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抗战后南京市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2013-06-08古丽娜·阿扎提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恢复南京教育

古丽娜·阿扎提

摘 要:战前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市,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学校林立,学者云集,尤其中小学学校一时云集,文化资源汇集,南京沦陷后,各大中小学或者停办,或者西迁,日伪时期南京的教育文化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1945年国民政府回迁南京,教育文化事业的恢复成为其时城市接收与复员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南京;教育;文化事业;恢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06-03

南京市政府于民国十六年六月一日成立时即单独设有教育局,至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始并入社会局。1946年7月,南京市政府为谋本市教育之积极开展,于七月十六日重新恢复教育局,由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南京市副市长马元放兼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南京教育的复原工作得到了政府官员的重视,“本局成立以来,即以国民教育之发展,中等教育之扩展,社会教育之推广,校馆房舍之整理,以及行政效率之增进为中心工作。在国民教育与中等教育方面,尽量增校增班;社会教育方面,除酌量增设社会机关外,并尽量利用时机,展开社教活动;在教育行政方面,分别制定各项章则、规程、办法,力谋行政效率之增进。”[1]

南京市基础教育在敌伪严重摧残和奴化之后,情形十分复杂,加之国民政府还都,人口激增,形成严重的“学荒”现象,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后,尽量为各级学校增校增班,对后方复原的青年学生,予以登记并分发就学;对还都的青年军则举办暑期讲习班,予以升学就业的指导;对敌伪中等学校毕业生资格之甄审,则组织甄审委员会办理;对清寒学生的公费待遇,则竭力继续维持。

一、幼儿教育

抗战胜利后,南京幼儿教育逐步恢复。鼓楼幼稚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于1945年12月3日复园开学。1947年永利化工厂新办幼稚园,由陈鹤琴选派学生担任教师,并由他指示办理园内一切教学设施。1947年6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南京市教育局改进幼稚园师范科的师资。到1948年,南京市幼稚园数量已相当于抗战前的规模,计有幼稚园30所(独立幼稚园3所,小学附设幼儿班27所),幼稚生2 160人[2]288。

二、初等教育

国民政府还都后,接受伪政权的教育机构小学仅六十七所,学生两万余名。当时南京复员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学龄儿童骤增,根据1946年8月首都警察厅的调查报告,全市学龄儿童数已增至123 237名,以致形成严重学荒。经市社会局积极推进,1946年上学期,小学增至九十个,七百六十二个班级;同时实行国民教育制度,将市内原有小学划归13个区,条件比较完备的小学建成中心国民学校,条件不足的该成国民学校。“目前已有市立国民学校一百七十校,一千零三十五班,收容儿童五万七千零三人。此外已立案之私立小学,现有八所。”[1]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恢复发展,到1948年12月,南京市有小学215所(市立168所,私立48所),教职员工3 352人,在校学生101 780人。另外还有三所非市辖小学,即国立中央大学附属小学、国立中央大学丁家桥附属小学,江苏省立江宁师范附属小学,共有学生2 482人[3]184。

南京市教育局规定任职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大学或独立学院教育科系及师范大学或高等师范毕业并在本市市立小学继续服务二年以上未更易学校者;二、高中师范科毕业并在本市市立小学继续服务二年以上未更易学校者;三、乡村师范、简易师范或高中普通科毕业并在本市市立小学继续服务四年以上未更易学校者。”[4]

为提高小学教师的服务精神,并增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南京市教育局还举办为期约一个月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聘请特约讲师做专题讲演,受训学员达224人。同时对于教师待遇,也力求改善。“原来教师待遇不及公务员,第一步已使其平衡,第二步设法提高底薪,小学已由八十元提高到一百一十元。现已依学历及年资核薪,并准备实行年功加俸,将来一般教师待遇,当更较现在提高,生活亦必更较安定。”[5]

三、中学教育

在民国二十六年前,南京市原有市立中等学校五所,抗战胜利后接收市立中学仍为五所,开办了六十六个班。抗战胜利后,随着教育机构的复原,南京的中等教育发展很快。

根据教育复原的法令,战前的公立和私立中学纷纷复原。贵阳国立十四中、重庆青木关中大附中和沙坪坝中大附中3校组成中央大学附属学校在南京复校。市立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及第一女子中学分别在原校址复校。敌伪时期所办的私立正始中学接收后改为市立第一中学分校(后定名为市立第三中学),私立利济中学改名为弘光中学。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复校时,由万县金大附中、成都分校及南京金大附中合组而成。其他如私立明德女中,汇文女中,育群中学、中华女中等都在原址复校。

国府还都后,国立南京第一、二、三临时中学,均划归南京市教育局管理,改为市立第四、第五中学及第三女子中学,并加派原任国立南京第一、第二、第三临时中学校长为市立第四、五中学及第三女子中学校长,三校的经费,仍由教育部负担。

1946年复原中学教师共登记50人,已分发任用49人,复原中学生共登记1 953人,也全部安排就学。同时南京市教育局遵照教育部命令,组织收复区中等学校毕业生资格甄审委员会,办理敌伪中等学校毕业生甄审事宜,共甄审925人,其中合格者有647人,甄审合格的毕业生,其原来肄业学校属南京市的,发给甄审合格毕业证书;其原肄业学校属各省市的,发给甄审合格临时证明书,并分别通知各省市教育局,换发甄审合格毕业证书[1]。

到1948年,南京市立普通中学由战前的3所增至12所,同时提高中学教师收入,底薪由150元提高到200元。

南京市规定任教中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教育科系及师范大学或高等师范毕业在一校继续服务三年以上成绩优良有证明文件者;二是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在一校继续服务五年以上成绩优良有证明文件者。”[4]

同时,战后南京的私立学校发展很快,至1947年,共有私立钟英中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安徽中学、私立中华女子中学、私立青年会中学、私立成美中学、私立东方中学、私立汇文女子中学、私立明德女子中学、私立震旦中学、私立伯纯中学、私立石城中学、私立乐群中学、私立昌明中学、私立钟南中学、私立惠民初级中学、私立华南初级中学、私立道胜初级中学、私立宪光初级中学等19所私立中学[6]。1948年,栖霞寺主持志开法师于寺内办了一所私立宗教中学,学生多为俗家弟子。

同时为了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南京市对办学成效显著的私立学校分别核发奖助金,其中钟英中学和金大附中,各奖励二百万元;金陵女子学院附中、安徽中学、东方中学、中华女中及附小、明德女中及附小各奖励一百五十万元;成美中学、青年会中学、汇文女中及附小、育群初中及附小、震旦中学各奖励一百万元[8]。同时根据私立学校章程,私立学校不得设立分校,私立学校校长均应专任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同时还规定外国人设立之中等以上学校须以中国人充任校长或院长[9]。

四、高等教育

战后,国民政府下令解散汪伪所办的中央大学和另外3所私立高等学校。随之,南京高等学校顺利地完成了复原和接收工作。教职员的甄审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甄审办法》办理。

学生方面的工作则是按照有关文件执行,其具体办法如下:敌伪高校的毕业生应与1946年1月20日到3月15日之间,向各区教职员甄审委员会办理登记手续,有附逆情形和在敌伪所设具有政治性学校的毕业生则不得申请登记。审核合格者为相当于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发给证明书;不合格者按其成绩准予投考相当学校及年级肄业。肄业生的登记条件与毕业生相同,登记合格者送入临时大学补习班予以补习[2]292。这一办法公布后,学生们认为这是对沦陷区学生的歧视,学生们为此进行反甄审斗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组织了游行集会和请愿等活动,反对歧视,反对甄审。由于学生们的反对,临时大学做了一些变动,取消了甄别考试,改由学生自己按原来年级程序,选择相应院系就读。

1946年,战前西迁的高校开始大规模回迁。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私立金陵大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相继迁回南京并在原址复校。

当时,借用金陵大学的校舍,开办了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其中中央大学的文、法商、教育、理工学院的一、二年级,农学院和医学院高级班学生按原在班级,分配到南京临时大学各院系学习,理工学院三、四年级学生,以南京师资不足为由,分到上海临时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科[9]201。

复原后的中央大学规模是战前的三、四倍,原四牌楼校舍已不敷使用,于是决定将学校分为一部和二部,又成为本部和分部。四牌楼为校本部,学校行政机关和文、理、法、师范、工五院及农学院一部分设于此,分部设于丁家桥地区,复原接受时,又增加了与它相邻的原南洋劝业会旧址,使占地面积扩大到800余亩。除随校迁回的在校生、复员后招收的第一届新生外,还有教育部分配的青年军复读生、沦陷区中央大学插班生,以及侨生、留学生共计4 719人,成为全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9]205。

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于1946年9月23日在南京陶谷旧址开学复课,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金女大的经费收入,吴贻芳等人联合发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募捐委员会”。

由于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中国本土的资助大幅减少,1946年中国政府和社会资助占不到20%,而美国方面的捐助款占了大约一半以上,而且金女大的捐助款不仅来自教会的捐助,此外还有史密斯女子学院的年度捐款和其他一些团体的捐助。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和发展,金女大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1946年起,招生人数年年增加,学生人数有了迅速增长,所设科目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由于战后交通限制的取消和放宽,教职员也比以前多了,主要是教师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专程来教学的外籍教师,也有本校毕业生去美国深造后回母校任教的,也有一些外校转过来的老师。以家政系为例,抗战后不久,家政系有专职教师六人,兼职教师一人,与外语系、社会学系教师人数一样。

一些高等学校迁回南京后,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恢复了许多社会服务活动,继续保持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此外,金女大还在宁海路对面,恢复了儿童福利实验所,其规模比成都的大,条件也好很多。可以说,抗战胜利后,经过艰难的回迁和复校过程,金女大无论是教学工作、社会服务、还是生活状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恢复和发展,金女大很快进入了自身发展的一个高峰期[10]218。

金陵大学于1946年4月决定“复员”。为解决师生预计长达1个月左右的回宁交通费,4月7日,金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随学校返宁的师生均享有川资津贴;金大学生得享津贴每人75 000元;教职工及其眷属每人15万元。从抗战胜利到回宁后的一段时间,金大的各项工作开展得还较为顺利。1946年春,金大有教职员289人,学生1 022人,当时,教师队伍的骨干多为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专家,图书馆方面,在承受了抗战时期共73 928册图书损失的基础上,中文书增加到165 230册,西文书38 635册,图书资料共计408 401册,创历史高峰[11]108。

中央政治学校在南京红纸廊复校后,不久即与中央干部学校合组为国立政治大学,蒋介石亲任校长。另外,国立边疆学校也于1947年迁到南京。抗战期间在大后方建立的部分高校亦移址南京办学,如由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组和实验管弦乐队合并组成国立音乐学院。战后,在南京新建了两所高等学校,一是在中国地政学会地政研究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私立建国法商学院,另一所是建在赝福街的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到1948年底,南京共有8所国立高校,5所私立高校[2]292。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四月来工作概况[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1270.

[2]徐传德.南京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教育志(上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4]南京市设置中小学教员办法[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5.

[5]南京教育概览[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7.

[6]南京公私立学校一览表[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338.

[7]私立学校之奖助[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 1270.

[8]私立学校章程摘要[Z].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3-7-5.

[9]南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田苗)

猜你喜欢

恢复南京教育
南京大闯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利用存储系统恢复服务器系统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