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故居门前的遐想

2013-06-01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襁褓俗人圣贤

卷首FRONT

鲁迅故居门前的遐想

前不久去了一趟绍兴。因为鲁迅故居免门票,我进去看了看,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倡言自由主义的教育观:“健康的产生,完全的解放。”

袁宏道云:绍兴士子多如鲫。这里的先贤值得崇敬的实在太多,陆游、秋瑾、徐渭等故居都让我流连忘返,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然后又到蔡元培故居,因为要买门票,加上逛得也累了,于是回了宾馆。蔡元培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中国现代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在《新教育和旧教育》一文中认为:旧教育以成人的理解强加于儿童,阻碍儿童的自由发展;新教育则是按照儿童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使儿童顺其自然……五四以来的教育观和养育观一直在指导着今天的中国人,比如“把最好的给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等等。

当然,这也是两百年以来西方自由主义的教育理论,这种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基于人人平等的理念,开启了现代文明,但没有意识到:圣贤的智慧与俗人的智慧是有差别的,圣人之心无私欲障蔽,理性清明,能知善知恶,圣贤的话语具有真理的影响力,人们对此当存谦卑受教之心。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犹太人的家教智慧正是基于此,孩子一两岁即要背诵经典,旧约里先知的箴言、耶稣的话语从小要死记硬背,这是强制性的,不可以让孩子完全地解放,至于这两百年来犹太人的教育好不好,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的中国人进步了,成了智慧的现代人,不再认为俗人与圣贤有一定的差别,甚至很大度很幽默地说:“孔子,呵呵,那是一个好人。”在一些社区的宣传栏里,也出现过孔子画像与雷锋画像并列在一起。

但古代的中国人敬畏圣贤,认为俗人与圣贤有比较大的区别,套用尼采的话来说,“人与人的差别,有时比人与猴子的差别还大。”所以,古人要讲童蒙养正,对于儿童的学习、学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强制性,《礼记·学记》甚至主张父母或老师可以打儿童,所谓“夏楚之物,收其威也”,“夏楚之物”是黄荆条,俗话也说“黄荆条下出好人”。

甚至在养育上,传统中国对于婴儿的强制也是全方位的,不允许“完全的解放”,一岁前称“襁褓之年”,襁是指条子,褓是指包布。即把婴儿像粽子一样捆绑起来,不能乱动。

这样做好不好呢?最近出版的《儿科学》杂志有份研究报告称,古老的襁褓让婴儿睡的时间更长。在研究期间,婴儿会没有拘束地睡几个小时,之后几个小时则是用被单紧紧包裹住,以预防他们手脚移动,所有的婴儿都是仰睡。研究人员进一步认为,包裹能预防腹部的毯子松动盖住他们的头,以预防婴儿猝死。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也盛赞襁褓的智慧,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长得慢。不过,智慧的现代人喜欢孩子长得快,比如我的一位同事、一时尚杂志的主编就巴不得自己女儿8岁尽快成熟。

智慧的现代人也是这个消费时代的主流,要积极加快发育的步伐,要更多的营养、更多的声色光影来刺激欲望的尽快成熟,儿童也不甘示弱,一切都在提速,要更快、更高、更强,要尽快成为一个更全面的消费者,生怕慢一步,就抢不到这地球上的残羹剩炙了。

猜你喜欢

襁褓俗人圣贤
幸福 其实就是……
做一个俗人
做一个俗人
成长
境随心转是圣贤
Who gave me my ears
修身
拜佛
活得累,全是因为“装”
诡异的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