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话端午节
2013-06-07曹廿六
曹廿六:和时间为伴,与自己生活。有时写字,有时行走。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记不起,有多少年没有在家乡过端午节了,许多个这样的日子,我开始在各种各样得笔记本上写下怀念的文字,当我以一种过客的姿态穿梭在这个南方的小镇,那一街连绵着的粽香,让我热忱地迷恋着我记忆中的端午节,那些粽香盈动的记忆,像一只夜里归巢的鸟儿,从我的心中雀跃而出,扑棱棱飞向远方的故乡。
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没有大戏,主角当然是粽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乡过端午节,各家门前都插上艾枝,寓意驱邪避瘟。“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每个端午节,奶奶都会包粽子,奶奶在端午的半月前就去芦苇丛采粽叶了,我和姐姐每次都欢呼雀跃着小尾巴一样的跟着去,穿梭在芦花摇曳的海洋,挑选那些叶宽的苇叶采摘。十张一叠,用丝线拴着,挂在竹竿上晾晒,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户户的竹竿上,满是苇叶,那翠生生的率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铺泻下来,发出清冷古朴的光泽。端午的前一天早上,奶奶便早早的将粽叶和糯米洗干净后分开用清水泡着,然后把准备的猪肉肥瘦分开,切成小方条,加入“五香粉”、蒜苗丝、盐、生抽,拌匀了腌泡着。
午饭后,一桶粽叶、一锅米、一盆肉、一堆麻线,奶奶就坐在小板凳上包粽子啦。记忆中,奶奶包粽子的时候神情总是很专注,包出来的粽子极是小巧精致,简直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只见她把粽叶有层次的叠放着,再围成一圈,放入糯米,用拇指压紧,再把一块瘦肉放进去,用糯米覆盖严实,最后用一张大粽叶把叶子封好,用丝线紧紧捆住,一只小巧玲珑的,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诞生了,一连串的动作娴熟简练,一气呵成,包着粽子,也倾注下自己的喜悦和心意。每次我和姐姐都要抢着包,可奶奶不让,后来我们上小学了,奶奶便准许了,只要别让米洒到地上。这可乐坏了我们姐弟三个,我们一会包一个又肥又胖的小猪似的,一会又包一个又瘦又瘪的小猴似的,每每这时奶奶总会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正确的包粽方法,并细细的示范着,眼里充满了慈爱,我们都认真的学着,慢慢的也便越包越好了,小小的心满是喜悦。
奶奶包完粽子,已经是晚上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给母亲了,晚上母亲回来后,就把粽子整齐的放入锅中,倒入一锅水,再把鸡蛋、咸鸭蛋一个个洗干净放在粽子的缝隙间,盖上锅盖,开始用柴火煮,大约两个小时的旺火后,母亲不再加柴,而是让灶里德柴自然熄灭,焖上一晚上,让粽子入味,随着粽叶的清香越来越浓郁的弥漫开去,我们这些小孩便隔三差五的要揭盖查看,都被大人们阻止了,但我们仍会乐此不彼地表达着属于我们童真,而这个夜晚也变得格外漫长起来。
一到端午节的早上,我和小伙伴在吃粽子的时候总会比比谁家的粽子最好看,最好吃,那时候奶奶包的粽子总是我们几个当中最好的,无论是外表还是味道,因为这些粽子里面融入了奶奶太多的慈爱和心思,我总是对它爱不释“口”:轻轻咬一口,软软的,粘粘的,粽叶的清香融合糯米的馨香在口中慢慢融化,久久弥留,肉也香软透彻,又酥又烂,不油不腻的,口感极好。那是我一生也不能忘怀的故乡的味道!
端午这天,村里的人总会相互赠送粽子,相互尝着鲜,共同分享着节日的喜悦,此时浓浓的过节气氛,一种邻里之间温馨的和睦便在整个村庄蕴漾开来,使我感动至今,不仅仅是因为这世代延续着的氛围,更是因为乡亲们那种对传统节日充满着的敬与爱,让我受益一生。
如今,已经多年没有吃到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奶奶也渐渐的老迈,做事渐渐的力不从心了,由于奔波生活,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时光荏苒,光阴匆匆,每每端午节时,闻着异乡的粽香,我的心中总会悄然泛故乡端午的粽香,它已转变成一种回忆的滋味,那味道里有我善良可爱的亲人,有我童年亲密无间的伙伴,是浓浓的亲情和悠悠的香味。人生的路都不平坦,我所闯过的坎坷,曾经的艰难,深深浅浅的磨砺了我,而关于故乡端午的点滴记忆,在我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的充盈着我的生命,抚慰着我的乡愁,深情地将我的一生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