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肖邦《小调夜曲》的教学及演奏

2013-06-10余志超

关键词:夜曲大调肖邦

余志超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一、作品分析

肖邦的《 小调夜曲》(Op.9 No.1)作为其编号内夜曲的第一首,堪称肖邦夜曲的开山之作。这首夜曲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30年,正值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起身赴西欧旅行之际。显然,在初涉夜曲这类体裁时,肖邦还处于学习摸索阶段,作品中遗留有鲜明的前人创作风格,尚未尝试加入深刻对比的戏剧性内容,其夜曲的独创性也没有形成。这首《小调夜曲》显然不是肖邦夜曲的典型,却是无疑夜曲这一体裁的典型,它沿袭了夜曲创始人菲尔德的柔美风格。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在这传统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中,肖邦展示出了他无与伦比的天才乐思和极其丰富的和声语言。本文即试图在对此曲作整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究蕴藏其中的极具肖邦特色的和声语言。

《 小调夜曲》的整体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中部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再现部缩减再现,最后附有补充式的尾声。大致图示如下:

?

二、教学与演奏要点

第一乐句缓缓下行的主题旋律线首先给全曲定下了柔美、松弛的感情基调,下声部衬托的分解和弦织体非常恰当地配合了这种情绪。espress(有表现的)要求我们在弹奏这一段时将每一句的语气更富有表情。可以先踩下踏板,以极弱的力度浅触键弹奏第一小节的旋律,使音色更加虚渺、柔和。随上行稍稍加深触键,下行时再平缓回落。而左手的分解和弦间距较大,加强了和声的色彩感与空间感,这种钢琴织体被舒曼和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大量借鉴,特别是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这种钢琴和声织体的运用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极具色彩性的和声常常使得音乐气氛飘渺而唯美。因此,我们在弹奏左手时要有意识的去表现这种通感。可以借鉴《威尼斯船歌》的左手弹奏方式,先弱进入,随着上行节奏加紧、力度稍大,使左手伴奏如缓缓流动的河水。

第5小节开始转至主调的关系大调 大调,伴随着力度的加强,一直迷离的气氛也渐渐明朗起来。在转调的标志音上,肖邦注明了sfp,之后在上声部延留 音,旋律则临时转至中声部,力度继续增强。弹奏这里时,右手连续的 音力度不断加强,触键加深,直至 音,让音色愈加坚实。用小指保持

音后,以贴键方式柔和的弹奏出中声部旋律,用音色于上方声部区分开。但要注意上方声部 — —F的进行,不可因中声部的出现使其断开。从这之后开始了一连串的变格进行,而在第6小节后半拍上又出现了肖邦偏爱的大调降六级音,这多少说明了尽管离调至同主音大调,可音乐性格应继续保持略带忧郁的柔弱。第5小节的两个声部在此又融合,音色上兼容之前两个声部的音色,柔和中略带扎实感,此外注意演奏时F音之后的气口。第7小节后半拍再次降低大调六级音,并以这个和弦做增三和弦转调,浑然不觉地转回了 小调,此乐段随后在属七和弦上开放终止。这里smorz(渐渐消失)让我们有意识去表现出一个段落的结束感,可以稍稍渐慢。

第8小节后半拍开始平行乐段。第11小节处的大串音群与之前有所变化,F音要贴键快速弹奏,表现出顿音的感觉。随即至高两个八度的F音,要非常连接的弹奏(legatiss.)。至第13小节没有像之前那样转到平行大调,而是运用分裂模进的手法,连续运用副属和弦一步步推向首部的高潮——伴随着第17小节的最高音 音,下方是降二级音的属七和弦到拿波里六和弦这种极富色彩性的和声进行,随后高潮回落,由降五音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完满终止结束了首部。在弹奏这一段时,每一小节第一拍的装饰单音,都在之前一小节的最后半拍弹奏,使第一拍的重音仍与第一个单音并置,坚实的音色保持住,而下行时则非常流动。第17小节处,con forza(有力的)标明力度上的特点,以及音色上的扎实感。深触键弹奏,但注意下行三连音的跳音记号,不需要手腕带动跳动,仅仅是手指跳动,表现流动的音色即可。后半小节则开始渐弱。至18小节处,左手上行时稍有渐强表现,somrz(渐渐消失的)提示我们弹奏时渐弱。在这一个半小节的时值内使高涨的情绪回落,表现段落的结束感。

中部从bD大调的主和弦开始,且像首部开始一样主持续了4小节。为了配合高声部旋律的半音级进下行,在下声部伴奏和弦中的音也与旋律音保持平行六度着半音级进下行,后一拍的在保持着的主和弦中略显突兀,随后半音下行解决到。因此在演奏时,大指弹奏这几个音时要稍稍加重力度,尽量使其具有连接感。并且中部开始时音色更加飘渺,虽然是八度但要更加轻柔。注意重音记号的表现。23小节开始的第二乐句乍一看像是平行于第一乐句,其实它已经悄然利用等音(E=)转至高半音的远关系调D大调了,和声色彩发生了骤然转变。

第25小节后半拍,极弱的力度突然转强,力度记号f清楚地标在了音上。第24小节以极微弱的力度弹奏,并且稍稍渐慢,之后突强时深触键弹奏扎实有力的音色,与之前做出强烈而戏剧的对比,并且回复原速。肖邦在这里匠心独运地利用了这个音做等和弦转调,即这里D大调的七级七和弦等于大调的重导七和弦,从而自然地进行到大调的属九到主和弦的完全终止式。在短短的8小节内,肖邦天马行空般地做着丰富的和声转换,运用等和弦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远关系转调,却在音响上不失平和,且保持着方整的句型。

这个8小节段落随后重复了一次,但在完全终止之后,第35小节开始了一段补充终止,在副属和弦的伴随下,旋律密度加大,情绪几欲高涨。弹奏时上行渐强、下行渐弱,稍稍加入自由节奏的运用,使密集处稍稍紧凑,与其它做出对比地方,使这里的情绪起落更具拉伸感。但随着第38小节重属和弦无力地解决到了导七和弦,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个升高了三音的变和弦,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导七和弦的不协和度和色彩感。在突强的八度音之后,紧接着抖动踏板使左手音量能够突弱下来,渐至导七和弦处。

第61小节处,运用同样的手法回到原调,情绪已回落。以极微弱的力度弹奏,让音色更加朦胧。在第67小节突强弹奏与F音,之后再次运用抖动踏板,使音响突弱下来,左手持续渐弱。

再现部缩减再现。第73小节的装饰音群再次发生变化,右手20连音对位左手的六连音,更加密集,要运用手指的主动性去跑动,不要使用手腕。最后的拿波里终止式渐弱重复一次后,力度突然变为很强,高声部从高音区向低低音区平行三度滑落,和声则是极富色彩性的导七和弦,其中二级音降低(变为了一个大小七和弦)。弹奏时表现出每一个音的变化,并渐弱弹奏,稍稍有停顿感与空隙感。最后没有解决到主调小调,而是到了同主音大调 大调的主和弦上(肖邦其后许多小调性夜曲最后都结束在了同主音大调上)。柱式和弦以极弱的力度重复了四次后,在中声部出现了大调降六级音级进下行的隐伏声部,在意犹未尽中再次强调了这首夜曲略带忧郁的色彩性基调。长音演奏时保持住,重复时的跳音记号并不是要有非常跳跃的音感,而是音色上使其更加具有通透感。而隐伏声部至F则弹奏的连绵。最后琶音分解和弦以非常慢的速度弹奏,力度极弱极弱,声音若隐若现,如余音绕梁一般。

总之,这首美轮美奂的夜曲最为突出之处便是它丰富多变的和声语言。其中大量等和弦转调、变和弦等等的运用不仅为乐曲增添了色彩性,且是音乐作品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演奏者,必须深刻洞悉其中的和声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乐曲应有之义。

[1]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2001.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凡丁.钢琴演奏法[M].周庆宁,译.音乐出版社,1955.

猜你喜欢

夜曲大调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G大调随想曲
肖邦
快乐新年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快乐新年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