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高尚,让你的人生不再虚度

2013-06-10济群

中国商人 2013年10期
关键词:凡夫修学佛法

文/济群

做义工,学做菩萨的开始

做义工,就是学做菩萨的开始。所谓做菩萨,就是在佛法正见的指导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凡夫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又有哪一天不是在为自己着想呢?但问题是,这样是不是就过好了呢?是不是就开心了呢?

《道次第》告诉我们:“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母。”

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那些整天想着自己、在乎自己的人,必然是烦恼重重、内心纠结的。反过来,如果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计较自身利益,不在意个人得失,这种人不仅容易开心,还会受到大家的爱戴。更重要的是,能够由此增长慈悲和智慧,这是我们修学菩提道不可或缺的资粮。

三级修学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菩萨。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帮助大众共同觉悟,在利他的过程中完成自利,在觉他的过程圆满自觉。其中的关键,就是把所学教理运用起来,学一点,就用一点。在实践中深化对教理的认识,进而把所学教理转化为自身心行,以此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为菩萨时,就会以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这就是在修本尊,就是在临摹佛菩萨的品质。反之,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凡夫,那就很可能为所欲为,什么都没有畏惧,什么都没有底线。所以,对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台湾很多佛教组织就称呼义工为菩萨,我觉得这个称呼很好。虽然大家离真正的菩萨还有距离,但只要发心成为菩萨,有自利利他的愿望,那么,这个称呼就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们,让我们向菩萨看齐,向菩萨的标准努力。

什么叫高尚?什么叫有意义?听起来似乎就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被滥用已久,近乎空洞的概念。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选择的内涵和重要性时,你才会理解,真的有那么一种高尚,可以让你的生命焕发光彩,可以让你的人生不再虚度。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未来的修学去充实,去认识。

总之,成为义工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临时客串,随便做一做。我们要认识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正业,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选择。相比之下,其他工作只是谋生手段而已,虽然也能在不同程度造福社会或是帮助他人,但惟有菩提道的事业,才能让人们究竟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

做菩萨,你也行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比较注重家庭观念,虽然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多是文人志士的理想,而普通民众并没有多少社会意识。

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法也受到影响。虽然继承了很多大乘佛法的理论,如般若思想、华严教法等,却未能很好地弘扬大乘所特有的菩提心教法,以及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的利他精神。很多人虽然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发心还是偏向自利,偏向个人解脱,这就使得佛教予人消极避世的误解,也使佛教自身的发展出现偏差。

菩萨的修行项目固然很多,但主要可归纳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项。显然,这些项目并非人们以为的那么高不可攀。应该说,每个有心实践的人都可以去做。有一分力,可以做一分;有两分力,可以做两分。只要精进努力,就能向菩萨的标准不断靠拢。

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觉得佛菩萨是信仰、膜拜的对象,而不是学习、仿效的榜样。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从生命品质来说,佛菩萨固然是圆满而高尚的,和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但这种高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以凡夫身份修行而成。而在菩萨队伍中,虽然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大菩萨,但追随在他们身后的,也有很多小菩萨,很多初发心菩萨。当我们认识到解脱的意义,发愿追求解脱,并愿意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时,就已迈入菩萨的行列。

作为学佛者,我们应该以成为菩萨为荣。不要做迷惑的人,而要做觉醒的人;不要做烦恼的人,而要做自在的人;不要做自私的人,而要做利他的人;不要做沉沦的人,而要做解脱的人。

一种叫习惯的陷阱

心真是非常微妙,有种种伪装,还有种种自我保护机制,要看透它绝非易事。不仅要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更要通过禅修来培养觉照力,否则,很容易落入我执的陷阱,难以自拔。

如果我们的做事方式不利于个人修行,那么,也会给团体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可能暂时是有利的,有促进的,但其中隐含的危机,会使这个团体偏离正确方向。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佛教界非常普遍。很多做事的人,既不重视教理,也不重视禅修,结果越做越俗,越做越没谱。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

也许大家现在还没有多少体会,因为参与时间不长,本身又在认真修学,凡夫心会暂时蛰伏起来。一段时间过去,我们对凡夫心可能会渐渐放松警惕。同时,参与的事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就可能把大部分心力转到事情上。这时候,正是凡夫心卷土重来的时机。所以,因为做事产生的问题,往往不是开始就出现的,而是一段时间后渐渐露出端倪的。

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做事,而凡夫的习惯是什么?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显现,但根源无非是“我执”。只有以一种无我的方式做事,才能使做事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才会使心越做越放松,越做越开阔。反之,做事就只是做事而已,甚至会对修行构成障碍,做得越多,心里越累,绑得越紧。

所以,大家在开始做事时,就知道可能出现的病根在哪里,在尚未发病之前就防范它,进而根治它。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已经看到太多人栽在其中,偏离了学佛的初衷。

心学,在新时代

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有过高僧辈出的鼎盛时期,但明清以来逐渐衰落。尤其是经历文革摧残,又在经济浪潮中恢复起来的当今教界,自身的状态并不理想。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修学体系;另一方面,缺乏堪能引导的善知识。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社会对佛法与日俱增的需求。

佛法并不只是烧香、拜佛、求保佑,更不是以往所认为的迷信,而是可以从各方面为人生提供智慧指南。从大处说,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从小处说,包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与人相处等等,佛陀都有着精辟的阐述。

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多数人已不再有生存之忧,但心理问题却开始浮出水面。目前,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分行业,不分老幼,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个情况,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相关治疗机构。但这些治疗只能解决异于常人的一些问题,并未涉及人类共有的贪嗔痴烦恼。事实上,只要贪嗔痴还在,病根就没有消除,就还有发病的可能。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在于佛法。

佛法自古即有“心学”之称,不论什么宗派,都是从对心的认识,到解决心的问题,最终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可以说,对心理问题有着全面、细致的治疗方案,而且是被无数人实践过的有效方案。

但是,佛法从传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尚未建设适合当代的传播体系,使得这一宝藏远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大陆佛教,虽然这些年已有一些探索,可针对社会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佛教来说,不能完成化世导俗的使命;从大众来说,不能享有这一取之不尽的智慧资源,于双方都是莫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要做好佛法在现代的传播工作,让不了解佛法的人,有渠道了解佛法;让想要学佛的人,有机会走入佛门;让已经走入佛门的人,有次第地踏上修学之路。

猜你喜欢

凡夫修学佛法
某些教师
某些作家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修学之旅愈行愈热(下)
奇迹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