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2013-06-08徐甜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客体教育者主体

徐甜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的研究点。寻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其特点及其机制就是首要任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问题,是元问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机制三个方面综合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9-0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探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与文本、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剖析主要从其内涵、特点和架构三个方面探讨,综合整理学者们的研究观点。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哲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主体与客体的界定与关系研究大概经历了前主体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三个时期,主体间性问题因时代需要而产生,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

主体间性最早由拉康提出,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指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着眼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它不是否定主体性,而是辩证的对待主体性。主体间性肯定人的生存本质,认为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国内有不少学者开始着眼于主体间性问题,并试图以主体间性为立足点解决学科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主体间性已成为学者寻求突破的逻辑新起点。学者王闻认为“主体间性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是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特性。”[1]高鸿博士认为:“一个是主体间性现实的发展史,另一个是对主体间性问题的发展史……从主体间性的现实发展史来看,主体间性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基本是一致的,主体间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状态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她把主体间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主体间性分为三种状态:“主体间性的原始状态: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直接的主要关系;主体间性的异化状态:以业缘为基础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以业缘和网缘为基础,以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2]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主体间性就是在交往实践中,通过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统一,实现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含义的界定较少,但学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探讨。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元问题,只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分析,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实现其有效性。

吴满意教授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至少包含着三大层级的话题:一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德交互主体双方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主体间性;二是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文本之间构成的文本间性;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主体与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之间构成的主体间性。”[3]丁科教授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网络生存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部或外部之间的相互运动而形成的复杂关系。”[4]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基本有一致的观点,即呈现出交互主体性关系,也有学者称为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间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不能抹杀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存在性,只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交互主体性,属于主体间性范畴。笔者认为,吴满意教授提出的从三个方面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比较全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虚拟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的交互主体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网络文本之间的文本间性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之间的主体间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点离不开网络的特点,它都有网络虚拟特性的印记。张再兴教授认为“虚拟在场和虚实共在是网络空间交往的新形式……网络空间的人际沟通是通过网络传达(身体不在场)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这种物理身体不在场的情形下与他人发展出来的网络空间交流形式的新特点,这就是交往主体虚拟在场。”[5]166虚拟主体间又呈现出“流变交互主体性”和“界面交互主体性”。网络界面不仅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而且也成为“主体之间寻求相互理解的界面。”[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点渗透着强烈的网络本身的特征,因此,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网络主体间性的特点,综合分析其有以下特征:一是符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关系的原始要素呈现为比特,这是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素的不同,交互主体间都以电子文本符号为中介,同时,对象化的电子文本符号又代表了现实主体作为虚拟主体进行虚拟实践活动,电子文本符号是具有意义的承担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虚拟实践活动中,正是由于有了符号性的特点,这种虚拟实践活动才真正具有意义,符号是其承担者与执行者。二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社会空间交往活动的必然特征。在网络空间里,主体间存在着最大限度的平等与自由,虚拟社区的成立也没有强制性,虚拟主体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成为某一社区的会员,或者成为游客;积极成为“信息引导者”,或是“信息追随者”。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互动性特点,若没有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正如吴满意教授所认为,网络人际互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等互助教育理念”与“协商对话教育理念”开始生成。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结构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有三个维度,包括主体间关系、主体与文本的关系、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共同架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网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三大关系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网络话语的改变,正是由于网络话语体系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产生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截然不同的主体间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文本间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双方的关系是较为严格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处于教育活动中的权威地位,对教育的内容、方式具有选择权,“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独占着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力”[5]354,而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渐趋平等,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存在共识,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客体僵硬的角色规定已经弱化,教育者主体地位被削弱,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部分主体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具有其本质规定性,教育者传递着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受教育者则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接受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客观存在性。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教育活动呈现出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交互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就是一种交互性的主客体关系,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文本间性

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本间性。这里的文本间性主要指微观层面的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电子文本符号。网络话语体系的形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符号发生变化,网络文本具有多样性、多变性、流行性等特征,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比较单一,文本内容严肃规范,表达方式较为固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电子文本符号为中介,个体的思想、语言、肢体动作、情绪等都以比特位单位迅速以电子文本符号形式呈现在界面,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间性是指主体以电子文本符号为客体进行对象化活动,电子文本符号又以主体身份呈现给其他各方主体,这种主体与电子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即为文本间性。第二,网络文本以超链接的形式相互套嵌,并以可更改的形式呈现在各方主体前,例如维基百科中的文本内容不仅共享,而且可以无限地被编辑。这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体现在文本中,使其具有文本间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之间的主体间性

网络社会业已逐渐成为与现实社会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新的社会环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活动空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环境比较稳定,即现实社会,而网络社会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网络社会空间遭遇到了重重阻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于网络社会空间,积极适应教育活动环境的重构,遵循网络社会的交往规律实践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缩小教育活动的话语鸿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网络与主体间性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又一个瑰宝,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寻求更大的突破,只能乘风破浪而行,不能被浪潮淹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寻求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闻.“主体间性”:在交往理性中卓然挺立-翻译批评的“对话-理解”模式窥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6).

[2]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4]丁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1,6(124).

[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田 苗)

猜你喜欢

客体教育者主体
品读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何谓“主体间性”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浅议犯罪客体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