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2013-05-30杨吉泰齐振永
杨吉泰 齐振永
【摘 要】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在业务机构、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经营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险行业秩序规范,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现状分析,揭示了中小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描述了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策略选择,最后阐述了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保险公司;差异化;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市场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保险公司快速发展,业内地位不断攀升,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效,有力推动了保险业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有近百余家保险公司,山东境内也有80余家。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成立于2000年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许多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在业务机构、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经营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险行业秩序规范,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现结合当前保险行业实际,就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中小保险公司现状分析
1.1中小保险公司的界定
当前,人们习惯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保险四家保险集团称为大型保险公司,之外的公司称为中小型保险公司。而有些国家(或地区)界定中小保险公司时经常采用的量化指标是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相对指标——“市场份额”。现阶段,基于我国保险市场的实践,一般认为8%的市场份额成为界定我国保险公司“大小”的量化标准,市场份额在8%以上的保险公司基本可以确定为“大型保险公司”,而市场份额不足8%的保险公司则属于“中小保险公司”。
1.2中小保险公司具有的优势
(1)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灵活。由于中小保险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决策链条短、信息传导半径小,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决策高效和执行快捷的特点。
(2)中小保险公司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此对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目前,市场上许多金融服务,都是由中小保险公司率先创新推出的。
(3)中小保险公司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快速成长阶段,未来的成长空间相对更大。
1.3中小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竞争手段、经营范围和产品的同质化,一直是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是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实质上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
(1)在发展战略上选择盲目扩张的模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混乱。中小保险公司大多选择“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大力铺张分支机构,开拓各种分销渠道。但由于中小保险在市场认可度上无法和成立已久的保险公司相抗衡,使得许多分支机构和分销渠道的销售业绩较差,大多中小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同时,资本的相对匮乏又使中小保险公司无法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亏损。规模和效益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小保险公司深陷泥潭。
(2)在管理水平上无法和大型保险公司相比,影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许多中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对保险产业的认识不深刻,在经营中采取短期收益导向的方式进行管理,通常只注重单纯的保费收入而忽略业务结构的合理性;在决策中常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决策者保险专业知识的匮乏通常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公司经营成果。
(3)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大型保险公司,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在保险行业特别是寿险行业中,精算、资产负债管理等专业性技术对于公司的经营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而精算、资产负债管理等技术的成功运用必须依托于完备的经验数据,中小保险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经验分析结果的波动性较大、参考性不高,无法成为公司决策者用于决策和评判公司经营成果的依据,这便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4)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风险保障产品较少。同时,行业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服务和产品的同质化,导致部分保险公司不得不依靠价格竞争来争夺客户和市场。随着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这种依靠营销层面的价格竞争、竞争手段、经营范围和产品的同质化,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拓展竞争领域、提升竞争层次、丰富竞争内容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5)风险管控能力与井喷式的业务发展不适应。目前,有些中小保险公司从节省人力费用角度出发,提倡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尽可能缩减人员编制,面对业务的发展,对于人数较少的队伍来说,忙碌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每单业务没有按风险逐个进行核保,突出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与井喷式的业务不相适应。同时,业务量急剧上升后,以查勘、理赔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能力与出现频频报案的情况不相适应。
(6)内控管理不完善。中小保险公司属于业务规模不大,经营时间不长的公司,大多把业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规划,往往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造成公司内控制度多且杂,无法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需求。
2.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策略选择
2.1市场策略
尽管中小保险公司的规模不大,但是并不缺乏局部优势资源,找准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是中小保险公司的决策者在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我国仍处于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空白的市场还有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应当利用这些“缝隙市场”弥补自身在规模上的天然劣势,成为特定渠道和特定客户群体中的强者。
2.2人才策略
中小保险公司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中小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公司未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精算师、金融分析师等专业技术性人员的意见。更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避免短视行为,努力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不再把保费收入作为衡量绩效的唯一标准,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3合作策略
加强与再保险公司以及其他保险公司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精算和资产管理等技术的运用不仅影响到公司有效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当前的财务状况,更影响到未来经营的稳定性。在受制于自身经验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可以深化与再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合作。通过相互之间的业务交往和同业交流,来获取有价值的经验数据并提升专业性技术水平,提高专业性技术在保险公司决策中的使用价值。
2.4产品策略
中小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虽然从整体层面上看,中小保险公司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都无法和大型保险公司抗衡。但各家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股东背景和自身竞争优势,专注于一部分产品市场,实行专业化经营;同时实现从“追随者”向“创新者”的转变,在产品设计中突出自身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合理优化自身产品结构,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2.5风险管控策略
秉承内控的原则,公司应事前从内部控制制度要坚持全员参与、符合保险企业发展规律、坚持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的体系。事中从设立合规部门、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做好内部经营活动流程控制。事后从对审计、合规检查发现的问题,应要求及时整改外,公司管理部门更应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管理流程;同时,要将内审发现问题的多少作为评价机构管控能力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3.监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
3.1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制定推动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战略框架,逐步研究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的监管政策。在重大监管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中小保险公司意见,切实保护中小公司权益。指导行业协会考量大公司和中小公司实际差距,在手续费率、短意险等方面制定 适度差异化的自律方案,防止市场出现垄断性经营。为中小保险公司与政府部门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让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 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去,争取试点项目,打造 精品工程。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市场行为 监管,统一处罚力度。
3.2推进中小保险公司市场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经营管理有特色的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我省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对新进公司的机构铺设数量和进度给予适度宽松的政策。对于成立一年以上的公司,坚持扶优限劣、重点推进的指导思想,结合非现场监管实际,对经营发展健康稳定、内控管理扎实有效的公司,开通机构审批“绿色通道”;对发展波动较大、内控管理薄弱的公司,适度限制机构铺设数量和进度。
3.3推进中小保险公司人才队伍建设
保护合理的人才引进,对恶意阻挠员工合理流动行为进行干预。在公司市场化选聘高管人员基础上,限制高管人员业内短期频繁流动。形成中小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和核心岗位人员培训制度,针对中小保险公司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综合或专项 培训。完善代理人考试制度,提高中小保险公司代理人考试的针对性。
3.4探索建立中小保险公司创新申报制度
鼓励中小保险公司加快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领域创新。中小保险公司应及时向监管机构申报创新项目,并以半年度为单位,上报项目发展动态和阶段性成果,监管机构给予包括外部环境创造、人才保护、渠道建设在内的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时,对创新项目进行 合规性审核和引导。
3.5推进行业交流与合作
定期组织召开中小保险公司经验交流会,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探讨实际问题,切实提 高经营管理水平。 利用行业协会力量, 促进行业信息资源共享, 增强中小保险公司的信息获取能力。引导中小保险公司和保险学会加强对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3.6实施中小保险公司品牌建设战略
整合中小保险公司力量,与知名媒体合作,定期推出中小保险公司专版, 动态介绍公司产品、服务特色,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快速提升 中小保险公司整体的市场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4-1.
[2]厦门保险市场集中度及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40/i111763.htm.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