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3-05-28杨海华
杨海华
摘 要: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低效现象,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后辅导至关重要。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
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进行,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们苦口婆心讲的一道习题,考试时碰巧考到了,学生却仍然不会做。我们一个学期的辛辛苦苦,却换不来学生理想的期末成绩。于是我们感叹:我们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们纳闷: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开窍?实际上,这一系列的问题说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预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则转换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强。
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问学生: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立即有学生在下面抢着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来是教师想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探索的。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与预设的精心提问全被打乱,怎么办?
教师A:无视学生的回答,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
教师B:因为有了课前预设,便不慌不忙地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代表来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你能证明吗?
生:能,证明略。
师:这种证明方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将等腰三角形问题转化成全等三角形问题,教师及时肯定了发言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想法的做法和提前预习的态度。
师:等腰三角形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学生:有。
随意的生成决不是高水平的生成。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的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走近课堂,发现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确实作了一些改变。比如,学生学习方式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小组讨论随处可见了。但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失之偏颇,“宁活不死,越活越好”,一堂课出现了30多次的提问,或者安排多次小组讨论,而每次讨论只给学生2~3分钟时间。这些课堂不仅“活”了,而且“活”得让人看不懂。究其原因: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程改革的唯一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个大学问。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组织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在舒缓中思考,在灵动处生成;教师要控制好生成的空间,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在情境中提问,在关键处激活;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在思维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三、有效的课后辅导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数学是最不适合班级授课制的一门学科。数学课每天都留有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而现在的农村初中,自习课名目繁多,除传统的早读外,还有什么早早读、中自习、晚自习,白天八节课,节节都有教师站堂。如此“无缝隙”管理,学生的安全似乎有了“保障”,但对数学教师的课后辅导不利。
有效的课后辅导首先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近几年来,首先,笔者充分利用中午学生到校上课前那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重点是作业指导,学困生补差。其次,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配一名数学教师,负责本组的数学学习。最后,在班级极力营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变单向的“灌输”和“接受”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让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果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