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和司机都是羊
2013-05-30马世新
马世新
在北京,靠出租车出行,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一是打车难,经常是出租车还没停稳,就上来几个人和你抢。二是堵车严重,好不容易打到车,没开几步,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堵。要是赶在上下班高峰或特殊天气,更是难于上青天。北京出租车行业的主管部门北京市发改委最近想出了一个对策,运用经济手段缓解打车难。说白了,就是涨价。根据已公布的北京出租车价格上调方案,起步价由当前的10元调整为13元;每公里的里程价格调整有两套方案,分别为2.3元和2.6元。电召费用目前的3元/次提高为4小时以上8元/次和4小时以内5元/次。乘客要求停车等候或时速低于12公里行驶时,收取的费用翻倍,即每5分钟收取2公里车费。
经过此次价格大幅上调,北京出租车收费标准后来居上,超越人均收入更高的上海和廣州。根据官方的说法,此次调价增加的收入,全部归出租车司机。能赚更多的钱,出租车司机上路运营的积极性肯定会提高,会增加一定的供给量,但北京打车难能明显改善吗?虽然收入微薄,绝大多司机为了上缴份儿钱,额外的燃油支出以及养家糊口等压力,都在超负荷运行,单班车司机每天上路都在14小时以上,达到如此极限,金钱究竟还能刺激出多少额外的运力?而且,高峰时段打车的人多属刚性需求,弹性需求的人群则多出现在其他时段。
在出租车司机收入偏低问题上,城市管理者通过大幅提高服务价格,全部由乘客买单的做法有失公允,出租车公司凭借垄断牌照向司机收取过高的份儿钱才是问题关键。羊毛出在羊身上,坐车的和开车的都是羊,但剪羊毛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羊的感受。上海的出租车不到5万辆,比北京少好多,上海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也不比北京少,影响交通的关键基础设施,上海和北京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而且还有更多的阴雨等特殊天气。但上海打车要比北京容易得多。在这一点上,作为行政中心的北京有关部门,似乎应该向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学习,而不能总是用经济手段解决非经济问题。
作者邮箱:msx060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