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动了好莱坞的奶酪?

2013-05-30易速利

南风窗 2013年21期
关键词:电视业德伯格斯皮尔伯格

易速利

2013年度艾美奖颁奖典礼上,HBO的《烛台背后》成为大赢家,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和男主角在内的11项大奖。艾美奖属于美国电视业的最高奖,在《烛台背后》的背后,站着的却全是电影人,比如以多产和多才多艺著称的导演、多项奥斯卡得主索德伯格,主演则是一线电影明星、同样获得过奥斯卡青睐的迈克尔·道格拉斯和马特·达蒙。

大牌电影人的抉择

因为由电视首映,《烛台背后》已经失去角逐本年度奥斯卡奖的资格,而看起来索德伯格并不为此特别遗憾,远离电影、亲近电视是他主动的选择。接下来,索德伯格还将为HBO旗下的另一付费频道Cinemax执导一部10集连续剧。

早在年初的《副作用》摄制完成后,索德伯格便宣布“息影”。他认为,一味逐利的好莱坞资方对导演的创造性缺少尊重,直接导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遭排斥,离电影院越来越远。在未来进一步明确与电影的关系以前,他的精力放到了电视上,因为电视可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创作自由。

曾几何时,电视被看作好莱坞的“简化降格版”,由大银幕到小屏幕等于降低身价,大牌电影人一般选择回避,他们不愿委屈自己。如今,情况已经大为不同。在为美国电影业惋惜的同时,索德伯格为电视业的状况感到欣喜,他喜欢有线频道AMC的《绝命毒师》,他被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的《纸牌屋》深深吸引,他也成为HBO青春女生剧《都市女孩》的典型追随者:40~50岁、想法比较多的男性。

索德伯格并不孤独,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积极向电视界靠拢,只不过转型没那么成功。从TNT频道的《陨落星辰》到FOX靡费巨资的《史前新纪元》,斯导的科幻题材电视剧一直不温不火。斯导曾想改编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之子创作的漫画小说,但在试播集阶段就被电视台放弃。或许是今年NBC科幻片《灭世》的收视表现不错,CBS也推出了斯导监制的《穹顶之下》,在竞争对手少的夏季档里还算叫座。

相比近来在好莱坞王国的遭遇,斯皮尔伯格还是乐意待在电视圈。去年他執导的《林肯》虽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2项奥斯卡提名,但曾一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发行商,差点上了HBO首映。好莱坞另一位曾经的宠臣卢卡斯去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勉强让自己的《红色机尾》进入院线。

如果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再加上索德伯格都陷入电影困局,我们可以设想那些年轻导演的遭遇。前不久与南加州大学电影系的学生座谈时,斯皮尔伯格用“内爆”描绘好莱坞的未来,因为制片方宁可花2.5亿美元拍一部关于铜指环的电影,也不愿意花同样的钱拍一批真正有趣、深刻、个性化甚至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假如连续4到5部大制作票房遇冷,好莱坞目前追逐的赢利模式可能立即走向消亡。

剧作家的美好时代

美国电视业已经摆脱历史格局的桎梏,进化为优质影像作品的重要平台。在电视追赶乃至超越电影的过程中,付费有线频道HBO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自从剧作家掌握主动权后,美国电视佳作纷呈。

好莱坞的奶酪变了

与此同时,技术变革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美国影视业的格局,比如DVD的兴衰。几年前我的DVD收藏达到顶峰,粗略估算也有1200张。而近一两年几乎全部通过Netflix、亚马逊和卫星电视公司提供的视频点播等网络收看方式,或者通过P2P下载。互联网宽带速度的提高已经足以保证流媒体提供高清视频内容。可以说,DVD开启、然后终结了好莱坞最近的一个黄金时代。从1995年到2005年,美国电影业享受着双重利好,一方面国际市场增长较快,另外国内的DVD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增长点。资深制片人琳达·奥博斯特在新书《好莱坞夜未眠》中介绍,从六大电影公司损益表上的平均数据看,其年均利润率为10%。到2005年前后,DVD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利润的一半。自那以后,DVD销售逐渐下滑,2008年以后陡降,目前可以说接近崩溃。

在DVD利润迅速萎缩的挑战下,好莱坞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剧。很快,好莱坞电影的题材和样式也因此产生变化。几年前,好莱坞利润的80%来自美国国内市场,20%来自海外;去年产生大逆转,好莱坞利润的80%来自海外,其中俄罗斯和中国成为两大亮点。对广大的外国观众来说,深刻的故事、机智的对话、复杂的人物未必是最有吸引力的电影元素。

今年4月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索德伯格在关于电影业状况的主题演讲中概括说,目前格局下最容易成功的只能是动作惊险片和科幻奇幻动画片。对这类影片来说,投入的多少和作品的吸引力成正比。如此一来,电影的同质化日趋严重,故事越来越简单,因为叙事结构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反倒成为障碍。导演编剧不重要,即使好莱坞的那些招牌明星也退居次席,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比克鲁兹、克鲁斯、克鲁尼更有号召力。结果,作为艺术品的电影和作为印钞机的电影之间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好莱坞的资源已经产生严重倾斜。

未来的合纵连横

好在电视正在迅速崛起,好莱坞的现状不仅驱使着剧作家们加入电视圈,其他创造性人才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等也都开始了大迁移的过程。有线电视已经集中了多少人才?李安要为FX拍摄《暴君》,雷德利·斯科特将为Showtime打造《梵蒂冈》,还有HBO旗下的大部分剧目:《新闻编辑室》、《大西洋帝国》、《权力的游戏》……美国文化记者布雷特·马丁6月底出版了一本总结当前电视业成就的书—《创造性革命的背后—从<黑道家族>和<火线>到<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从书名已能基本窥见他的看法。他认为21世纪的头10年如果要找到像1970年代的斯科塞西、科波拉、奥特曼之类的影像大师,电视圈而非好莱坞才应该是方向。以书名中提及的几部作品为标志,马丁认为电视业代表着当代美国各类艺术样式的最高成就。

但果真如此么—电视正一天天好起来,电影正一天天烂下去?这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复杂问题,因为电影与电视间的分界线已经比较模糊,种种不同以外,两者共享着相当一部分资源。《烛台背后》在美国算电视,到海外市场却是进入院线、到大银幕上放映的电影,它参加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另外,有了非常响亮的“狼来了”的声音,加上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好莱坞适时做出调整也应是期待之中的。的确,每晚的电视上都能找到值得看的剧目,如果随意去电影院却不一定能发现好的新作品,但2013年并不让我失望。我从来只关注中小成本、故事精致、由人物和对话驱动的作品,今年仍然有不少佳作出现,包括《逆流的色彩》、《珠光宝气》、《污泥》、《春假》、《弗兰西斯·哈》、《爱在午夜降临前》,还有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离巨星20英尺》,要知道现在还未到秋末的好莱坞佳作季节。

未来电视与电影合纵或者连横的可能性远远多于此消彼长,而作为观众主要以享受成果为主。对我来说,节目源到底算电影还是电视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观看的尺寸。通勤的路上我用9寸屏幕的iPad,出差在外用15寸的电脑,回到家里用47寸的平板电视,目前100英寸大屏幕的价格也已经可以承受。每年大约10次、主要集中在秋末冬初,我去电影院的大银幕前看看大致能代表当前好莱坞艺术创作水平的作品。这种消费影像的方式已经形成多年,目前看不出有改动的必要。

猜你喜欢

电视业德伯格斯皮尔伯格
雪莉·桑德伯格:当之无愧的硅谷女王
福布斯榜单无人能及的女高管日常生活
福布斯榜单无人能及的女高管日常生活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和扎克伯格相见恨晚
社交媒体直播时代的美国电视业策略
网剧进入黄金时代电视业吸金能力赶超电影业
电视记者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鱼有多大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