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应用

2013-06-01刘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林译符号学译者

刘倩

浅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应用

刘倩

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可否认国内翻译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缺乏辩证及综合的观点、缺乏较为严谨的科学验证等。然而,西方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却独树一帜,翻译流派各具特色,翻译方法独特新颖。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对国内翻译界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因此,笔者拟对具有西方代表性的知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社会符号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深化对西方译介理论的认识,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国内文学翻译实践中去。

“社会符号学”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水平

尤金·奈达于1914年生于美国,其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在学术上,1945年到现在,他已公开发表了250多篇文章,著作数达到40余部。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语义学、语言学、翻译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奈达在研究《圣经》翻译上更是贡献巨大,其翻译理论精辟而深刻,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在其众多翻译理论中,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探究翻译更是引人深思,值得去进一步探究。

一、奈达“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

“社会符号学”的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其后又经过著名语言学家皮尔士、莫里斯进一步研究,最终发展为现在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要提出了研究翻译文本的意义,且主要是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角度。而这一研究方法的提出与莫里斯提出的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即:

(1)语用学:研究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即语用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2)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3)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符号学”理论,我们可以借助以下理论框架图理解:

社会符号学角度译本的翻译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译者应最先确定原译语的用法,同时结合原译语的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等因素。

(2)译者根据语言的具体用法确定原译语中最重要的意义。

(3)译者必须以最重要的语言意义为优先进行翻译。

(4)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语的其他意义难免损失,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手段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意义补偿,以保证原意。

以下笔者将借助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经典短篇小说《伊豆舞女》的三个国内知名译本来研究社会符号学的运用,即叶渭渠译本、高慧勤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通过对以上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文例句分析,加深对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的应用

(一)“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即概念意义或词典意义 。

为了实现指称意义,不同译者会采取独特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词、合句翻译、直译加注释、方言对译、变通:转换、转移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原语意义一般可在译语中找到适合的对应;但由于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语言特点等因素制约,也会出现译语文化中词汇空缺现象。如“和词”、日本专有民族性词汇等在汉语中很难直接找到直接适合的对译语。

例1.この意外な言葉で、私はふと自分を省みた。

叶译:我听了这番意外的话,猛然联想到自己。

高译:这意外的话,使我猛醒。

林译:听得这意外的话语,我不由得反省了自己。

分析:根据《广辞苑》,「省みる」:過去の事を思う。回想する。反省する。汉译为反省、自省、自问。此处,与叶译、高译相比,林译极为恰当,保持了词语的“指称意义”即词典意义。

例2.太鼓が止むとたまらなかった。雨の音の底に私は沈み込んでしまった。

叶译:鼓声停息我又不能忍受了,我沉醉在雨声中。

高译:鼓声一停,我就受不了。身心仿佛已沉默于暴雨声中。

林译:鼓声一停,我就受不了,陡然沉浸在雨声的深底。

分析:根据《广辞苑》,「沈み込む」:沈むこと。 汉译为:沉、沉入、落。 叶译为“沉醉”,高译为“沉默”,显然上述译法不符合词语基本的词典义。而林译十分精准,译者做到了翻译时最基本的“信”,尊重了词语的概念意义。

(二)“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即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之间和篇章关系所形成的意义。主要包含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次。具体来说有:

(1)词汇层次:四字结构等。(2)句法层次:逻辑关系等。(3)篇章层次:篇章删留等。

例3.雨が上がった、月が出た。雨に洗われた秋の夜が冴え冴えと明るいんだ。

叶译:雨止,月亮出来了。经过雨水冲洗过的秋夜,月亮分外皎洁,银亮银亮的。

高译:这时,暴雨初霁,明月当空。雨后的夜空,澄明似水。

林译:雨停了,月亮升起来了。被雨洗过的夜空是那般明净那般光朗。

分析:四字词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它凝结着我国人民的语言智慧。其使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地理条件、心理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词汇修辞色彩强烈,具有生动形象的比喻性,可以加强汉语的文化韵味。与叶译、林译相比,高译运用四字词语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字的韵味,略胜一筹。

例5.トンネルの出口から白塗りのさくに片側を縫われた峠道が稲妻のような流れていた。

叶译: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白漆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伸延过去。

高译:一出隧道口,山路的一侧便竖着一道白漆栏杆,像闪电那样蜿蜒曲折。

林译:山路从隧道出口如一道闪电沿着一侧白漆栏杆流淌下去。

分析:试着想象一下,作者从黑暗的隧道里出来,清一色的白栏杆给其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上的反差。再加上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这种感觉,的确如同闪电一般相似。三位译者都做到了对原作的忠实。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句话的主语是“峠道”,高译在此有些语法上的指代不明的问题,而叶译和林译都很好地传达了原意,且林译更加简洁。

(三)“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义,即语言符号对使用者的影响所产生的蕴含或象征意义,也就是文化意义。语用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所以,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语用意义有很大差别。例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同都会影响其使用。因此,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两国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好地使用语言。此外,“语用意义”要在语境中得到解释,这里的语境不仅是上下文,还包括社会环境及赋予社会环境各种意义的社会结构。

例 6.「流しが来ました。」

叶译:“巡回演出的艺人来了。”

高译:“卖艺的来了。”

林译:“表演的来了。 ”

分析:语用要结合词语使用的特定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而不仅仅是基本词义。在基本词语传达上三位译者都做到了。如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境来分析“小舞女”一类的艺人也仅仅只是卖艺人,并且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高译和林译都翻译得极为恰当,但叶译的“巡回演出”显得颇为正式,且此词用在社会地位并不太高的日本旧社会卖艺人身上,实在有些牵强,值得推敲。

例7.「どこの学校です。」

「尋常五年なんです。」

「へえ、尋常五年はどうも……」

「甲府の学校へ行っているんでございますよ。長く大島に居りますけれど、国は甲斐の甲府でございましてね。」

叶译:“他上什么学校?”

“上普通小学五年级。”

“噢,上普通小学五年级,太……”

“是上甲府的学校。我常年住在大岛,老家是山梨县的甲府。 ”

高译:“他上什么学校?”

“普小五年级。 ”

“噢,都上五年级了,那……”

“上的还是甲府的学校呐。我们一直住在大岛,老家可是甲斐的甲府。”

林译:“哪里的学校? ”

“寻常五年。 ”

“哦,寻常五年……“

“上的是甲府的学校。倒在期住在大岛,但老家是在甲斐的甲府。”

分析: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词语更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否则很难将作者的意思传达清晰。具体分析该文段,根据《广辞苑》,“尋常小学校”为日本旧制实行义务教育的小学,满6以上入学,学习年限为4年。“尋常中学校”为日本旧制实行的中学,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可知,《伊豆舞女》主要是描写了少年少女青涩朦胧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也大致处于十七八岁左右的年纪,据笔者推断,男主人公此时应该在上高中。

三、小结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即“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简单地说,社会符号学就是从词语的意义用法出发,其理论强调翻译就是意义的传达。翻译中要结合特定的语境,优先将原文中最重要的意思精准地传达。但有时原文词语可能含多种语义,如何进行译语选择则需要译者不断提高对异国文化及本国文化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好语言。由于文化差异,翻译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优秀的译者也不可能将原作“复制”到读者面前,但译者可以通过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意义补偿,实现原作神韵的传达。

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去理解译本。翻译时不仅要从原语出发,注重其指称意义,还要在不同语言社会文化中去理解翻译,注重对语境的把握。该理论对指导日后翻译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1]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7]川端康成.日本の文学38川端康成[M].东京:中央公湍社,昭和三十九年.

[8]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作品精粹[M].高慧勤,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9]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川端康成.伊豆舞女[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林译符号学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