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3-06-01
声音
VOICE
经典童话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经过多年口述传统流传下来的。多年的流传,留下来的内容一般很精简,很多口述人会加自己的东西,也有很多东西会略去。留下来的东西,恰恰说明,是普遍的人们关心的议题。我的看法是,童话,在表面上看,或者从某些细节看,可能会觉得和现实生活离得远。但童话本质上所反映的,恰恰是人类普遍关注的人生课题。这就像文学作品,不一定是真实的生活,但往往是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是无法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的。时代变化了,但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从来都是一样的。所以,能够触及本质的东西是会长久流传的,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所以,流行文化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的。
——知名育儿博主包林运谈经典童话的意义。网友评价她:“一个普通妈妈,但是她写的很多东西比专家还直达人心”。
不免要问,中国该何去何从?这些清华的大学生像是会考试的文盲,不但对知识不感兴趣,对文化也十分陌生。虽然可以随时琅琅上口一些专有名词,似乎学习了很多。但细究之下会发现,他们就像文化大革命里的样板戏,架势十足好看,内容简单易懂,却不深刻。我必须要说,这不只是清华大学一个学校的责任而已,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我必须呼吁大家来救救这些孩子,把他们的思想紧箍咒拿掉,让他们开始思考。我们不能再纵容这些自以为是的清华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够创造更进步的文明社会,就不配走出清华大门。要让他们知道,再聪明的人,也需要严格的锻炼。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只是海淀清华园,而是五大洋五大洲。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程曜面对清华学生身上的种种陋习,不禁呐喊:“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
记得我小时候,哥哥笑话祖父填写表格时把“宗教信仰”一栏填写为“信仰儒教”,哥哥说,“儒家怎么能算是宗教呢!”现在想来,祖父正是在精神上最接近于孔子原本意义上的那种儒者了。他对他所理解的“道”的诚挚信仰,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对现世价值的享受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达到和谐的地步。
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被超越性的宗教终极关怀浸润的民族,一个缺乏精神自主性价值的民族,一个长期受僵化甚至异化了的制度与律则支配,而并不理解自由主体性的民族,在市场化、电视文化的影响下,从意识形态的教义中脱逸出来的思想解放的冲动消失以后,只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对超然的、超越功利的审美追求的缺乏,务实的传统品格传承下来,也只有逐利一途。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在《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一文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