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网络吞吐率最优原则研究
2013-06-09瞿水华郑石章莹顾箭
瞿水华,郑石,章莹,顾箭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 518048)
1 前言
在TD-LTE系统中,为提高系统整体性能采用了多天线技术,可以进行分集发射和接收,抵抗无线信道的衰落;也可以波束成形,提高干扰抑制性能;在信号足够好的情况,可实现空分复用,提高系统容量。依据吞吐率最优原则,eNode B根据UE上报的RI及CQI自适应地调整输出最佳的TM、MCS,实现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最优吞吐率。本文包含了TD-LTE的无线信号处理流程和结果,吞吐率最优原则和吞吐率峰值饱和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 无线信号处理
2.1 无线信号处理流程
无线信道质量决定终端最终所用的TM和MCS,MCS和信噪比强相关,3GPP规定了不同的MCS对应的传输能力和效率。在TD-LTE系统中,TM及MCS的决定是由UE及eNode B共同配合完成的,其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无线信号处理流程图
其中,Step2在Step1的基础上,UE分别用Rank1和Rank2 SINR计算相应的CQI、MCS,以此计算出对应的吞吐率,以吞吐率大小确定上报相应的RI及CQI,作为eNode B完成下行调度计算的主要输入信息:TM(传输模式), MCS(调制编码等级),RI(Rank Indication,秩信息)包含Rank1和Rank2,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信息),对RI和CQI的具体信息可参考3GPP。
eNode B根据UE上报的RI及CQI,结合误分组情况,最终输出TM、MCS、RB等信息。
2.2 UE对无线信号处理
TD-LTE无线信号的收发原理如下:
假设接收信号矩阵为R,信道矩阵为H,干扰矩阵为N,发送信号矩阵为S,分别表示如下:
UE对无线信号的处理分为均衡前信号的平均SINR,均衡后信号的单流Rank1 SINR和双流Rank2 SINR,主要计算过程如下。
(1)均衡前信号平均SINR计算:
接收到的信号:R=HS+N
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功率:E(||HS||2)=E((HS)(HS)H)=E(HSSHHH)=||H||2
平均SINR=均衡前有用信号功率/均衡前噪声功率
(2)均衡后信号SINR计算:
平均SINR一般不用于RI及CQI的计算,通常情况下UE对接收信号做均衡处理,均衡后的信号再用于RI及CQI的计算。均衡过程如下:
接收到的信号:R=HS+N
均衡后接收到的信号:wR=wHS+wN
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功率:PS=E{||wHS||2}=E{(wHS)(wHS)H}=||wH||2
干扰噪声功率:PN=PR-PS=HHwH-||wH||2
均衡后SINR=均衡后有用信号功率/均衡后噪声功率
均衡后SINR分为单流Rank1 SINR和双流Rank2 SINR。在不同的无线环境下,UE测量到的平均SINR、Rank1 SINR和Rank2 SINR之间会有所差别,实际测试情况是Rank1 SINR比平均SINR平均高1.3 dB,Rank2 SINR比平均SINR平均低6~10 dB。
UE根据测量到的Rank1 SINR、Rank2 SINR计算对应的CQI及RI,并依据吞吐率最优原则将最优的CQI及RI上报给eNode B。
本文所谈到的SINR都是指平均SINR。
3 TM自适应原理及特征
3.1 TM自适应原理
不同天线模式适用于不同无线环境,无线环境变化瞬息,TM需根据信道条件变化进行切换,使得网络性能达到最优。3GPP规定了不同TM之间的切换方式,当前网络主要支撑TM2(发射分级,单流)、TM3(空分复用,双流)和TM7(单流波束成形),切换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TM切换流程图
TM的切换主要涉及到TM7与单流的切换,双流跟单流的切换。
3.2 TM自适应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整体特征
在密集城区50个F频段基站场景下,进行空扰遍历测试,得到吞吐率和MCS随平均SINR变化的趋势曲线,按照SINR从低到高分为3个区域,小于-3 dB的基本是单流区,[-3,10] dB的是单双流混合区,大于10 dB后进入主双流区,如图3所示。
图3 SINR-MCS-THR关系图
整个信号区间内满足吞吐率最优原则,吞吐率随SINR呈单调上升趋势。在单流区,主要包含TM7、TM2及TM3 Rank1,MCS随SINR成单调上升;在单双流混合区,先是单流占主导,MCS随SINR上升而上升,随着SINR逐步变好双流比例提升,由于Rank2 SINR相比 Rank1 SINR低,所以平均MCS有下降趋势,呈现“拱起”特征;进入双流区后,SINR足够好,双流占主导,整个MCS随SINR成上升趋势。
4 吞吐率最优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终端上报RI和CQI,以及系统调度计算TM、MCS输出都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吞吐率最优原则包括3个方面。
4.1 单流与双流的切换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双流可以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传输不同的内容,理论上最大可以提升一倍的吞吐率,根据前面分析,在双流情况下由于两个存在矢量叠加,双流之间的存在干扰,信号均衡后终端测量的双流SINR(Rank2 SINR)会比单流SINR(Rank1 SINR)平均低7 dB左右,经计算得到单流吞吐率和SINR的曲线,在同一SINR值下调7 dB后计算双流吞吐率和其半值,如图4,当单流信号SINR达到25 dB以后进入饱和状态,而双流在SINR达到25 dB后,还能继续上升逐步达到理论峰值速率。
因此,单流与双流的切换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1)理论上信号质量好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在8~13 dB,双流吞吐率优于单流。实际测试表明:在小区中点区域,双流吞吐率明显好于单流。
(2)单双流随实际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单双流的切换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4.2 双流与信道相关度关系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通常情况下,信道相关度越低,越容易进入TM3 Rank2,但信道相关度不是分配双流的唯一因素,实际测试发现,在SINR足够好的条件下,而此时信号相关度高但也能进入双流,双流吞吐率明显高于单流,此时相关度越高,Rank2 SINR相对平均SINR降低越多,如图5所示,深色区域强相关(相关度为1),SINR回退了13 dB进入了双流,能在双通道室分质量好点测到理论峰值吞吐率,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即使相关性好的无线环境下,也可能使用双流,双流和信道相关度的关系也要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图4 理论计算单/双流吞吐率随Rank1 SINR分布
图5 双流和相关度输出图表
图6 不同MCS下BF相对单流吞吐率增益图
4.3 TM7与TM2的切换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
TM7可以提升小区边缘信号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导频开销,约7.2%。如图6,经过计算,以TM2 MCS为基准,TM7在每一阶TM2 MCS上增加1阶与TM2的吞吐率对比,当TM2 MCS小于15阶时,TM7较TM2有明显增益,但在15阶以后,反而因导频开销的缘故,TM7较TM2不再有增益。
实际测试中如图3所示,MCS15对应 SINR约14~15 dB,而以图7为例,BF(TM7)主要分布在SINR 15 dB以下,两者结果比较吻合。TM7和TM2的切换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TM7在信道相关性较好时才能分配,TM7与TM2随实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小区边缘区域使用TM7时平均吞吐率大于TM2。
5 饱和度实例分析
在实际测试中往往发现信号很好的地方吞吐量达不到理论峰值,下面从饱和度的角度对该类问题进行分析。
5.1 饱和度计算
(1)在时隙配比为2:2,特殊子帧为3:9:2,Cat3 类终端下行每TTI可接收数据分组大小为102 048 byte,最大下行速率可以达到61.2 Mbit/s;
(2)在信号条件足够好,且信号稳定的条件下,测试DL平均速率为 59 Mbit/s;则饱和度(%)为:59 Mbit/s/61.2 Mbit/s=96.4%;
(3)一般情况下,在信道条件很好且无邻区干扰情况下,饱和度达到95%以上,评测认为终端与设备都正常。
5.2 饱和度分析
图7 TM随SINR区间分布图
图8 数据分组重传率
图9 双流时SINR回退分析表图
选择单扇区空旷场景进行饱和度测试,测试发现在SINR>28 dB的点其饱和度也仅为83.61%,从图8来看,发现有高达5%的重传率,从图9来看,深色区域由于相关度高,SINR回退很大,导致MCS上不去。关闭该扇区的第一层邻区再测试,重传率有所下降,Rank2 SINR和MCS得到大幅提升,饱和度也提升到95%。
总体上,影响饱和度有两大因素:
空扰时,虽然邻区PCI模三错开,RS干扰较小,但邻区RS对服务扇区业务子载波产生干扰,导致服务扇区饱和度降低;
信道相关性越低,双流SINR越高,饱和度越高。
6 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终端上报RI和CQI,以及系统侧调度算法输出TM及MCS,都应遵循吞吐率最优原则。终端采用Rank1和Rank2分别去尝试,以吞吐率最优方式决定上报RI和CQI,系统最终输出的MCS和TM遵循3个吞吐率最优原则,实现数据传输效率最大化。
[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9)[S].
[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Release 10)[S].
[3] 瞿水华,李铁峰,章莹,林坚立,郑石. 关于TD-LTE网络物理层峰值吞吐率的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