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2013-06-08郑卫丽
郑卫丽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增加,该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而在艺术院校,由于高昂的学费,贫困生不仅面临着一般贫困学生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其自身特殊性所带来的其他贫困问题。为了更好地关注艺术院校贫困生,有必要对“心理贫困”理论进行梳理,从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兴起的背景、有关争论、研究特点、方法、解困对策等方面加以述评。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理健康教育;解困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1-02
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是指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学生进入艺术大学后,由于经济贫困压力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如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情绪极端,出现了现实中的心理贫困现象。为了更好地关注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学者关注较少的艺术院校的贫困生,有必要对“心理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本文即从“心理贫困”研究兴起的背景、定义、研究对象、特点等方面对该理论加以述评。
一、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已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但对该问题的研究达到高潮则是在最近的十几年。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用模糊匹配的方法,输入“心理贫困”的主题,即会很快得到3 599篇文章。换成精确匹配的方法也会搜索到336篇相关文章。但如果把搜索范围扩大,搜索主题延伸为“艺术院校贫困生”,用模糊匹配的方法则只有寥寥7篇。将其进行初步整理与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学者居学明所写《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析及解决途径》,张甜撰写《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杨倩撰写《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二是从分析成因的角度出发,如学者张甜就从《艺术类院校贫困生压力分析与教育对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三是从提出教育对策的角度进行论述。高玮玮撰写《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探析》,史华凤所写的《工艺美院贫困生解困之思考》,陈雷撰写《浅析艺术院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工作》的文章则从发挥辅导员育人作用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论述,对艺术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的文章不多。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的争论
1.“心理贫困”称谓的争论
关于“什么是心理贫困”,理论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学者指出,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学生进入艺术大学后,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如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贫困”现象[1]127。学者牛东旗,王玉翠也认为,当今,在贫困大学生中,除了表面的物质贫困外,出现了另一种隐性贫困,即“心理贫困”。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轻则影响心理健康, 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必将严重阻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2]30。但有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学者贾文华指出,用“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甚至“双困生”等词语来形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征有待商榷,这些称谓会无形中诱发贫困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强化其消极心理特征或心理问题[3]115-116。
2.“心理贫困”研究对象的争论
在“心理贫困”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以“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将贫困大学生排除在普通大学生的行列,将两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此,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包水梅认为,虽然研究者所指的“普通大学生”是指非贫困大学生,但她建议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使用“非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这对维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有益的[4]43-44。
三、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方法
调查发现,在对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中,我国专家学者侧重于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大都是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前面在研究内容部分已经提及有关的理论文章,这里就不再复述。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也可称为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很少使用除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以外的形式。调查者将目光对准其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抽样方法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及问卷法和量表法等资料收集方法。例如,杜鹏所写的《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四、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特点
“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对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非常重要。学者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或加大对“心理贫困”理论的研究工作。总体上说,“心理贫困”理论研究亟须加强。
1.“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片面性
目前,学者对“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持续升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总体上研究者总还是从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着手,这就使得研究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以“心理贫困”成果来说,中国学者在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时,只有26.7%的研究者谈到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而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聚焦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描述,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无疑违背了研究的公平性原则, 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40-44。
2.“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矛盾性
由于观察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角度和目的不同,当前,对“心理贫困”的研究体现出矛盾性。如上所述,争论的焦点是“心理贫困”称谓、“心理贫困”研究对象是否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导致截然不同的两派。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心理贫困”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3.“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
在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定性研究基于对“既有事实”的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对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研究者的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定量研究基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和验证,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所以成文的过程比较概括、客观。但“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文献中,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占72. 7% ,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只占27. 3%[4]40-44。同样,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是紧密结合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5]。现在研究表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没有很好结合,理论和实践方面脱节。表明,心理研究还需向纵深拓展。
4.“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缺乏连贯性
包水梅等人在对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调查后指出,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无论是在偏向定性的研究中还是在偏向定量的研究中,恰恰忽略了研究结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代表性、是否符合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这也是今后该领域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对策
学者在进行“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成因给予论述,大都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1.完善资助体系, 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认为,释放贫困生的压力是解决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根本。有的研究成果颇有新意,提出“建立贫困生档案”。杨倩认为,建立健全帮贫助学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以便对贫困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跟踪[6]307。而高玮玮认为,从掌握贫困生群体的动态变化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因为学生的贫困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调查走访,才能掌握贫困生群体的动态变化情况。高玮玮还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例,作者所在的学校就建立了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分为贫困生和特困生两个档次,并以学年为单位,于每学年9月份对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调整[7]223。
2.打造舒适、轻松的贫困生育人空间
良好的育人空间,不仅有利于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杜鹏认为,作为在校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而对目标报以过高要求,一旦愿望失败极易悲观厌世,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刻不容缓。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8]177。
3.对贫困生进行真正的人文关怀,以情动人
对于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解决其物质问题,保障其生存,另一方面关心其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张甜认为,在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多从受助学生的角度着眼,淡化资助工作的公开性,进行一些隐性的帮助,改变资助的形式。另外,充分发掘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作用。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多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间的关系有时胜似父母。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真正使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封闭、自卑等不良心理[9]161。
4.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表明,健康的心理教育活动对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心态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杨倩提出,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评,提早预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张甜认为,可采用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游戏等咨询方式进行单独或统一辅导,不仅能保护艺术院校贫困生的自尊,还能消除其对自己经济贫困现状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居学明: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 探析及解决途径 [J]. 高教论坛,2010,(12).
[2]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4).
[3]贾文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称谓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4]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5, 21(4).
[5]徐喜春: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研究述评[EB/OL].www.guangzhou.gov.cn 中国广州网.
[6]杨倩.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高玮玮.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探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8]杜鹏.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J]. 新西部,2010,(1).
[9]张甜:艺术类院校贫困生压力分析与教育对策 [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