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没学会如何表达愤怒
2013-06-06曹林
◎曹林
很多人还没学会如何表达愤怒
◎曹林
类似“护士ICU内扇女童耳光”之类容易挑逗起公众道德愤怒的信息,在网上比比皆是,人们一次次被这种“刺激性挑逗性信息”所击中,一次次地集体愤怒,然后又一次次地遗忘,下一次又掉进同样的情绪陷阱中。网愤汹涌,讨伐声滚滚,攻击谩骂声随处可见,很多人很容易就像易燃易爆品一样,一点就着,以无限愤怒表达自己廉价的正义感,最后却被证明是没脑子的乌合之众。
虽然网络上到处是愤怒,许多社会新闻传播的也是各种愤怒的情绪,可不得不说,很多人还没学会怎么去表达愤怒,而是将其降低为一种粗鄙的情绪宣泄,异化成一种低素质、没素养的表现。
愤怒,本应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面对强者对弱者的欺凌,你愤怒地挺身而出救助弱者;面对公权力违法强拆公民住宅,你愤怒地站出来阻止蛮霸的行为;面对未经正当程序和正义拷问的恶法,你愤怒地以实际行动去推动废除恶法;面对颠倒黑白者你勇敢地说出真相,面对是非不分者你大声地坚守真理,面对“多数人的暴力”你毫不畏惧地为自己独立的判断辩护:这些愤怒都值得尊重。因为愤怒并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是别人情绪的操纵品,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后而作出的判断,也许略显偏激,甚至有些情绪化,但它是经由思考后的产物。
而网上很多愤青,之所以被称为“愤青”,就因为其愤怒并没有过脑子,纯粹是本能的反应,很容易被人操纵。莫名其妙地砸中国人自己的车,就因为头脑发热被人煽乎;莫名其妙地把矛头指向某个群体,就因为当事人被贴上了强者标签,完全不顾具体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杀气腾腾地使用网络暴力,就因为被标题中的描述所激怒,完全不顾具体新闻事实。这种愤青根本不会愤怒,或者说根本不是自己在愤怒。曾有人批评“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如今又有人就网络现实来反思“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生气”,这并不矛盾,其根子在于不会生气不会表达愤怒。我尊重经由独立思考后的愤怒,却鄙视那些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愤青。
避免那种戾气式的愤怒,一个方式是,当面对一个让你觉得很荒诞、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别急着愤怒,而多问句“为什么”。比如“护士ICU内扇女童耳光”,如果多问句“为什么”,就不至于情绪失控。不可思议之事,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纠葛,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多问句“为什么”,就是设定一个距离,让自己与情绪有了隔离,从而能冷静下来。另一方面要学会“抽出身份想象”,比如面对这个“护士ICU内扇女童耳光”,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患者,很容易带着受害的感受,听不进医院和医生半点儿意见,如果能克制“替患者维权”的正义想象,尝试站在第三方去看问题,思考会客观很多。
(摘自《中国青年报》)
“当然,每个国家都需要公务员,但政府机构不是给年轻人的,这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也浪费了社会花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表示,年轻人挤着去做公务员是一种严重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