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2013-06-05胡莎
■胡莎
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胡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品质,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会顺利地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不知道知识的价值,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一年级教师的责任是以爱心、恒心有序地引领学生逐渐步入小学的学习生活。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上课习惯
1.认真倾听。认真倾听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真倾听老师讲课。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教师讲课要充满激情、言语要生动、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等,使学生乐于听课,进而养成听课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最常见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知道倾听,受表现欲支配,有的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喊“我说,我说”,有的随意地看书,甚至吃零食、玩文具等。如果任其自由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会滋长不良的学习习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可以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听一听,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复述法”:“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谁能再说一遍?”“他讲的我还不是很明白,能再解释一下吗?”“他说的真好,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这样及时重复地提醒、交流评价,可以逐渐养成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
2.大胆发言。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强调“要发言、先举手,我发言、大声讲”,并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如“你的声音非常响亮”、“要是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你的发言又响亮、又清楚,真是一位优秀的小老师”,等等。其次在学生敢于发言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整、有序地表达,要求学生想好再说,并逐渐做到语句完整、流畅。可以采用“我认为……”、“我的想法和他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从图上看到了……”、“因为……所以……”这样的语句,引导学生慢慢说,说得有条理,说得简炼。
3.有效讨论。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讨论让课堂气氛活跃了,也给课堂秩序的维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很容易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效率不高的情况。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就要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议题、讨论的顺序,比如同桌讨论规定坐在左边的同学先说,四人小组讨论,教师要事先给学生编号,按顺序发言。另外,在讨论中如果有哪个学生还没想好,可以先听别人发言之后再说。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分享,逐渐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有序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常常出现学具操作的目的不明、主次不分、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有意的引导与调控。课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符号化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准备的学具,例如:“△5”表示要准备5个三角形;上课铃响后,教师巡视全班,对那些已经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上课后,在教师宣布动手操作前,必须做到每个学生都明确操作的要求,然后再发布开始操作的口令;操作结束时也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收到停止操作的信息,让学生养成快、静、齐地整理学具的习惯。
二、书写习惯
1.工具选择、使用。不提倡一年级的学生使用自动铅笔,一是笔芯易断,二是换笔芯耽误时间。建议学生选用铅芯比较细的铅笔(最好选择HB铅笔)。
橡皮的选择不要只图表面美观,要以擦得干净为准。提醒学生使用橡皮时力量不要太重,提倡学生少用橡皮,想好了再下笔,“不和橡皮擦交朋友”,养成书面整洁的习惯。
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准备一把透明的尺子,作业中凡是出现了要画线的地方,一律要使用直尺。
2.书写规范、美观。当学生在数学本上书写时,要要求学生把字写得饱满、整齐,并注意空格、空行的格式要求。在书上或者试卷上书写时,训练学生做到“纸上没格子,心中有格子”。特别在解决问题要列算式时,要求学生对齐题目的最前面开始写,使整个卷面整洁、美观。另外要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法。
3.书写速度要适当。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不宜书写速度过快。在课堂上不要催促学生,让学生明确以写好为首要原则;在课外,也不要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少而精,以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为主。
三、审题习惯
1.动嘴读题。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读题时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学生跟读,最少两遍。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在听老师读题和自己读题的时候,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2.动手做记号。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目中的关键字并做上记号。比如“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有8朵黄花,红花的数量比黄花多得多”。等学生有一定基础后,教师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关键词,自己做记号。
在数学练习中,有一些解题数据不是直接呈现的,需要学生自己数。可以训练学生数出数据后,写在题目旁边。比如“看图写算式”,要求学生数出图形的数量写在图形旁边,再来列式;再如“画统计图”,训练学生数出各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做上记号,再来绘制统计图。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把数好的数据忘记了或者记错了,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四、口算习惯
口算能力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口算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即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想好计算方法,认真进行口算,算完自觉检查。
口算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要不间断地训练。在每天的数学课前,要保证5分钟左右的口算训练,形式可丰富多样,如指名口算、自算、互算、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组织口算比赛等,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另外,教师还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口算的重要性,在家也能配合每天练习,使孩子逐渐养成自觉练习口算的习惯。
五、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由具体到抽象。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法则。如:借助数物体的个数抽象数的概念,摸一摸粉笔盒、文具盒、药盒,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拨一拨钟面上的指针,体会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即1时=60分。学生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概括出的数学原理,对他们才是真正理解的知识,“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 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真知、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过程。
2.注意概念准确。数学思维是概念思维,语言一定要规范。如在认识10以内的数时,要求学生数学语言规范:“有5只鸟,可以用5来表示”,“有10个小朋友,可以用10来表示”。在学习“第几”时,要求学生说清数数的方向:“从左边数起,小猴排第7”,“从右边数起,小猪排第4”。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概念意识”,培养概念思维的习惯。
3.培养问题意识。思考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提问也许很幼稚、很离奇,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还可将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待以后解决。教师提问意在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能力、习惯。
每个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悉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习惯训练中,教师要做到“三勤”——勤动嘴(反复强调,及时鼓励),勤动脚(巡视学生,关注学生),勤弯腰(指出问题,督促改正),对学困生,要手把手地去教。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贵在坚持。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教师理念明确,引导得法,训练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