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茄果类蔬菜苗期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
2013-06-04赵岩王永权胡俊生
赵岩 王永权 胡俊生
【摘 要】温室茄果类蔬菜在育苗期间,常因不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影响,导致一些病菌侵染蔬菜幼苗的根茎叶部,如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和叶霉病。病害较轻时,只产生不同颜色的病斑,严重时造成茎叶部位缢缩、倒伏、着生霉层甚至腐烂,失去了商品性能。掌握上述病害发生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蔓延,减少损失。
【关键词】茄果类蔬菜;苗期;常见病害;发生;防治
1.立枯病
1.1症状
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斑不断扩展,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缢缩,有的逐渐变为黑褐色。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重病株病斑扩大绕茎一周,引起嫩茎基部收缩,根部随之变色腐烂,后期幼苗地上部分茎叶直立干枯而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稀疏的淡褐色网状霉层,后期形成菌核。
1.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通过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苗床温度较高,湿度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病重。
1.3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剂10ml加水150-200ml均匀混拌种子5-10kg,晾干后播种。要合理安排插口,不与茄果类作物连作。播前用硫磺或福尔马林对温室进行密闭熏蒸。播种前苗床浇足底水,播后苗前一般不补水,控温保湿,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秧苗出苗后徒长。出苗后用38%恶霜嘧铜菌酯,每667㎡用量25ml-50ml,加水50kg均匀喷施于苗床,对立枯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发病初期用3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苗遇清悬浮剂200倍液,或25%好速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2.猝倒病
2.1症状
幼苗茎基部感病初为水浸状,后扩展、缢缩变细如线状,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中部倒伏贴于地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2.2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以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幼苗茎基部侵入。病菌喜30~36℃高温,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苗床温度低,湿度大,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缓慢,很易发生猝倒病。
2.2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剂10ml加水150-200ml均匀混拌种子5-10kg,晾干后播种。在混配好的营养土中加入53%金雷多米尔锰锌,拌入量为100g/m3,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水渗下后,取1/3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撒其余2/3。出苗前密闭保温,原则上不浇水。移栽前10-15天要通风炼苗,增加秧苗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出苗后用0.05%阿司匹林水溶液或20000倍液的碧护浇灌蔬菜幼苗,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当发现中心病株时,应立即拔除。并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
3.灰霉病
3.1症状
幼苗感病,子叶叶尖发黄,病斑呈“V”字形,后扩展到着生子叶的幼茎,幼茎被害,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倒而死。真叶期感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病部长出灰霉并腐烂。
3.2发病规律
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在7—20℃温度范围内皆可大量产生孢子。苗期棚内温度适宜,在弱光高湿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连阴雨或寒流大风天气,放风不及时、密度过大、幼苗徒长,分苗移栽时伤根、伤叶,都会加重病情。
3.2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与芹菜、生菜、草莓等易发生灰霉病的作物连作。加强通风透气,调节温湿度,大力推广应用滴灌技术,避免结露。采取变温管理,晴天上午33℃再放风,下午保持20-25℃,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保持15-17℃。发病初期用40%施乐佳悬浮剂10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净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如遇阴雨天或低温时,需要进行防病,应先缓慢通风排湿,再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用量250g,或10%速克灵烟剂,每667㎡用量200-250g,熏3-4h;也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防治病害,667㎡用量1kg。
4.叶霉病
4.1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则呈灰白色。天气潮湿时,叶片正反面,尤其叶背密生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密集,扩展成大块病斑,呈不规则形,叶片发黄、向内卷曲,最后干枯,提早脱落。一般从植株下部成熟叶片先发病,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
4.2发病规律
叶霉病菌以附着在种子表面和侵入种皮内的菌丝及残存和附着在病残体、架材和土壤中的菌丝与孢子越冬。翌年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孢子随风或弹射到叶片等部位侵入,引发病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若温室内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大于90%,发病速度最快。
4.3防治
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0.5h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与茄科、葫芦科、豆科作物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加强温室育苗前消毒,每667㎡用硫磺2kg与适量锯末混拌均匀点燃,头一天晚上熏蒸,次日开窗通风。发病初期,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2000倍液,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重病田应根据病情发展,适当增加喷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