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3-06-06李树奎
李树奎
【摘要】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理论,它为我们今后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步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快乐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理论,它为我们今后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步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经过十几年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应用与实践,对提升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探究快乐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传统体育的优点,扬长避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推动快乐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性及实践性提供参考性依据。
1.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课题所需要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参考,请教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2 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看到快乐体育思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快乐体育思想的概况
3.1 快乐体育思想的概念
"快乐体育思想"一词最早出现在1979年第24届"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的东京大会上。"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 我国快乐体育思想是由包昌明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直到我国两次召开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一些体育界专家大力倡导后,快乐体育才引起全国学校体育界的重视。这些专家学者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理解运动和自己的关系,充分理解运动中内在的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以至终生"。[1]
现在比较通行的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定义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育思想。
3.2 快乐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致性
快乐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兴趣为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我国的学校体育正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与体育乐趣有着天然联系,"快乐"二字是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意志上的勤学苦练,而且是勤学苦练意志得以坚持、发扬的必要条件。[2]快乐体育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寓教于乐"、"寓练于乐",在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快乐锻炼的同时还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4.快乐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快乐体育思想在我国实施以来,对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改革体育教学,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开始下降,这就与快乐体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的最终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监测结果分别高出0.7厘米、1厘米。但是,学生的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另外,2006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3]这表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锻炼兴趣增加了,但强度降低了,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快乐体育"思想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实施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找出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快乐体育"的作用十分必要。
4.1 对快乐体育认识的误区
传统的体育教学使得教师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过于"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担心技术掌握的好坏、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就变得被动、消极。特别是竞技体育在少数学生中产生的立竿见影效果,使部分教师对"快乐体育"持怀疑态度,往往从少数学生的效果来否定"快乐体育",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快乐体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高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的本旨。个别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快乐体育"即为不需要课堂常规,学生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以学生的快乐为主的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思想过分夸大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4.2 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化现象严重,导致了"放羊式"教学
游戏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它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良性兴奋状态,因此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都愿意采用游戏法来进行教学,但是,在运用此法过程中,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偏离最初的教学目的。
快乐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重"乐",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只是表面地理解其含义,使体育教学过程单凭兴趣出发,让学生"乐"的最好办法就是放任其自由活动,产生了"一个口哨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快乐体育的最本质特征是既要到达快乐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要使学生的品质意志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乐"对体育活动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心理体验。
4.3 场地、器材、教材等还未完全适应快乐体育教学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教材、考试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快乐体育"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和硬件条件。现有的基本设施都是为传统体育服务的,这些体育场地、器材、教材、等不能适应快乐体育教学的要求。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或采用小篮球,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扣篮。既能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今学校体育考试办法多为针对同一学段学生,规定同一考试内容,以同一考试办法和标准评分。这种沿袭多年的考试办法,已经不能适应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考试大胆改革,将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内容。实行技评与运动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 学校教学方式、方法还未完全贯彻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的目的是既要"育体"又要"育心"。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想通过一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目标不清, 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的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达不到快乐体育教学的目标。
5.对策与结论
5.1 对策
5.1.1 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快乐体育思想的内涵、本质,培养适应快乐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快乐体育思想"的内涵和本质,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更新自我观念,不断创新,灵活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5.1.2 完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真正能符合快乐体育的要求,达到既能在快乐中学到技能,增强体质,又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传统的教材枯燥单调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要改革教学模式把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灵活地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设定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课程,使学生既能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又能愉悦身心。
5.1.3 加强快乐体育阵地的建设,使之能够真正与传统体育相区别,适应快乐体育教学的需要
备好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与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陈旧落后,竞技性太强;而快乐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寓教于乐,灵活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开展快乐体育教学要打破这种状况,要建立适应开展快乐体育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
5.1.4 创立适合教学各阶段的快乐体育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实行快乐体育教学时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心理特性,就不仅仅要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他们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和成功感。例如跳高课,有高度、有难度,但是当他们成功地越过横杆后,这种喜悦不仅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在新课改理念下,大力倡导的快乐体育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随着快乐体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受到考验,随着快乐体育的加速实践,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材、器材、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这些措施能够为快乐体育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更好得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茂,袁红文.快乐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4﹚.
[2] 孙庆华.快乐体育理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