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愈发艰难的安倍“价值观”外交

2013-05-30陈言

南风窗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内阁钓鱼岛

陈言

1月的东京,突降的大雪让这里变得异常寒冷。更让从北京赶来的中国记者感到心寒的是,这里的舆论不管左中右,都在谈“牵制中国”。电视中、报纸上的最新新闻,与去年9月发生的涉日事件在同一天的节目、报纸中反复出现,似乎日本正处在他国的强烈反对中。

在这种诡异气氛下,两位尚称得上对华友好的政治家—民主党出身的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自民党执政伙伴公明党的党首山口那津男,于1月中下旬前后不到一周内先后访华,结果鸠山被防卫相小野寺五典暗讽为“国贼”,山口也被《产经新闻》警告若再提钓鱼岛“搁置争议”会被中国“钻空子”。日本国内的舆论气氛紧张,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舆论形势,与安倍内阁正在大力推行的“价值观外交”相辅相成。这种状况维持不变,中日关系只能走向倒退。

舆论渲染下的政府强硬

在第一次安倍内阁时期(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同样的安倍晋三把调整中日关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将中日关系定位为“战略互惠关系”,但到了2012年安倍参加竞选的时候,他已经很少提及战略互惠关系,而主要强调“保卫、保全日本领土的完整、国民的生命安全”了。

这一转变,源于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为搅乱中日关系而特意埋下“购岛”伏笔后,其间经过9月民主党野田佳彦内阁正式将钓鱼岛“国有化”,中国海监等船只开始巡视钓鱼岛,中日舰艇之间的对峙持续不断;而12月以后,中国海监飞机开始飞往钓鱼岛附近,日本旋即派出多架战斗机应对,军事对立的气氛愈发浓重了起来,中日关系在不断倒退。

去年9月以后的日本舆论,无一天不报中国涉日游行,同样无一天不谈中日领土争端。煽动战争的小报、周刊,充斥街头巷尾。大多数日本人相信,中日间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经新闻》等保守派媒体散发的中日难免一战的论调,在日本普通市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6年,中日关系因当时的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造成巨大倒退,那时的日本民众中,很多人认为是甲级战犯导致了大量普通士兵的死亡,以及东京大轰炸、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等平民灾难,因此小泉的参拜,并不代表全部民意,而安倍上台后,需要迅速扭转中日关系的不正常。

但是到了2012年,中日之间发生的领土问题,首先是日本地方政客挑起的,日本政府解決的时候,缺少与国外的沟通,引发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紧接着失去了去解决问题的耐心,更无解决方式。

“尖阁群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没有谈判的余地!”安倍在就任首相后,多次这样对日本国内外的记者说。这类表态,维持着民主党时期的钓鱼岛政策,摆出了在这个问题上完全不与中国坐下来谈的架势。

日本政府的强硬,与国内的舆论渲染有关。从1月17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该报与美国战略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推出的调查结果看,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侵犯了日本的领海领空,为此55.2%的人认为应该在钓鱼岛建设日本的永久使用设施。对于日本政府的应对,36.1%的受访人认为应该坚定地投入自卫队,另外有34.9%的人觉得该使用比海上保安厅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如果今后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34.3%的人认为应该缩小在华业务,另外有17.8%的人希望从中国撤离企业。

原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在读了17日的日经报告结果后说:在还有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市场对日本来说依旧很重要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上的逻辑与安全保障上的逻辑发生了冲突”。50%以上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宁肯承受经济上的损失,也要在领土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

安倍政权的对华强硬,应该说背后有舆论和所谓民意的推波助澜。这种舆论基础今后会不断加强,转向冷静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纠结的缅甸、澳大利亚之行

2012年12月26日开启的第二次安倍晋三内阁,表面上看,其外交的重要方针是使用“价值观”作为分清敌我的准则,但实际上价值观并不是最终判定标准。安倍内阁以一个国家对待中国的好恶来判断其外交价值,凡是能够为日本“牵制”中国的国家,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成为与日本价值观“相同”的国家。

在缅甸,安倍内阁外交表现得尤其露骨。

2011年2月,缅甸解散了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军人政府),政权开始转向新政府。在其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际社会还很难认定缅甸已经是个在价值观上与日本等同的国家。不过,2013年1月3日,到缅甸访问的安倍内阁麻生太郎副首相,马上宣布将缅甸欠日本的5000亿日元(约57.4亿美元)中的部分债务一笔勾销,并保证今后在建设该国经济特区时,给予积极的开发支援。

通过援助缅甸,大大减少中国对该国的影响,这是麻生访问缅甸的最大目的。至于安倍首相特别提倡的“价值观”,在这里难以用上。日本认为,缅甸在东南亚表现出亲日的态度,能给中国经缅甸南下东盟设置重要屏障。

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安倍内阁岸田文雄外交大臣出访菲律宾等四国,看得更清楚一些。1月9日到14日岸田外务大臣访问了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及澳大利亚。菲律宾、文莱在多大程度上与日本价值观相同,在岸田的出访中并不重要,从海上建立一条封锁中国的途径,则是岸田外交的主要目的。

在菲律宾,岸田与该国外长德尔罗萨里会谈,“双方就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并要为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携起手来”,日本外务省对外发表新闻稿说。

岸田去澳大利亚,也是要推销价值观外交,但澳大利亚似乎更关心的是日本孤立中国及政治保守化对国外的影响。日澳共同举办记者见面会时,澳外长卡尔特别强调“日澳关系并不是为了封锁中国”,并谈及“不希望修改”承认“日军与随军慰安妇问题有关”的1993年“河野谈话”。

从麻生缅甸之行到岸田出访四国的结果看,日本距离其主张的“价值观外交”以及希望构筑的“自由与繁荣之弧”尚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国家对日本政策的右倾化抱有相当的警惕。

价值观外交尚未迈出第一步

1月16日上午,安倍晋三登上停在东京羽田机场的政府专机,前往越南、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访问。日本与越南、印度尼西亚是否有相同的价值观,这并不重要,安倍出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牵制在南海开始崛起的中国”,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说。

本来安倍要在雅加达发表重要外交演讲,但因为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中有日本人遇害,只好改为在与苏西洛总统的会谈中发表外交五原则。日本首次强调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创造并扩大自由、民主、基本人权等普遍价值观,并称要与东盟国家一道全力维护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

对安倍内阁短期内访问了东盟10国中的7国,日本媒体的综合评价,用1月19日《朝日新闻》社论的话来说,“安倍首相提倡的价值观外交,还很难说是迈出了第一步”。这里,不仅因为东南亚国家也曾是日本军国主义受害者的缘故,还因为在美国对中国新领导层抱有期待、因而愿意缓和关系的情况下,单以日本目前的号召力,要完成孤立中国、与中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全面对峙的目标,近乎不可能。

在第一次安倍内阁的时候,中国经济规模不到日本的2/3,安倍心中虽然有价值观外交的想法,但并未动真格。如今日本国力愈发失落,第二次安倍内阁欲用价值观外交来包围中国,日本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的路还很长,实现起来也更加艰难。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内阁钓鱼岛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钓鱼岛问题溯源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