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想什么”到“怎样想”

2013-06-08汪洋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汪洋

摘 要:新闻评论节目与新闻节目的侧重点不同,新闻节目以报道事实为主,新闻评论节目夹叙夹议,输出观点。新闻节目报道事实,给予受众信息;新闻评论节目阐述观点,引导受众思想。从陕西一套《交锋》节目,可以看出存在如下问题:评论方式单一;评论娱乐化。

关键词:评论;识读;社会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54-02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人们对某些新出现的问题认识比较混沌,存在一些困惑。新闻报道虽然能够及时反映这些问题,但无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诞生的原因来看,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解决受众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怎么想”的问题,并追求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作用。

一、新闻评论节目引导人们“怎样想”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中无用、虚假、欺骗性信息层出不穷,假新闻、诱导性信息也比比皆是,人们深受这些垃圾信息的困扰。可如何甄别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就要提升人们的辨别能力,而新闻评论节目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提升这种能力。

新闻评论节目的独特功能是解决受众“怎么想”的问题。新闻评论节目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事件引发的思考,为受众答疑解惑,解读事件的社会意义,为受众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提供依据与引导。最终使受众在了解事件的同时知道事件是如何发生,又是源自于事件背后的什么社会问题,引导受众对事件及问题的思考。具体来说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提升受众对社会问题的识读能力,提升受众对信息的认识、解读、判别、思考的能力。

识读能力包括四项:认识信息,解读信息,判别信息,参与评论。

认识信息指的是对信息客观的认知能力。因为受众所具有的刻板成见,同样的信息将会在不同受众脑海中形成不一样的理解形式,这与受众所处在的环境和文化有关。新闻评论节目就是要通过评论来尽可能统一受众对于信息的认知程度。

解读信息指的是分析、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了解信息发出的角度,知道信息“是什么”,从而从中寻找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这一项能力注重的是受众对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在了解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其进行较深层的解读。新闻评论节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与评论来进行信息的解读,这不仅是要告知受众信息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培养受众对于信息自主的分析、理解能力。

判别信息是指判断鉴别信息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在信息从认知到理解之后的一个过程。受众一般会通过其生活经验来判断信息的内容,对信息进行解构和理解。现如今各种铺天盖地的无用、虚假、欺骗、诱导性信息使得受众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扰。受众在面对超出其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外的信息时,再通过其生活经验强加理解时,必然会产生判别信息的能力减弱。新闻评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受众判别信息的能力。在其节目的评论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分析同一信息,多方面论证考察得出结果的过程对受众判别信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其能够向受众提供对判别信息的一些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受众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判断。

参与评论作为受众识读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受众在认知、分析理解、判别之后进行的思考和展现自我的一种能力。受众的评论是需要通过其自身对信息的思考,继而发出自身看法的一个过程。这不仅能够使受众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也能使得公众的评论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新闻评论节目也需要与受众进行全面、大量的交流,因其既能够提升受众自身的能力,也能够使评论角度更全面,更客观,也为节目带来更多活力。

再从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思路来看,目前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大多依托新闻事件,其中以揭露曝光的主题居多。这些主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和受众的生活关系也比较密切。当然,各地方台也会有其独特的地方事件主题,这些本地台的主题能够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提升受众对评论内容的关注度。

此外,电视评论节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舆论,缓解社会矛盾。电视评论节目依托于电视这一媒体,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特别是优质的评论节目更是对社会舆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而且也能够实施一定的舆论监督功能,借此来缓解一些社会矛盾。

二、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视评论节目能够使受众学会“怎样想”,但是在我国,在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结合陕西一套的《交锋》节目来具体论述。

1.评论方式单一,意见多元交锋不够充分

从电视评论节目的评论方式来看,目前电视评论节目中评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主持人为评论主体的述评结合型,这样的评论大多是主持人对新闻报道的简评,其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1:1或为1:4。此类节目注重于意见观点的输出,对主持人的点评能力要求较高。另一种是主持人与嘉宾或受众互动的主评型,这种模式受众的参与度较高,评论中多有思想观点交锋,意见呈现多元化。此类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其注重于某事件的较为深度的评论,时效性较强。

上述两种电视评论节目的形式几乎都是电视新闻片段加上评论员解说的内容,对主持人依赖性较大,意见呈现不够多元,不同意见缺乏交锋机会。

《交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主持人为评论主体的部分,主持人在对新闻报道的评论太过主观。其角度单一,无法进行多元化,深层次的报道。这种主观的评论进一步还可能会对受众产生引导性的误解,导致受众在思考的过程中被误导。

以2012年3月27日《交锋》节目《女子被情所困湖边醉酒哭诉》为例。这期节目对“女子湖边醉哭”、“丈夫去世公婆为何卖房”和“男子亮‘血衣求离婚”等较为有争议的新闻进行了评论,其中除了“丈夫去世公婆为何卖房”中有部分少量的邻居评论外,其他所有新闻事件几乎都完全由主持人单独评论。但从其评论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主持人在对新闻评论时几乎只靠其主观的经验判断,而并不注重深入的分析和评论。这不仅无法使受众深入了解其问题根源的社会背景,也使节目带给受众的思考也并不全面和透彻。

再看《交锋》的之前的讨论版块,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等对问题的讨论交流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节目中评论的参与者经常人选不当,很难从社会的各个阶层来选出其代表进行评论,因此往往在评论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观点的交锋,导致问题的社会背景挖掘不够,评论所形成的思考往往不够深刻。

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更多声音,受众的大力参与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评论中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受众对于节目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整个评论变得更有深度和影响力。

2.评论娱乐化,影响评论的力度和深度

电视评论节目是来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因此它不像一般的新闻报道或娱乐节目那样过于浅显和表面,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导受众面对问题时应该“怎么想”。

而如今很多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评论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娱乐化的评论虽然比较生动,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但过度的娱乐化将影响评论的力度和深度,从而消解了评论节目引导受众“怎么想”的功能。

新闻评论节目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娱乐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是受到选题的影响。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大多依托新闻报道,而如今新闻节目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使得新闻报道越来越娱乐化,大量的软新闻充斥其中。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新闻评论节目评论的选题,进而导致新闻评论娱乐化。

其次是因为一味追求节目的娱乐化包装,以此来吸引受众。如今很多新闻评论节目一味强调吸引力,着力挖掘新闻信息中的娱乐因素。电视评论节目经常用对事件的调侃、戏说等形式代替原本节目对事件深度的思考和评论,结果导致节目热闹有余,但却缺乏理性和思想。

以《交锋》2012年的一期节目《杜甫很忙》为例。其中出现了“杜甫很忙”、“房产中介惊现另类广告”与“聪明宝宝下楼梯”等内容,其娱乐化非常强烈。在“杜甫很忙”这则评论中,对于事件本身的社会意义和其出现背景不够重视,而较为着重其娱乐的部分。“房产中介惊现另类广告”其中对于事件的叙述占了很大的部分,而几乎没有对其进行评论。用节目中的一句话来说,这条信息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的。“聪明宝宝下楼梯”就更不用说了,这段视频本身就是从网络上截取,目的只是为了搏众人一笑。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新闻评论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不仅会使其评论的能力大为减弱,甚至有时会使评论变得毫无意义,进一步变得只是为了搏得人们一乐而存在。这种仅仅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而一味娱乐化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节目本身的质量,更是丧失了电视评论节目应有的引导受众“怎么想”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引导受众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怎样想”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功能。丰富评论形式,呈现多元意见,走出娱乐化怪圈,进一步地提升电视评论节目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才能对社会舆论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璐茜,罗晓楠.批判的媒体识读[M].台北: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

[2]张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08,(8).

[3]张玲玲,张如成.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及制约性因素分析[J].新闻界,2006,(4).

[4]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改革开放30年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