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语文课程回归本位
———谈谈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2013-06-05湖北武汉特级教师刘中林
■ 湖北武汉 特级教师 刘中林
真正让语文课程回归本位
———谈谈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 湖北武汉 特级教师 刘中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一年了。一年来,大家最关注的,议论最多的,依然是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即,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新课标》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真好!从此,语文课程就要一心一意完成自身的任务,不再乱折腾了。因为这句话如同一根威力巨大的“定海神针”,牢牢“定”住语文课程,使之迅速回归本位。
多年来,一线语文老师叫苦不迭,并不是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给语文课程定性,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并不明确。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二者如何统一?这里有个“度”,这个度很难把握,要做到恰如其分,非常非常之困难。有时,甚至连专家学者也说不清。专家学者各执一词,一线老师无所适从。在当时的大形势下,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占到了绝对的优势。于是,语文课程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老师的责任,科学课的责任……都一一落在了语文课程的肩上,语文课程的目标越来越繁杂,语文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些几乎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淹没。
对此,大家都不满意。
思想品德课不满意,科学课不满意,历史课不满意,社会课不满意……你把别人的事情“抢”过来做了,又没有做好,尽管费尽气力,人家满意吗?如科学课要的是探索与发现,你能做到吗?
不仅别的科目的老师不满意,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也不满意。他们望天长叹:既然如此,还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什么?我们的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心血浇灌了谁的幼苗?
许多学生也不满意。我们天天这样紧紧张张,我们天天这样辛辛苦苦,我们这样忙忙碌碌,可是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好些家长怪我们写不好作文,有些媒体嘲笑我们是“错别字大王”,不少招工考官见到我们的字就摇头……
这就迫使我们深思: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统一?《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要统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八个字上。语文课程既然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它就必须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这是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明确定位。
第二个问题:谈谈如何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前言”中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语言文字”的重要。“语言文字”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同衣食住行,须臾不可缺少。
其次,要明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新课标》“前言”中进一步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过去一提“听说读写”,很多人脑子里想的是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而且常常以为“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的专有品。
其实不然。
听说读写“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有工作中的“听说读写”,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这就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巨大的空间,为树立大语文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请特别注意,尽管“听说读写”并非为语文课程专有,但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却主要依靠语文课程完成,主要依靠语文学科课程完成。
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终具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
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明确的。不然,不仅会大大弱化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还会放弃语文课程应当担负的责任。
第三,必须明确“运用”的意思及要求。
“运用”是什么意思?“运用语言文字”是什么意思?“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简单说,“运用语言文字”就是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阅读和表达中,听得懂,读得懂,说得出,写得出,能够运用。
这好比电脑,会开会关,会上网,会搜索,会下载,会发邮件,会使用文字处理系统……就可以了。至于电脑的工作原理,程序的设计,硬件配备,就不必理会了,那是专业人员的事情。
作为工具的语言文字运用,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初级阶段,只要求会用:听得懂,读得懂,说得出,写得出。
第二阶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较高级的阶段。只是,知道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运用。例如“说”,不仅要说得出,而且要说得好,说的动人;再例如“写”,不仅要写得出,而且要写得好,写得妙。为此,必须要“知其所以然”。
简单说一个例子。
《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提出了12点要求,摘抄4点如下:
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其中标有着重号的地方,就是必须“知其所以然”的地方。例如第6条,“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什么时候用顿号,什么时候用逗号,什么时候用分号,什么时候用句号,什么时候通用。这是学生应该明白的。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运用:用于阅读理解,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用于写作表达,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这两个阶段相互连接并适度交叉,有时很难明确划分。这是难以处理的。
第四,必须明确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曾经强调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句话错了吗?没有,它是正确的。它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新理念。
但是,《新课标》为什么将它删除了呢?因为它是一句极为费解、极难把握分寸的话。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来扣一扣词语。
第一,扣“不宜”。“不宜”,不适宜。不适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扣“刻意”。“刻意”,含有故意,有意为之、而不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含有牵强、勉强的意思在内。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意思是,应该顺其自然,不适宜牵强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绕了一大圈,才明白它的实际意思:语文课程还是要学习语文知识的,只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要“顺其自然地适宜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这又提出了一个难题:什么叫“适宜”呢?怎样做才叫恰如其分呢?这个度如何把握呢?《新课标》的重大调整之一,就是去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同时,在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具体化。
这当然是正确的:任何知识与能力与素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也是这样。
语文知识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优势:语文知识的生命力极强,它的老化速度较慢,它的更新面较小。语文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一般说,这些知识,不像有的技术,有的知识,如电脑技术等,极快更新与淘汰。语文知识有永恒的生命力。几千年前的优秀文学作品,现在还在学习。有的知识,如某些词汇,现在不用了,但实际上,它们还活在古代语言的宝库里,为我们研究古代文献,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服务,成为我们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这样,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出发,《新课标》从目标、内容到方法途径,提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谈得非常具体,非常容易操作。这是语文课程的又一重大进步:
1.明确提出应该牢固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总目标)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第一学段目标)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第一学段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目标)
为了使老师们明确最终目标,便于操作,《语文课程标准》还附录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明确指出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如: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第四学段目标)
这样做,是防止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所以,《新课程》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建议)
3.把应该掌握的知识蕴含在形成的能力之中,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目标)
这里讲的是语文能力,其中,“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语文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
4.指出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如: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建议)
“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是结合课文学习语法和修辞知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语法和修辞知识不是目的,理解课文、培养读写能力才是目的。
“随文学习”是学习语法和修辞知识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八个字,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相信从此以后,语文教学会在这条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