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2013-06-01刘晓民刘金龙
刘晓民,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 201620)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刘晓民,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 201620)
文章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高校过分信奉教学大纲的“指挥棒”导向作用,缺乏对大学英语翻译的整体规划;高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明显;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言能力较差,制约其翻译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文章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八个应对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0 引言
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当前的翻译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误区,认为“翻译教学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与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纵然有一定联系,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李桂英,2004:57)。此外,李桂英还通过对河南大学外语部的74名专职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翻译课程是为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而开设的,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必要的;理工科学生只需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纸质或网上资料获取其专业必要的某些信息即可”(李桂英,2004:57)。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处的境地十分尴尬。我们不禁要问,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我们先来明确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两个概念。穆雷(2008:41)曾指出,在设计和建设翻译教学体系时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并从学科定位、教学目的到教学重点和培养目标都作了比对。如图所示:
主要区别教学翻译翻译教学学科定位外语教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应用翻译学)教学目的检验并巩固外语知识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了解翻译职业的理念与规则掌握双语转换的能力与技巧教学重点外语的语言结构及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与技巧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掌握一门外语的工作者职业译员译者双语工作者
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之所以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误解,原因在于对其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技能的提高。
2.0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信奉教学大纲的“指挥棒”导向作用,缺乏对大学英语翻译的整体规划。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07: 1)《要求》还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但是,无论哪个要求中,在具体阐述听、说、读、写、译的关系时,都将翻译放在最后位置。同时,在阐述其翻译能力要求时,指出能借助词典,达到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一般要求),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译速要求相对高一些。这无疑对师生传达了一个“错误”信息:对英语教师而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较之其余四个要素而言,是不那么重要的,故而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不必兼顾,只要完成教材课后练习的讲解即可,无需向学生传授更多相关的翻译原理、技巧等知识;对学生而言,由于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所占的比重较小,占试卷总分值的5%,这与听力、阅读等大题相比,其比例实在“微乎其微”,实难引起师生的重视。同时,《要求》规定可借助词典进行翻译,这让他们误解为有词典就能翻译。殊不知,翻译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对译者要求极高。
(2)高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多年来,一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主干课程多为综合英语(也称作精读)和视听说(有的将听力和口语分为两门课程),在完成相应的学分教学后,再开设一些选修课,满足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数量。而且,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压缩大学英语课时。如此一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只能出现在选修课系列,且开设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1)课时数少。一般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也并非每个学期都开设),每周学时数为2节,无法完成翻译基本知识或技巧的系统讲解;2)选修人数受限。翻译选修开设的班级数少,无法满足全校大多数学生的选课需求。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近年来高校连连扩招,加剧了原本英语师资力量短缺现象,无法抽出空余的教师去开设翻译课程,而且高校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因素也出现吃紧现象;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多余的英语教师,因有的教师不是翻译专业出身,对翻译知识的了解有限,也不会贸然去开设该课程。笔者在过去几年中连续每学期给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英汉翻译选修课,也是出于自己对翻译的兴趣爱好和基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考虑,并且是在大大超出额定工作量的情况下开设的。由于条件的限制和选课人数众多,而且要求只有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才能选修该课程,故而参加翻译选修课的一般都是各高年级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虽然也有低年级的学生选修该课程,但是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不能广泛开设翻译选修课,其受益的群体较为狭窄。
(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譬如增译、减译、改译等技巧,学生学到的往往是概念,然后老师给出例句说明这些概念,而没有空闲去思考这些技巧的来龙去脉。2)针对性不强。因为是选修课,班级里的学生可能来自全校各个院系,讲授的翻译知识宽泛,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如法学类的学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讲授法律翻译;商务类的学生,也无法有针对性地讲授商务翻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学到对其专业真正有益的翻译知识并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3)翻译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往往是教师选定一本公开出版的翻译教材,外加补充的知识点或翻译实践材料,按照课本知识体系进行上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种翻译教学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难以达到翻译课本身应有的教学效果;4)缺乏对翻译技术知识的传授。《要求》对教学模式也作出了详细阐述,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2007:5)近年来,翻译越来越离不开翻译技术。翻译技术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这些都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很多高校基本将这些优势资源集中在翻译本科、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上,无法大规模运用到全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中。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翻译技术和语料库翻译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这些成果对翻译教学帮助又很大,学生要学习翻译就不能不对此有所了解。
(4)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言能力较差,制约其翻译能力的提高。周红民(2005)曾在开设翻译课之前对学生翻译能力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将近50%的译文能基本达意,语句也较通顺,甚至有的语句能反映出母语的文体习惯和遣词造句风格,但剩下的50%却反映出很多问题,并将其归纳为理解困难、表达困难、表述臃肿、缺乏文体意识、缺乏相关知识。无独有偶,张美平(2005)也通过一次全校性的英语竞赛(本次竞赛跟以往不同,增加了英汉段落翻译)活动发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不容乐观的问题。通过分析译文,她发现在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十分明显,反映出来的问题可归纳为: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词义识记模糊,分辨能力较差;词义理解不透彻,词义掌握片面单一)、汉语基本功欠缺(用词不当;逻辑混乱;搭配不当)、翻译技巧欠缺(不会变通;不会增删;不会具体化)(张美平,2005:32-34)。从两则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存在的问题何其相似,这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英汉语言能力较差,结果制约翻译能力的提高。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不过也能反映出目前学生在做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普遍和典型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扎实的英语功底,未能透彻理解原文;缺乏基本的翻译技能,硬译死译现象严重;缺乏应有的文体认识,导致译文毫无语体风格;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致使原文与译文貌合神离。
3.0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每位英语教师深思,因为“翻译教育的失误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的缺失,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宫慧玲,2009:47)。以下就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3.1 学校层面的举措
(1)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重视翻译教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历经数次改革,改革效果显著;另一方面,现今的大学生经过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强化训练水平也不断提高。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一味地继承以往填鸭式的词汇、语法层面的教学,学生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戴炜栋曾分析说:“这种‘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的下降,动力不足在大学里相当普遍”(蔡基刚,2003: 65)。所以,有学者多次呼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蔡基刚(2003)就认为“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他还建议,如果能够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把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压缩到3个或更少一些,那就使得翻译这些应用型课程得到了落实,无论是师资、课时、还是学生手中的学分都得到保证(蔡基刚,2003:65)。国内现在有不少重点大学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例如罗立胜介绍清华大学把单一模式改为三种模式。25%最好的学生实行1+ 3模式(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三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50%的学生采取2+2模式(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两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剩下25%的学生仍然实行目前的1-4级单一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实行“3+1”模式。前3个学期(少数2个学期)学习大学基础英语,在后1个或2个学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翻译、写作和商务英语等应用型课程(蔡基刚,2003:66)。另外,一些理工科高校,因为加入了教育部的“卓越计划”,也在优化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首批入选该计划的高校之一。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教委也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侧重学术英语,注重与专业对接,突出英语的实用性。当然,改革意味着彰显特色,各地域、各层次高校可根据具体办学特色,开设不同类型的翻译课程,如笔译、口译。而且还可以细分,例如口译可以细分为视译、社区口译、医用口译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根据学校类型和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不同翻译教学模式。每所高校都有其历史和传统,这决定着它们的办学特色和方向,如理工科高校除了大学英语教学外,一般都还有科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财经类高校则相应地开设经贸英语等课程。实践证明,哪个学校所开设英语课程和所办专业结合越紧密,其毕业生就越受到市场欢迎。据笔者了解,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尤其是外语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因为其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渗透了法律英语,且开设了包括法律翻译在内的诸多与法律有关的英语选修课程。尽管现在的高校都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其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办学精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其不同翻译教学模式。过去的翻译教学模式,即翻译教学的目的=英语水平+翻译技巧也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李银芳,2006:170)。李银芳(2006)还提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为:翻译教学的目的=英语水平+翻译能力+其他。“其他”为变化的“常数”,是一动态变数。该公式可分解为四个子公式:
公式(1):翻译教学=英语水平+翻译理论+翻译技能+跨文化意识。
公式(2):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相关知识。
公式(3):翻译教学=理解能力+汉语水平+知识结构。
公式(4):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实践+翻译创新。
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教学模式是多元的,各个学校大可不必一味追求一种模式,培养出学科知识趋同的毕业生,而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做到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的最佳模式。
其实,学校层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选派教师到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等。
3.2 教师层面的举措
应该说,教师才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翻译教学效果如何。针对以上谈到的当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翻译理论传授。这里所说的加强翻译理论传授并非指向学生讲授诸如后殖民论、女性主义等深奥的形而上的翻译理论,而是那些实用性的翻译理论,如功能目的论、文本类型理论等,并对其核心观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点评,阐述其特色与不足,培养学生竖立正确的翻译理论观。翻译理论的传授重在把握好度,够用即可。虽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要求掌握深奥的翻译理论,但是对翻译理论流派与特点稍微了解一点,能对翻译实践起到解释和预测性作用。刘宓庆(2003:235)曾谈到强化理论指导作用时就指出,“要使学习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必须强化实务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使翻译实务教学摆脱‘从经验到经验’的错误路子。”
(2)加强翻译技巧的对比性传授。在翻译中,翻译技巧是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指导规则。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能大大提高翻译速度与质量。然而,现在的翻译技巧不仅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有时还不一定能明辨异同。有许多的翻译技巧是相对出现的,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神似与形似等。采取对比性传授,可以更形象也更容易地向学生阐述不同技巧或术语的异同,便于学生接受。比如在讲授直译与意译时,还可以联系到“死译”、“胡译”或“乱译”,并列举一些经典译例进行赏析和点评。故而,可以加强对翻译技巧的对比性传授。
(3)加强对一些翻译现象的讲评。纵观中西翻译发展史,我们发现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翻译现象。如中国有严复翻译现象、林译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知识时,串联一些翻译史知识,可以讲授得活灵活现,增强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又如,现在许多翻译资料,尤其是应用文体的翻译,非常流行“变译”。“变译”是根据读者的特定需求而采取的一种特定的翻译方式,其可以通过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对学生讲解变译的原理、策略和具体方法。
(4)适当增加翻译实践在翻译教学中的比重。由于翻译课时有限,要讲授的内容相对较多,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实践极为有限。然而,由于翻译与实践紧密相连,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这种在岸上教授游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诚如叶子南先生(2004:序言)所言:“翻译中并没有多少可以衣钵相传的锦囊妙计,需要的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这一跨语言活动的深刻领悟。翻译教学与其说应着重传授几套‘拳术’,不如说应该培养这种对英汉语言文化异同的洞见与顿悟。”只有亲自进行一些翻译实践,才能对讲授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有所领悟,才会更好地吸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加大英汉对比内容的讲授。英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我们提倡“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强调和谐、对称,推崇“心领神会”、“求全、求满”,而西方崇尚“物我分离”、“个人主义”,认为整体相对个体而存在。体现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的阴柔之美、意境之美,是一种“人化”的语言;而英语的逻辑性、理性和语法规则则凸现了阳刚之美和结构严谨、语言明快简洁的特点,是一种“法治”的语言(毛荣贵,2001:19-20)。只有了解了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才会领会到翻译过程中适当的调整处理的必要性,才能“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而不仅仅是形式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原因”,那么,在翻译实践中,“他们就会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觉地培养译语意识、遵循译语表达习惯、排除原语干扰,选用译语中最优化的表现方式,传递原语信文,提高译文质量”(魏令查,2001:64)。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口语、写作和翻译时,母语负迁移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构成了其对英语学习的一道屏障。
(6)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虽然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适应性,但也应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多元互补。如“作坊式”翻译教学方式,教师能监控学生的整个翻译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翻译兴趣,可以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同伴相互交流。又如采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评注翻译教学(李小撒、柯平,2013)等教学方法,都会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在翻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翻译技术也是近年来翻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库与术语管理等,能大大提高翻译速度,科学提升翻译质量,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必须掌握的一种解决翻译问题有效手段。
(7)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译者缺乏语域或文体意识,常常会犯语域误用或所选文体不当的错误(高莉敏,2013:40)。近年来,应用翻译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包括各类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也成了翻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诸如科技、法律、新闻等文体资料的翻译,我们必须要培养他们翻译的文体意识。例如,“地下经济活动”指隐瞒牟利收入而不向税务部门申报以逃避缴税的违法买卖或出售非法进口货物的经济活动,也称“黑账经济”或“黑市经济”,其对应英译为b lack econom y。如果对此不了解,可能会误译。翻译材料文体的不同,要求的翻译方法和侧重也固然有所不同,而这些都是一般学生容易忽视的。
(8)培养学生翻译中的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不可分隔。故而,可以说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任何民族的文化无不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积淀而成,因此,我们无法在短短的课堂上将之传授给学生。对英汉语言背后的文化不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翻译课堂上,教师所能做得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观。何三宁(2008:55)曾指出,“翻译课既是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翻译的理解意识、功能意识、语言意识、文化意识的过程”。
4.0 结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担当着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角色。然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的层面较多,范围较广,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应对。科学地解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学校和教师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3-66.
[2]高莉敏.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3,(2):36-44,58.
[3]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4]何三宁.翻译教学中的意识观培养[J].上海翻译,2008,(4):55-5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李桂英.大学翻译教学与科技人才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4,(3):57-58.
[7]李小撒、柯平.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J].上海翻译,2013,(2):46-50.
[8]李银芳.新时期翻译人才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70-172.
[9]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0]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1]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41-45.
[12]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63-66.
[1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2):32-35.
[15]周红民.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开办的理据和计划[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140-142.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 easures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LIU Xiao-min,LIU Jin-long
(School of Fundamental Stud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01620,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makes various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of it.Themajor problems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re as follows: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have beenmisguided by the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and haven’t paid due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its guiding ideology as well.Besides,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models are old-fashioned which are of less help for promoting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quality.What’smore,non-Englishmajors’translation abilitiesare greatly constrained because of their poor language ability.Considering all the facts,eight strategies are given both at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level and teachers’leve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ranslation teaching;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H319
A
1002-2643(2013)05-0069-05
2013-04-15
本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基金项目“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1X3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基础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2300-12-0302)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和优化方案”(项目编号:y2012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刘晓民(1963-),男,江西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学。刘金龙(1979-),男,江西九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