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促进社会保险工作快速发展
2013-06-08司凤丽
司凤丽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49-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演变,作为社会平稳发展保障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保险机构逐步健全、从业人员大幅增加、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不断调整,体系更加完整,工作更加细化,日常工作更是大幅增加。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业务,接收、维护的信息成倍增长,工作负荷繁重。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种社会保险均有相应的工作程序系统,信息采集、业务操作、审核批准都在系统中完成。社保政策变化,系统随之升级。但各系统相互独立,不相兼容,基础信息不能通用。在各项保险具体社会服务工作上,未能建立信息化体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通过信息手段予以解决。使管理人员工作量增加,也占用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结合工作中的体会,简要论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的建设、推广。
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发展
1、社保管理工作由手工台账到网络程序
在微机普及、电算推广之前,社会保险一直是依靠手工填写的档案、卡片、台账、报表,工作量大、准确性差,数据容易改动。随着电脑的配置,部分报表依靠办公软件编辑、打印,不再使用印刷的表格,但数据编辑仍靠人工录入。为了提高效率、上级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了一些工作小程序。解决部分工作环节繁重的统计、计算问题,如年终对账、养老金调整等。随着电脑应用的发展,社保范围的扩大,及社会化发展,出现了养老保险单机版程序,只要录入基本信息,相关数据均由程序自动生成,彻底摆脱了人工操作,02年开发成功医保网络程序,其他社保网络随之出现,使社会保险真正进入信息系统管理阶段。
2、各种程序不断完善、各项数据逐步充实
网络程序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基本数据的准确,详尽,为此专门进行了社保账户数据的维护、更新、补充、调整,如身份证号码由15位,变更为18位。人员变化、增减,及时处理维护审核信息。并定期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3、工作程序随政策法规调整、不断升级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加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为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平衡社会差距,确保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多次调节社会保险政策,政策的调整使社保工作程序发生相应变化,操作系统随之升级,并保证信息、数据,完整、准确的在新系统中顺利运行。系统的维护、管理,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的重要保证。
4、各社保系统逐步相互兼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实现共享,至此不仅人员流动时,在新的管理单位,信息无需重新录入,减少了工作程序,也避免了前后录入时可能发生的偏差。各社保系统的数据实现共享,也保证了各系统中,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的一致,不因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由不同的管理人员操作,而出现相互冲突、矛盾的数据。
二、社保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确保调动人员社保账户的衔接,人员流动在系统化管理之前,需打印相关报表、转移记录单等资料,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再由接收单位将相关信息逐条录入,在系统信息运行之后,调转人员携带相关资料,交调入单位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系统内审核即可,无需上级部门审批,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确保数据的准确。并且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的对接。
2、不同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之间实现相互兼容,基础数据可以相互导入、导出,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可以共享。大大减少系统维护的重复工作,保证各系统中基本信息的一致。社保政策调整时,只需程序升级,相关变动数据,即可自动生成,减少了大量繁重的劳动。
3、月度报表、审核批准等资料的提交趋向无纸化办公,录入数据、操作计算,打印报表,送交审核是初期的工作流程,不仅消耗纸张、办公耗材,还要专人传送,交通往来。在单机系统中,可提交u盘,,直至网络版程序出现,只需维护变更的数据,系统自动完成后续结果,保存后,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人员登录系统,即可进行审批,既节约、环保,又高效、迅速。同时在系统中可以审查,操作全规程,报表生成的各环节,对错误数据,可以快速发现原因,不用对照台账分析排查,加快审核进度。
4、账户核对,基数核查,是每年进行一次的,复杂、繁重的对账工作,参保人员众多,覆盖面广,情况复杂。对账是核对账户数额,查找,修正错误的重要工作环节。不但每个人员账户准确无误,还要求各账户数据合计,与账户总额一致。出现数额不一致,查找差额的工作,更是反复繁杂,在网络版程序运行之后,各操作环节,均在监控之下,分项数据与总额的差异,即时就可以发现,发生的偏差,随时即可纠正。
5、系统中设置的许多数据平衡功能,实现了数据自动平衡、控制,无需录入时,人为进行数据比对、控制,只需录入基本数据即可,既快速,又准确。在系统中数据可以方便的导入、导出,便捷的查询比较。
6、全面准确的数据,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简易的统计操作,可以对系统中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对比,从多种角度分析、测算,退休人员变化情况,各项费用收支,提前做好各项测算,为上级部门的管理、预算,提供便捷的手段。由于在系统中的操作人员,都有专用的账号,主管机关不仅可以监控业务人员,按规定操作,还可以通过系统,监督各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文件执行情况。
三、社保信息化管理深入发展的建议。
信息、电算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使迅速扩大覆盖面的社会保险,得到有效的维护、管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演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保保险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深入普及,与人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整个社保系统的稳健运行,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参保人员,必将跟依赖于信息技术、程序管理更广泛的应用。作为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人员,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信息系统管理,应在以下方面,深入的推广、应用。
1.增加社保网络程序的兼容性,不同社保程序的基本信息,要互相兼容,能相互导入、导出。社保数据统计口径已基本一致,程序间相互兼容,可共享基数核定,避免重复工作。不同单位之间,地方与企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社保程序,应在设置权限的条件下,实现相互访问,数据共享,直接查询。
2、社保程序的功能,应随着社会保险的功能的强化而逐步扩充,不断的完善、更新,使数据查询、业务办理、分析评估、管理监控等更加便捷、高效、科学、合理。
3、利用网络程序,建立网络终端服务平台,使参保人员可以方便的在相关服务机构,查询账户数据,服务卡余额,自助办理磁卡充磁、各类社保业务,而不用专程到社保管理机构,找相关管理人员办理,方便群众,提高效率。达到在一个服务大厅,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手续的办理,查询。如同金融系统的终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