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013-06-08乔强刘帅帅
乔强 刘帅帅
【摘 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中央银行操作适当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通过经济体系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个由货币政策工具启动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传导运行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91-01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Kashyap和stein(1995)运用分散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假说,得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后,小银行拥有的贷款额下降,而大银行的贷款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后者能够轻易的获取外部资金,所以小银行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只要银行面对的不是对其公开市场负债的完全弹性需求,银行信贷渠道就可以存在。这有力的回应了Romer (1990)对狭义银行信贷渠道的质疑。
Kim Sungmin和Won-Tai Kim(1999)以韩国为例分析了近几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操作过程的发展。韩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势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1991年放松利率管制的提出为标志,这是放松利率管制四阶段过程的第一步。1996年底,韩国加入OEDC后,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改造买入市场结构,允许商人银行以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买入市场及精简支付系统和结算系统,引进了BOK-Wire系统,采用两个安全设备以保证支付结算的安全进行等。
Frederic S Mishkin(1999)从名义锚的角度考察了四种基本的货币政策机制的优缺点,即汇率目标、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其中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容易导致动态不一致问题的出现。通胀目标在实际运行得比货币目标和汇率目标好,但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决策者可能过度关注于低通胀,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胀目标的优点,与通胀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正式的名义锚,透明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缺陷。
赵勇(1999)从与德意志联邦银行的对比入手,研究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模型,若假定联盟内各国经济周期一致、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要素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影响产品市场的外生变量统一,则货币政策在联盟内各国间的传导基本上可视为被扩大了的一国货币政策国内传导,但其在现实中也与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所不同。影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透明度、协调性程度、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与ECB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度。
樊明太(2004)在简要考察中国金融结构转型中货币政策机制,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效率前沿和规则及相应的货币传导机制变迁轨迹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分割点原则,实证检验、估计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的适用工具和反应函数的影响,以及对货币传导的利率机制,即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并进而到通胀率-产出波动前沿的影响。基本的结论是,金融结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程度。
王斌(2009) 从定性的角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在货币传导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过渡性、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执行障碍、作为传导中介的金融和资本体系市场一体化程度低、最终目标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等,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在我国,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问题,是在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和中国扩大内需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上突显出来的。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目标的变迁相伴随,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在中国,利率整体上的管制性、中央银行资产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约束明显制约着有限的市场化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独立反应,不过,这种独立的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开始有所显现。在研究货币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时,必须注意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动的预期。金融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反应也会有区别,因此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问题时,需要区分冲击效应和传导效应。
(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步重视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作用,但非均衡的信贷配给现象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各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均很高、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等,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传导受到限制。所以迄今为止,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导途径。
信用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应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某些借款者依赖于银行贷款;二是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贷款相对于其它信用形式的供给量。第一个条件说明银行依赖者的规模是信用途径的关键,显然这个条件无疑很容易在我国得到满足,但金融创新的发展迅速降低了银行依赖者的规模,银行信用渠道的作用将减弱。第二个条件要求中央银行能够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但在我国,正是银行中介的行为在特殊的经济转轨条件下的扭曲,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约束的动态博弈导致企业的慎贷行为和银行的惜贷行为,使银行信用呈现收缩现象,导致了信用渠道的受阻。
所以在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应着眼于促使信贷途径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化。而长远观之,规范化的利率传导机制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
(三)2007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由美国传导至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际以及国内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综合性的因素共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尤其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失当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各位学者所指出的共同原因。货币政策的基础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如果说是相反方向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那就很有必要研究这种变化,即由宽松到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哪些渠道具体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以及影响的效力如何。这实质上就是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勇.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9,第5期
[2]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第9期
[3] 樊明太.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4, 第7期
[4] 王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