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质教育的心理结构及其内容

2013-06-08罗建华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内容

罗建华

摘 要: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其自身思想斗争的结果和表现,思想意志在个体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可以克服不良的思想,促进个体道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个体思想品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自制力、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

关键词:思想品质;心理结构;内容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0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思想品质教育。《纲要》提出:“注重品德修养,激发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品德优秀、信仰执着……的人才。”道德意志坚定了,才能信仰执着,才能品德优秀。可见,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培养在教育事业中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思想品质教育是一项以个体心理为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增强思想品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具体来说即是对个体心理结构的明晰。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其自身思想斗争的结果和表现,道德意志在个体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可以克服不良的思想,促进个体思想品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个体思想品质的心理结构

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心理是大脑功能运转的过程、现象以及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范畴,一般认为,思想品质是由思想认识、思想情感、思想意志和思想行为构成。在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结构中,这四大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每一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每一要素各自也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要素的功能。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情”是催化剂,“意”是定向器,“行”是关键,由“知”到“行”,达到知行合一是最根本的问题。

1.思想认知是前提

思想认知是个体对思想行为和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对是非善恶的评价。一般来讲,品德知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就越利于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知”在个体品德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并不等同于“行”。个体拥有品德知识的多少以及认识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体现出他们思想品德的真实状况,品德知识在没有转化成行为之前,绝不能简单地把“知”作为衡量品德高低的尺度。但是,思想认知可以调节和支配思想情感、思想行为,使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思想规范行动,使人们的思想自觉性得以提高。因此,思想认知是形成个体思想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2.思想情感是“催化剂”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意志是大脑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支配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对组织随意动作起重要作用;皮层顶枕叶保证运动的空间定向,皮层运动前区保证运动在时间上联系的展开,形成运动系统,而大脑皮层的整体性的整合功能最后导致意志行动的实现。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突出表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切动物的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和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因此,通过意志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把内在目的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认识并改造自然界。思想情感是伴随体验产生的。在体验过程中,人往往会产生自己“好恶”,对自认为好的东西会主动接受,舍弃所谓不好的东西。当人的内心体验与外在的品德要求产生共鸣或对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认可情绪时,就能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2]可以说,思想情感在知向行转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

3.思想意志是“定向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意志是大脑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支配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对组织随意动作起重要作用;皮层顶枕叶保证运动的空间定向,皮层运动前区保证运动在时间上联系的展开,形成运动系统,而大脑皮层的整体性的整合功能最后导致意志行动的实现。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突出表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切动物的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和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3]动物虽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在自然界中并没有留下意志的痕迹,而人类则不同,通过自觉的活动来改造自然,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留下了人类意志的印记。因此,通过意志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把内在目的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在人的思想活动中,意志是推动人坚持到底,实现预定目标所必需的因素。个体的意志品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意志坚定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改变已经深思熟虑过的目标。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往往避重就轻,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半途而废。正如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者则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挫折如同大浪淘沙,过滤着人生路上的行进者,唯有意志坚定之人才能正视困难,战胜挫折,走向成功。思想意志在“知”向“行”转化过程中,起着“定向器”的作用。

4.思想行为是目的

人的思想品质从思想行为中表现出来。思想行为也是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情,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4]可见,思想行为与性格关系密切。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可称之为思想行为的,不仅仅表现在某一时刻,某一件事情上,也不仅仅是按照思想规范去行动,而是在于使思想行为成为自觉的生活习惯。

二、个体思想意志品质的内容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它是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往今来,无数功勋卓越的人们,其成功无一不是惊人的意志之果。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思想意志于成功的重要性,教育家在呼唤挫折教育,挫折是锻炼思想意志的好方法,目的就是要培养个体坚韧的思想意志。总地来看,个体思想意志品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对16万未成年囚犯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沦落到监狱中的个体有90%缺乏必要的自制力,没有把他们的潜力用到积极的方面。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说过,人的灵魂由一些较好的部分和一些较坏的部分组成,而“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部分受到较坏的部分同时也是较大的部分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了。”[5]在他看来,节制是对某些欲望和快乐的控制,是一种好的秩序。同样,在思想意志行动中,与思想目标不一致的诱惑和不良情绪必定会影响个体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具有思想意志自制性的人,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抵抗各种诱惑,驾驭自我,控制不良情绪,迫使自己执行深思熟虑的预先计划。

2.独立性—有能力作出重要决定并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负责

思想意志的独立性品质是指个体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对决定所产生的结果负责。古代大文学家韩愈主张用“特立独行”来锻炼思想意志。从心理学方面讲,“特立独行”是独立人格的表现。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教育不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行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陶冶情感,锻炼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思想,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3.果断性—明辨是非,及时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思想意志的果断性以周密思考和勇气为基础。果断的人对即将采取行动的方法、目的和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深刻的认识,必要时能当机立断,当行则行;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又能随机应变,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果敢地实施思想行为。长江大学的十多名学生在江边秋游时,无意瞥见远处不慎落水的少年,在场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处冲去,他们果敢地手拉着手,铸成一根长长的生命链条,快速向江中延伸,拯救落水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给予他们这样的评价:“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思想基石。”十多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思想意志的果敢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4.坚定性—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

思想意志坚定性是在思想行动中,坚持不懈地执行深思熟虑的计划,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完成预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宋代诗人苏轼说:“古之立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成就事业需要坚定性,面对各种思想情境作出选择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坚定性,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例如,“见义勇为”在自私自利的人看来,就不足以为之,大公无私者则会毫不迟疑地舍生取义,大部分居于二者中间的人则会摇摆不定。一些人之所以摇摆不定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明辨是非,面对思想情境缺乏坚定的意志,他们也不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更谈不上把思想行为付诸实践并一直坚持下去。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巴斯德的话很有代表性:“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古往今来,成就事业者和英雄豪杰都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品质。无疑,这一点对于当代个体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17.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0.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0.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内容
Task 5
1.2合刊
1.2合刊
无天于上2035 “出击”(上)
1.2合刊
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