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反贪为何输多赢少?

2013-06-03王春南

公务员文萃 2013年3期
关键词:赵普宋太祖反贪

◎王春南

皇帝反贪为何输多赢少?

◎王春南

一个王朝的初期,最高统治者都有反贪的决心,有的还用铁腕肃贪。几十年后,原先严厉的反贪法令变得宽大,原先峻厉的反贪措施被弃而不用。于是,官场贪腐得以急遽蔓延。到了王朝的后期,十官九贪,积重难返,纵然皇帝想反贪,只怕也是有此心而无此力了。

宋太祖坚决果断,但是也有反贪无力的时候

宋太祖反贪,没有明太祖那么血腥,但其措施还是很有力的。鉴于前朝法网过密,执法严苛,宋太祖制定了“折杖法”,“以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别的罪犯有望获得宋太祖宽恩,而犯了贪赃之罪的官吏,以及犯了“十恶”罪(即谋反、谋大逆等十种大罪)的人,休想得到宽大处置。贪官被判死刑,要在街头处决,决不赦免。宋太祖之所以对贪官惩处这么重,是因为他深切认识到了贪官对大宋王朝的危害。宋太祖反贪坚决果断,但他对心腹大臣赵普却网开一面。这是为什么呢?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一书记载,宋太祖时宰相赵普是个大贪官。有一次,他收受吴越国王钱弘俶馈送的“海物”10坛,放在廊屋,还没来得及藏起来,就被突然驾临的宋太祖看到了。宋太祖问,坛子里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吴越王派人送来的“海物”。宋太祖命打开,“皆满贮瓜子金也”。宋太祖笑了笑说,只管收下,不用顾虑。赵普于是用这10坛“瓜子金”,堂而皇之地在京城开封造了一幢豪宅。

宋太祖对赵普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他是巨贪,却既不追究,也不训斥,原因就在于宋太祖治理国家,少不了赵普的辅佐。赵普读书不多,文化程度不高,人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含有讥讽的意思。其实此人见解甚高,很有谋略,曾向宋太祖提出过“安天下之谋”。宋太祖问他: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兵连祸结,“帝王凡易十姓”,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让天下太平,“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什么办法吗?赵回答说,天下不太平,原因就在“节镇(藩镇,即地方实力派)太重,君弱臣强”,解决之道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控制藩镇的财权,收走他们手中的军权。宋太祖按照赵普的计策,收了将领们的兵权,解决了唐末以来一直没能解决的武人乱政、祸国的问题,使天下安定下来。赵普是大宋王朝的有功之臣,是宋太祖不可缺少的股肱之臣,所以宋太祖要保护他。

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划了反贪界限,在这个界限以内可以反贪;越过这个界限,反贪反到赵普等宋太祖的心腹大臣,则不被允许。这便造成了官员们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大官大贪,官照做,皇帝的恩宠不减;小官小贪,弄得不好,脑袋搬家。

赵普作为宰相,反贪的事是要管的。让他去管反贪,岂非大贪抓小贪?被抓的小贪心里怎能平衡?怎能服气?贪腐案不管通到哪一级,不管通到什么人,都应彻查,宋太祖没有做到这一点。

宋仁宗时太后要查贪官陈绛,却被陈绛反败为胜

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及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宋仁宗登基后,皇太后刘氏在承明殿“垂帘决事”,掌控朝中大政。一天,坐在帘后的太后问宰相王曾、吕夷简:福州陈绛赃污狼藉,你们听说了吗?宰相王曾答道:稍微听到了一点。太后责问:既已听到而不弹劾他,是何道理?遂当即下旨:速选一位有魄力、会办事的官员任福建路转运使来处理此事。

两位宰相奉旨而退。回到中书省,王曾说,陈绛是奸滑之吏,只有王耿才能将他拿下。吕夷简低头说:“王耿亦可惜也。”王曾没有听懂他的话。当时王耿任侍御史,遂委任他为福建路转运使。转运使是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财赋及官员的举荐、察访。王耿任转运使的第二天,他已在上任途中,见有福建路的一名军官拜于马首,说:我是押送进贡荔枝进京的。王耿向他询问福建路的交通、地理、气候,军官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王耿于是对他有了好感,又向他秘密调查陈绛在福州的所作所为。军官哭着说:福州的人原以为永远见不到天日了,想不到蒙“端公”(侍御史别称)垂问。我给陈绛害苦了。接着,他一口气检举了陈绛几十件事,都是骇人听闻的严重违法之事。王耿大喜,遂留此军官在转运使衙门。

王耿之子不成器,王耿这位监察官好管别人,没有首先管好自己的儿子。这个宝贝儿子私自接受军官馈送的只有朝廷才能用的玳瑁器皿。王耿将军官所讲的事向朝廷揭发,陈绛被逮至京城,作为“钦犯”关进大牢。经审问,王耿揭发的几十件事无一属实——其实是那名军官故意编造,误导王耿的。那军官向朝廷自首,承认经常馈送臣下禁用的器皿给王耿。这事汇报到刘太后那里,太后大怒,命将王耿打入监狱,后又贬官淮南。宰相王曾到此方知,他的同僚吕夷简当初说的“王耿亦可惜也”是什么意思。

朝廷要王耿到福建去调查陈绛的问题,他在路上就调查了,而且受命的次日就调查“清楚”了,他以道听途说代替明察暗访。说王耿幼稚,可能冤枉了他;说他过于自信,应当是符合实际的。陈绛不动声色,略施小计,没有跟王耿正面接触,就将这位“钦差大臣”拉下马来,反败为胜,绝处逢生,怪不得宰相们不敢轻易动他。

福州陈绛一案,是由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下旨,由中书省两位宰相从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选派官员前往查处的,竟然扳不动一名级别不高的地方官员。问题就在于,刘太后有决心,但不谙官场那一套;宰相王曾、吕夷简熟悉官场情况,但没有反贪决心;王耿有反贪决心,而无反贪智慧。靠这样一些人反贪,有胜算的把握吗?让这样一些人反贪,贪官们是不会害怕的。

明孝宗拿到了太监李广的受贿账本,但到此为止,不予彻查

明孝宗弘治年间,太监李广以旁门左道被孝宗宠信,一时权倾朝野。大臣们为了让李广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纷纷向他行贿。弘治十一年,李广在京城万岁山上建造了一座毓秀亭。亭子落成后,适有一位小公主患痘疮,经众多医生治疗,均不见效。李广让小公主喝符水,小公主竟然夭折了。宫中都归咎于李广。也该李广倒大霉,不久,清宁宫发生火灾。有人说李广建造毓秀亭,选的日子不吉利,并且亭子朝向太岁之神所在方位,故有此灾。皇太后生气地说:“今日李广,明日李广,兴工动土,致此灾祸,累朝所积,一旦灰烬。”李广听到了各种议论,特别是听到了太后的话,吓得半死,便喝鸩酒自杀。

明孝宗以为李广家里一定藏有“奇方秘书”,出于好奇,当即命内侍到李广家中搜寻。内侍在李广家意外搜得一本“纳贿簿”——受贿账本,将它呈上孝宗。本子上记录,某人送“黄米”几百石,某人送“白米”几千石,合计数百万石。“黄米”即黄金,“白米”即白银。孝宗这才明白,原来他宠爱的太监李广是个大贪,于是下令没收李广的财产。中央监察机关的官员们要求按李广受贿账本,对行贿者逐一追究。账本上有名的那些人,一个个惶恐不安,各自星夜找皇帝的外戚求救,“不期而会者凡十三人,月下见轿影重重,而一人独乘女轿”,足见求外戚为其说项的人之多。这事虽不了了之,但那些向李广行贿的人的名字,“一一盛传于朝野”。朝廷上下,都知道谁谁向李广行过贿,但就是按下不查。明孝宗也许担心牵涉官员太多,影响朝廷形象,影响官员队伍稳定;也许众多皇亲国戚为行贿者求情,不得不给皇亲国戚们面子。所以,反贪要不徇私情,无虑,什么人贪腐,就查什么人,这事说起容易,做起来难。

反贪,不能手软,不能拖延。如反贪力度不够,则不足以震慑贪官。而拖延则意味着腐败之癌迅速扩散。若病入骨髓,便是想反也反不了了。

(摘自《人民论坛》)

猜你喜欢

赵普宋太祖反贪
“反贪”系列电影最终章 《反贪风暴5》岁末上映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德不配位的赵普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不可替代
乱象
气坏皇帝的宰相
浅谈反贪检察官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