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架设数学中“奇”与“疑”的桥梁

2013-06-04赖庆香

学习与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青草三角形思维

赖庆香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火种。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人手的。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质疑,使质疑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数学中如何引发“奇”产生“疑”呢?

1、以趣引“奇”、因趣生“疑”、因奇生智,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参与意识就愈高,求知欲是参与的前提。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常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法”或通过“自学生疑”等激发“我要学”的愿望。如学习“通分”时,利用课件采用漫画形式的导入,用拟手法让2/3和5/7争吵。

让学生在听、看他们的争吵中激起学习的兴趣,引发好奇,产生疑问:到底谁大?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产生探求数学问题的学习热情。

又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课中,教师可大胆创设一个语文情境:语文中一些词句倒过来说仍然完整通顺,如开花——花开、我爱妈妈——妈妈爱我等。有些汉字倒过来仍是一个字如士——土,吴——吞等,在学生纷纷举例后,老师质疑: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跃跃欲试,产生极强的求知欲。

2、以动引疑:让学生的头脑装满“问号”

动手操作是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体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请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有的与同学合作拼,有的与老师一起合作拼,有的独自拼,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大三角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再用课件演示各种拼法。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看老师拼,听老师讲摆效果要好得多,既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全作意识;又能让学生在拼、摆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从而明白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还要“除以2”。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效果。

又如: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后,我出示这样一题:一只羊被主人用3米长的绳子固定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小羊想:这么鲜嫩的青草,我一定要把山坡的青草全部吃光,想一想,小羊能全部吃光山坡上的青草吗?它最多可以多大范围的青草?事实证明,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头脑中装着问号,从而展开热烈的讨论。

3、以赛引疑。让学生主动提问

比赛是小学生酷爱的活动,它能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欲与同学一比高低,希望得到同学的称赞,老师的微笑,是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赛引发疑问,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从而获得新知,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老师设计如下算题:5÷8、26.37÷31、7÷3、58.5÷11,生学生分四大组进行计算比赛。学生在计算后发现有的商的小数位数是数的清的,有的小数位数是数不清的。还发现7÷3的商58.5÷11的商会重复出现。从而产生为什么会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叫什么?等等。

又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的时候,设计在学生列式计算,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例10,学生根据整数工程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比较熟练地列出30÷(30÷10+30÷15)一(小时),当学生理解后,教师将题中长“30千米”这个条件先后换成45千米、60千米、90千米、900千米让学生比一比谁做得快。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感到奇怪、疑惑,为什么这段公路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最终答案都是6小时呢?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引发问题。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乐于探究、注重培训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魅力,更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引得奇、引得活、引得巧,成功地架设“奇”与“疑”的桥梁。

猜你喜欢

青草三角形思维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画一画
影子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