,Kuroda K.Materials design of layered silicates through 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interlayer surfaces[J].J.Mater.Chem.,2011,21:14336-14353.

[4]Kahlenberg V,Dorsam G,Wendschuh-Josties M,et al.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δ-Na2Si2O5[J].J.Solid State Chem.,1999,146:380-386.

[5]Ide Y,Ochi N,Ogawa M.Effective and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Zn2+from seawater on a layered silicate[J].Angew.Chem.,2011,50:654-656.

[6]Borowski M,Kovalev O,Gies H.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ydrous layer silicate Na-RUB-18,Na8Si32O64(OH)8·32H2O and derivatives with XPD-,NPD-,and SS NMR experiments[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08,107:71-80.

[7]Ide Y,Iwasaki S,Ogawa M.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4-nonylphenol on a layered silicate modified with organic functionalities[J].Langmuir,2011,27:2522-2527.

[8]Iwasaki T,Kuroda T,Ichio S,et al.Seeding effect on crystal growth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layered octosilicate[J].Chem.Eng.Commun.,2006,193:69–76.

[9]Iwasaki T,Matsuyama A,Nakamura H,et al.Rapid synthesis of octosilicate,a layered alkali silicate,by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J].Appl.Clay Sci.,2012,58:39-43.

[10]Mochizuki D,Shimojima A,Kuroda K.Formation of a new crystalline silicate structure by grafting dialkoxysilyl groups on layered octosilicate[J].J.Am.Chem.Soc.,2002,124(41):12082-12083.

[11]Kida S,Itagaki T,Nakato T,et al.Interlayer modification of a layered H-octosilicate(H-RUB-18) with methanol:formation of a highly ordered organosilicate nanohybrid[J].J.Mater.Chem.,2010,20:3202-3210.

[12]IkedaT,OumiY,TakeokaT,etal.Preparationandcrystalstructure ofRUB-18modifiedforsynthesisofzeoliteRWRbytopotacticconversion[J].Microporous Mesoporous Meter.,2008,110:488-500.

[13]IshiiR,ShinoharaY.Preparationofamicroporousbiphenyl-pillared layered hybrid material using organic-bridged alkoxysilane and layered silicic acid[J].J.Mater.Chem.,2005,15: 551-553.

[14]Ishii R,Ikeda T,Mizukami F.Preparation of a microporous layer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nanocomposite using p-aminotrimethoxysilane and a crystalline layered silicate ilerite[J].J.Colloid Interf.Sci.,2009,331:417–424.

[15]李丽萍.Al-δ层状二硅酸钠晶体结构稳定性及α、β相层状二硅酸钠钙镁脱除机理的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7.

[16]丁珊修,王凤英,罗书凯,等.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合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24(B09):7-9.

[17]Xu Hong,Wang Yajie,Li Huafeng,et al.Synthesis of α -layered sodium disilicate and it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in liquid paraffin[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09,19: 6896-6900.

[18]单长兵,陈国需,李华峰,等.油酸改性层状硅酸钠的摩擦学性能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7,32(11):157-160.

[19]Kuhlmanna A,Roessnera F,Schwiegerb W,et al.New bifuncctional catalyst based on Pt containing layered silicate Na-ilerite[J].Catal.Today,2004,97(4):303-306.

[20]Iwasaki T,Saton M,Masuda T,et al.Powder design for UV-attenuating agent with high transparency for visible light[J].J.Mater.Sci.,2000,35:4025-4029.

猜你喜欢

插层硅酸钠层状
青岛海湾化学粒状原硅酸钠新品试车
Mn2+ Intercalated V2C MXene for Enhanced Sodium Ion Battery
轧制复合制备TA1/AZ31B/TA1层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功能无纺布插层复合材料的结构阻尼性能
插层条件对蒙脱土/偶氮二甲酰胺复合发泡剂的影响及应用
两级结构层状Ti-TiBw/Ti复合材料扩散焊及其拉伸行为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高韧性抗层状撕裂Q345FTE-Z35钢板开发
硅酸钠对纸机滤水及系统沉积物的影响
硅酸钠的发展及其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