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历史事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影响实证研究

2013-06-08沈熊珠杨美华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

沈熊珠 杨美华

摘 要:历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学”,究其本质即是一种思想教育。历史虽然纷繁复杂,但确是由一次次重大的事件所组成。高校如何发挥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等作用,吸引大学生主动、自主地接近历史、思考历史、感悟人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九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心理学分析入手,分析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并结合个体人格结构中的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对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认知程度,以及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重大历史事件;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1-02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可以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提高质疑、尝试、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能力。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了解历史能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历史使命感,懂得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基于上海市德育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实证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生活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创造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在上海九所高校师生中通过访谈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的方式,分析探讨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3.78%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很有兴趣,另有50.11%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点兴趣。但在回答对钓鱼岛事件的关心程度及相关历史的了解问题时,虽然有83.48%的学生表示很关心,却只有30.84%的同学表示很了解(见表1、2)。在被要求写出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对应的主要人物时,学生们能写出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及相关人物,其他事件也能写出一些,却不能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表3是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统计,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影视作品,课堂、学校主题活动选择比重较低。这些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求知欲望,但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史知识比较欠缺,课堂之外,学生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程度、对历史资讯的了解渠道是有区别的。性别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点二列相关系数为-0.14047,p<0.05,表明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高于女学生。教育程度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14,P<0.05,表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随着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逐渐增强。对性别与“了解历史咨询的主要渠道”进行卡方分析,得卡方值为12.57,p<0.001,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了解咨询的主选媒体是有差异的,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境内媒体来了解这方面的资讯。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认识

在回答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共有58.67%的学生给出了合计38个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九一八事变(16.61%)、南京大屠杀(12.18%)、抗日战争(8.86%)。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解释(见表4)显示出重大历史事件在培养、孕育爱国情怀、民族热情和增强责任感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在学生人格建构中需要拥有的元素。

三、对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现状的判断

调查中有47.38%的大学生认同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有很多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咨讯的完善、思维的深刻和人格的建构上(见表5),仅有1.7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没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此类活动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但在参加与否的行为选择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60.58%的学生时常参与、3.77%的学生总是参加、35.65%的学生几乎从不参与。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知、行上的不一致,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其意义,可是却没有参与的热情和行为。这种现象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不管是一般学生、团员、党员,还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六个变量上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的启示是,应更多地关注活动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在方式方法上做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对学校举办的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印象深刻” 问题的答案中,九一八纪念活动(21.64%)、国庆纪念活动(19.4%)、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17.16%)、辛亥革命100周年(17.16%)排在前四。在“学校中哪些活动最吸引你”的问题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分别为: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33.27%、学术交流与讲座30.72%、社团活动20.35%、学业就业指导类讲座12.89%、其他1.76%。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仅三分之一,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汇总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历史资讯具有事实性,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业负担重,时间紧张,活动的日期与社团活动密集或复习迎考时间段重叠;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给出的判断多过于描述和还原,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仍然很小;相对事实性的历史资讯,一些非知识性的、情景性很强的东西是需要在人际互动中体会、感悟的,这些对个人发展更有作用。

四、历史教育与人格的相关性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PF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许多国家修订。16种个性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全貌。我们在调查中选用了16PF中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四个人格维度。将其与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重大历史事件参与意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次数、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主观认识等七个变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个体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与个体的有恒性有显著正相关(.19***),感兴趣程度越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道德感也比较高,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也都能沉着应对。个体对学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参加意愿与人格中的有恒性、自律性有显著地正相关(.16**、.12*),那些积极主动参加此类活动的个体,同时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会持续地去追求;对人对事都有比较强的责任意识;崇尚并遵从行为的社会化标准和外在强制性规则的水平比较高,自我激励意识和能力比较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对在高校中进行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必要性程度的判断与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三个人格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相关(.15**、.14**、.12*;.15**、.22***、23***)。在样本中有20.78%的学生表示3次以上参观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表示有很多收获(见表7)。

在表7中我们还看到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参与程度、主观认识、参与意愿以及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对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代表的民族精神认同程度这六个变量与人格结构中的世故性呈现出负相关。

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既要直面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又要保持教育的引导性。教育中既要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同时要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介为教育服务。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力求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增强活动的探讨性以使主题活动能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提供给学生一个具有相当自由度的思考、探索的平台,一个使其在主动、自主的感受中接近历史的真实,思考历史、感悟人生的平台。

(责任编辑:田 苗)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年后还能人格再造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