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金瓷话:五大窑址博物馆馆藏精品(下篇)

2013-06-08张必萱

收藏 2013年3期
关键词:龙泉窑龙泉市越窑

张必萱

千峰翠色——越窑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东汉时就烧成了中国最早的成熟青瓷,揭开了人类瓷器史的第一个篇章。越窑的烧造历史自东汉一直持续到南宋初,长达1100余年。越窑青瓷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贡瓷珍品,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而且远销亚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宋时期是越窑的鼎盛期,越窑青瓷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如冰似玉的釉色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赏,赞美越窑的诗句如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徐寅:“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秘色瓷”更是一代名瓷,作为地方贡品供奉朝廷。据文献记载,仅北宋初期吴越国所贡越瓷就达14万件之多。越窑先进的制瓷工艺直接或间接地对耀州窑、婺州窑、湖田窑、高丽青瓷等中国南北方众多窑场和朝鲜半岛、日本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盂(图1) 慈溪市博物馆藏。蟾蜍长10.4厘米,高6.2厘米,托盘口径10.8厘米,底径3.5厘米,高1.5厘米。

水盂由蟾蜍和托盘两部分组成。蟾蜍体形丰满,两眼至颈饰桃叶形纹饰一对,背上布满乳丁,间饰卷云纹,中心有一注水圆孔。腹光素,三足,趾间有蹼,后独足曲蹲作欲跃之势。托盘薄胎,卧足,盘体浅坦,取荷叶之形,两侧内卷,内壁刻纤细叶脉纹。通体施青釉。

三足蟾蜍是月中蟾蜍的标准形象。此器为文房用具,寓意“蟾宫折桂”。这类水盂造型罕见,且工艺精湛,堪称越窑青瓷珍品。

北宋越窑青瓷砚(图2) 慈溪市博物馆藏,慈溪白沙天东群丰村古墓葬出土。口径5.6厘米,底径5厘米,高1.7厘米。胎灰白,施青釉,朝沿开口一侧无釉。壁面釉下题刻“嘉祐捌年十月二十二日造此砚子(于)东海记”。“嘉祐捌年”即公元1063年。

瓷砚常见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也一度被广泛使用。入宋,由于石砚的兴起,瓷砚逐渐减少,而带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瓷砚可谓罕见。

北宋越窑青瓷水波纹钵(图3) 慈溪市博物馆藏。口径21厘米,底径10.3厘米,高11厘米。在钵上腹部先划出一周分割线,再在口沿至上腹处斜线刻划若干水草纹,形成一周条带状纹饰,刻划随意自然,线条细腻。整器釉色青黄均匀。

北宋越窑青瓷牡丹纹刻花粉盒(图4) 慈溪市博物馆藏,慈溪樟树村出土。口径12厘米,底径9.1厘米,高4.4厘米。由器盖和盒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盖稍鼓,刻单枝牡丹花草纹,刻划饱满自然。圈足外撇。整件器物造型圆润、优雅。

粉盒是古代女子用于盛放化妆品的器皿。精美的刻划花纹饰衬以青绿滋润的釉色,令人联想起“懒抟香,慵弄粉”,对镜理红妆;朱唇一点红,面若桃花香的意境。

北宋越窑诸葛碗(图5) 慈溪市博物馆藏,慈溪上林湖狗头颈山出土。口径13.5厘米,底径6.9厘米,高5.1厘米。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此类碗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人们便因这“孔”而将其美称为“孔明碗”,或称诸葛碗。孔明碗产生于宋代,不仅越窑可见,龙泉窑、南宋官窑也可见此类器皿。它有一个特殊功能,即沸水由外碗底之孔进入夹层后,可让碗内的食物保持温度,故亦称暖碗(编者注:孔明碗作供器、祭器的可能性较大)。

北宋越窑青瓷划花执壶(图6) 慈溪市博物馆藏,慈溪观海卫宓家埭(dài)出土。口径11.7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2厘米,高20厘米。

胎质坚硬,胎体薄而规整。施青色釉,釉不及底,釉面光润。该执壶集刻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于一体,带有明显的仿金银器工艺痕迹。

千年传承——龙泉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处浙西南边陲江浙之巅的龙泉,充满独特而神奇的魅力。富有创造力的龙泉陶工感悟旖旎山水之灵性,博采众长,历代创新,创造出美轮美奂的龙泉窑青瓷。

龙泉青瓷艺术起源于公元3世纪,在长达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中,集青瓷制作技艺之成,逐渐形成了青釉配制、厚釉装饰、青瓷烧成、开片控制四大独特技艺。在宋代,龙泉青瓷创制出“哥窑”“弟窑”两类代表性产品,烧制出了如玉一般的“粉青”“梅子青”的精美釉色,把青瓷烧制技艺推上巅峰。

1000多年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世代相传,龙泉窑也成为中国制瓷历史上延续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境内有历代窑址600处,其中宋代窑址就达475处。青瓷产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梅瓶(图7)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4.6厘米,底径7.1厘米,高24.8厘米。肩部饰弦纹一周,腹部刻划牡丹纹,花纹清晰,刀工流畅,近底部装饰两层瘦长的仰莲纹。釉色清亮,呈淡青色,玻璃质感强。底部刮釉,有垫烧痕。

南宋龙泉窑青瓷葱式瓶(图8)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小梅镇出土。口径2.2厘米,底径4厘米,高14厘米。侈口,方唇,细长颈,垂腹,圈足,底微凸。釉色天青,底无釉,但接近底部有聚釉现象,显示釉层较厚。此瓶釉面开片形态美观,并隐隐露出茶褐色的纹路,显得古朴典雅。

北宋龙泉窑五管瓶(图9)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8.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9.4厘米,高30.4厘米。

此类器型为宋代龙泉、庆元一带丧葬时常见的冥器。整体成塔状。盖钮呈花蕊形,盖面饰莲瓣纹,俯视器盖,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器身直口,短颈,肩分两级,圆腹亦分两级,从腹部逐级向肩部收紧,在上腹立五管(嘴)。此类五管瓶也有称之为“五嘴罂”。北宋初期,越窑产品中可见一类五嘴灯。在慈溪、上虞的方言中,“嘴”的发音与“子”相同。“五嘴”就是“五子”的象征,也可泛指“多子”。北宋中后期,龙泉窑也烧制此类多嘴器皿,可见越窑对龙泉窑的影响。

南宋龙泉窑青瓷贯耳小瓶(图10)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1.3厘米,底径2.5厘米,高8.0厘米。施青绿釉,足部无釉,且有明显的瓷质垫具痕。贯耳瓶的造型流行于宋代,器形仿自汉代的投壶式样。宋代龙泉窑、官窑等都烧制贯耳瓶,但器形较大者多仿自青铜礼器,且腹部以椭圆形居多,贯耳比例较小。此瓶形体小巧别致,釉质丰泽,为案头陈设瓷无疑。

南宋龙泉窑青瓷大吉瓶(图11)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2.2厘米,底径4.6厘米,高16.5厘米。釉色青灰,足底刮釉,灰白胎。此器从功能上而言,应为佛教专用的净水器。因单瓶侧视呈“吉”字形,故名“大吉”瓶;成对者,则呈“双喜”之形。古人求福祈吉祥之形,故亦将此类瓶称之为“大吉瓶”,取大吉大利之意。

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图12)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9.1厘米,腹径8.9厘米,通高7.5厘米。整件器物造型小巧,器形轮廓线优美。施青绿色釉,唯足底露胎呈褐色。釉汁饱满莹润,通体开片,口沿、凸线及凸脊处露出淡淡的紫色胎。胎体模制,有拼接痕。

北宋龙泉窑青瓷莲瓣小缸(图13)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8.8厘米,底径5.6厘米,高6.4厘米。盖面平,上刻饰牡丹向阳花卉,内沿无釉,子口。平底,微向内凹,雕刻重瓣仰莲,瓣内填以篦纹。胎质灰白,釉色青绿,浮光较强,口沿、外底无釉。此类器物在龙泉出土时多是用来装古钱币的,实为钱缸。

南宋龙泉窑青瓷锥形鸟食罐(图14)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口径3厘米,底径1厘米,高4.5厘米。青绿满釉,口部一侧附有环状执手。

皇家遗韵——南宋官窑

赵宋一代,是中国瓷业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堪称百花齐放,竞相斗妍。其中最传奇、最珍贵的,当属官窑。

“郁郁乎文哉”的宋代,由于理学的盛行,人们追求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所以宋瓷讲究的是色调单纯,细洁净润,趣味高雅,追求内在韵味,为我国的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始创于北宋徽宗时期的官窑,是宋王朝的宫廷御窑。北宋官窑的显著特征之一,正是在于它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釉色取胜,非常符合宋代上层社会所崇尚的幽玄苍古之趣。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后,按旧制重建官窑,崇尚天然之美的审美意识不但被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还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南宋官窑工匠运用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加上它产量有限,传世更少,不愧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世瑰宝。

南宋官窑青瓷八卦纹炉盖(图15)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高4.4厘米,口径18.5厘米。此器系覆盖于熏炉顶部的圆形镂孔顶盖。盖以立式盖钮为圆心,顶心贴笠帽形钮,内圈为两组对称的缠枝花草纹,外圈为简洁的八卦纹。浅灰色胎,质较细。灰青色薄釉,盖底一周内外无釉。可能与器身合烧,轮制。它在造型上以透雕镂孔为出烟口,显示了工匠们在设计上的巧妙构思。在南宋官窑传世器物中未见此器型。八卦纹为道教的典型图案,在南宋官窑器中出现八卦图案,或许与南宋皇室对道教的推崇有关。

南宋官窑青瓷鸭形器(图16)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高17.1厘米,横10.4厘米。此器系鸭形香熏残件。生动地刻划了鸭子悠闲自在的形象。鸭嘴通腹,鸭腹内空,用以焚香。鸭背原有一圆口,上有镂空盖,当香料在鸭腹中点燃,烟雾便会从鸭嘴及背部冒出来,散发出香味。内外皆施釉,釉色青黄,釉层较薄。传世官窑器中不见此器型。

素烧龙纹盘底(图17)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残径8.5厘米,底径5.2厘米,高0.8厘米。该器似为盘或洗的底部。内底模印一条盘龙,以粗犷的线条刻划,表现龙张吻吐舌、张牙舞爪的威猛,反映出官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带龙纹的南宋官窑器极为少见,目前传世器中仅见台北故宫藏有一件官窑龙纹洗。龙纹在官窑器中出现,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进一步证明南宋官窑御用的身份。

素烧是将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进行焙烧,温度约在800~1100℃,其作用是提高釉面的质量和坯体强度,增加胎对釉的吸附力。素烧是南宋官窑瓷器生产中的一道特殊工序,通过多次素烧上釉可形成厚釉如玉的效果。

“大宋国物”垫饼(图18)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直径5.5厘米,足径3.2厘米,高1厘米。

垫饼是瓷器烧制时使用的一种垫烧工具,为防止瓷器在烧制时与匣钵粘连,工匠使用垫饼将瓷器与匣钵间隔。垫烧是南宋官窑装烧瓷器的主要工艺之一。南宋官窑的厚釉器几乎都采用垫烧,并在工艺上有所改革,即增加了刮釉工序,凡是厚釉器在垫烧前都在器足或底部刮釉。从器物痕迹看,刮釉处整齐划一,似用慢轮刮去,垫烧处也不见垫具痕迹,只呈现出还原焰烧制后的胎色。由此也体现出南宋官窑在当时首屈一指的装烧水平。

此件垫饼饼面平整,底有矮足,边沿斜弧,足底旋削不平。红褐色瓷土胎,质细硬。面上残留垫烧小圈足器的印痕。更难得的是平面刻“大宋国物”四字,字迹清晰有力,有力地证明了乌龟山瓷窑为官窑窑场的性质。

南宋官窑青瓷花盆(图19)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老虎洞官窑遗址出土。口径23.5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9.7厘米。渣斗形,圈足外撇,足面刮釉露紫灰胎,略显粗糙,底心有一小圆孔,唇外贴饰一道水波纹,肩部、下腹各贴饰弦纹一周。施粉青釉,内壁釉色较匀,外壁釉色略泛灰,有稀疏开片。薄胎厚釉,胎骨灰黑疏松。

责编 耕生

猜你喜欢

龙泉窑龙泉市越窑
越窑青釉直颈瓶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探究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龙泉:政府规划议案被暂缓表决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如何发挥地灾防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龙泉市为例
宿迁出土明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碗
龙泉市MCDA土地利用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