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电视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2013-05-27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年8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社交

社交电视的应用现状

从理论上来说,社交电视是广义上的互动电视,其应用较为复杂,可以跨网络、跨终端、跨行业,当然也可以跨地域。

1)电视节目签到。即观众在观看基本电视节目时,通过微博表明自己正在观看该栏目(签到Check in),当微博显示观众观看该栏目的次数达到一定值以后,观众即可得到一定的回报。如GetGlue、CNN就开展了此服务。由于通过微博签到作假难免,因此INTONOW公司借助手机的听力功能开发了听节目签到的应用。观众只要启动手机上的听节目签到应用程序,其就会自动识别你正在看何种节目,并发到指定的社交网络上。此技术推出三个月后即被雅虎公司收购。目前该服务的最大用途是广告。观众只要听到新广告,广告主通过社交网络获悉后即可给观众提供商品打折优惠。

2)手机遥控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是数字电视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常用遥控器操控“电子节目指南”界面选择目标节目。据悉国外已在手机上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指南导航应用。观众用装有“EPG导航”软件的智能手机即可遥控电视,选择喜欢的节目;同时该指令被特定的“社交网络”收集。这样电视节目运营商就会根据该“社交网络”收集的信息,自动将观众喜欢的节目推送到其手机上,而且还能实现提醒功能。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开发了此应用。

3)动作转换视音频应用。曾几何时,微软研发了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让观众在游戏机上作运动时,通过设在其上的摄像头来识别观众的肢体动作,并将识别的信息转换为观众的脱口秀节目。这种应用可谓匠心独运。

4)实境扩张应用。所谓实境扩张,即是将荧屏上的可视画面分成若干层,观众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获得电视机屏幕上没有呈现的画面。这种应用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媒介。如去年湖南卫视播出的2011年跨年演唱会就是这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观众享受超女与邓丽君“隔空”对唱所带来的震撼。

5)移情电视。所谓移情电视,即是利用电视画面上的EPG标识来使用户获得亲友们当前关注的节目信息以及其观看节目感受的一种服务。这种标识的传送或屏蔽,可通过人工选择,也可设置成无需用户操作的自动通知。此服务在IPTV上已有应用,而且日本还就该应用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范,以确保观众看电视与“社交”的最佳体验。

6)社交网络游戏。相当长一段时间,互动的主流游戏依附于互联网。随着三网融合的实质性推进,“十一五”末,CNTV、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广电纷纷涉水基于广电的社交网络游戏。如浙江广电率先推出了基于三屏(电视、电脑和手机)的网络游戏《哈皮星球》,在我国首次将电视元素植入大型社交网络游戏中。它将当时最热的事件和电视节目融入游戏中,展示了另一种真实生活,使电视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能到游戏中“遨游”,也可使正在游戏中的朋友关注电视节目。

7)社交(电视)问答。即电视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可登陆指定网站,通过与“专业”和非专业社交成员的问答来实现互动,分享各种体验。如前年10月,湖南广电利用旗下在线问答社区在线网www.tazai.com实现了该功能。该网站定位于“新鲜有料的问答社区”,可通过网络快速地向朋友提问,并引导人们做出问答。

8)社交电视应用的研发。社交电视的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商机吸引了研发机构的关注。前年11月,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广电总局广科院、新浪、海信等多家知名企业成立了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尝试开展应对三网融合、打通三屏的社交电视服务;开发融媒体社交电视频道;同时探讨社交电视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社交电视管理策略、行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模式的研究。

9)节目竞猜。“十一五”以来,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对直播节目中通过屏幕下飞游标进行竞猜以期获奖的运作模式使电视台及通信公司均获得了较大收益。在社交电视应用的今天,此种模式仍然可以借鉴。只不过竞猜的手段不再局限于(手机)短信,可以是微博、电视论坛等。

10)与节目元素的互动。即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能够实时与节目中的演员、节目主持人或嘉宾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涉及人员较多的社交电视形式,需与特定交流的目标人群(演职员)进行沟通。

社交电视的支撑平台

社交电视要正常运营,制作、传输和接收各环节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1)社交电视的制作平台。社交电视的制作,实际上是电视节目的再处理。目前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电信(IPTV)/移动(手机电视)运营商、各网络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均可进行社交电视的制作。社交电视主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主屏视频(社交元素)的叠加技术。针对目前高清化、3D化及大屏幕显示的趋势,视频叠加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是叠加画面与主画面的相互干扰问题;其次是主画面与叠加画面清晰度的一致性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采用广播级硬件设备,价格不菲。而支持小屏(如手机屏)的社交电视制作平台则对视频叠加技术的要求低得多。

2)社交电视的传输平台。社交电视要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必须要有双向网络的支持。它包括单一的双向网或两种(或多种)双向网。如果社交电视在一个屏实现,则单一的双向网即可承载;如果在两个(或多个)屏实现,就需要由两种(或多种)双向网承载。由于社交电视的互动可能要传送视频或图片,因此其对上行带宽也有较高要求。故笔者以为:采用IP方式/上、下行信道均为宽带的网络才能提供完美的社交电视服务。“十二五”初期,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固网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交电视传输平台。但其移动网则不然。因为单通道中国移动(3G)TD-SCDMA网络上、下行信道传送的活动图像,每秒不超过10幁;而采用单通道中国电信(3G)CDMA2000网络传送,每秒也不超过20幁;仅有单通道中国联通(3G)WCDMA网络传送,每秒能达到25幁和352*288的分辨率,但动态画面马赛克和丢幁现象不容忽视。对于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其“双向”是在原“单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考虑到成本及保护已有投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地区下行采用DVB-C广播式,支持宽带;上行通道是增加或改造的,以IP方式仅提供对窄带的支持。故笔者认为目前3G的移动网与上、下行不对称的广电有线网不是社交电视的较佳传输平台。

3)社交电视的终端平台。从理论上来说,社交电视对目前主流家用电脑的配置无特殊要求;手机要求为智能型,其CPU的主频应≥600MHz,内存≥512M;连接电视机的机顶盒,其CPU的主频应≥450MHz,内存≥256M;而智能电视机,考虑到其“智能处理”增加成本比率的问题,适当提高配置为必然选择,故笔者建议可参考《智能云电视行业标准2.0》,采用双核CPU、多核GPU、512K缓存、8G以上内存,并支持100G以上外接存储,支持3D。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家用电脑当然仍采用Windows系列,手机以采用iOS、Android为主;机顶盒考虑到成本问题(目前各地广电有线网络公司采用整体转换送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推广策略、电信运营商采用装宽带送IPTV机顶盒的营销办法)和其本身就是过渡产品的因素,建议采用中间件架构并可有计划地部分采用Android系统,因为该系统开放性高、应用程序多,可搭载领先的OTT TV客户端(如Bes TV),可较容易地嵌入多屏互动协议,以实现其与手机、电脑和PAD等各类终端的互联互通。

社交电视的运营模式

社交电视刚刚起步不久,目前总的来说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以下运营模式尚在摸索之中。

1)以网络电视台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十二五”期间,各地电视台纷纷试水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依托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且目前的主要终端家用PC机视频处理能力较强,加之具有电视台背景的网络电视台是受政策保护的网络电视,因此利用网络电视台平台进行社交电视的运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其实现方法是:使网络电视台在播放电视节目时,能通过其网络电视台平台与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接口进行社交信息的推送。此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观众吸引到各自的网络电视平台,提升节目的点击量。

2)以电视机厂商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电视机生产企业自建云存储系统,电视机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特定的“云”中观看电视节目时开展社交互动业务。如去年上半年,海信自主研发了“围观”社交电视系统,通过此系统,电视节目可通过配置的“电视汇”功能以导航界面呈现;观众可通过电视平台组成自己的圈子,分享自己喜爱的视频、网页和音乐等。

3)网络运营商主导的运营模式。开展广电(有线)数字电视的有线网络公司和开展IPTV的电信公司,它们提供终端节目视听服务,并且已具备规范的电子节目指南(EPG)等社交电视的核心数据。这些网络运营商具备开展社交电视服务的先天优势。利用其EPG界面及其集成的有关链接,网络运营商可推广其节目集成平台上的相关节目,让受众使用其提供的电视服务,并可延伸到“第二屏”,提供电视签到分享到社交网络。目前北京歌华有线的歌华飞视即是较为成功的运营模式,其较大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在网用户的粘性。

社交电视的发展趋势

社交电视具有强互动、跨屏应用等特质,因此它的发展勿容置疑。

1 社交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社交电视尚处于市场形成期,存在一些问题。

1)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的“不完整”性上。如“TV-time”只支持Android操作系统;“电视粉”用户只能收看一部分视频节目,要完全观看必须在电视或PC上进行;“Dopol”手机电视虽然频道内容丰富,但互动体验差;凤凰网推出的“卫士通”社交电视只能参与节目的互动,不支持在线播放。

2)盈利问题。目前我国社交电视的盈利手段匮乏,主要以植入式广告和页面广告为主。但此种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使电视和广告产生冲突,不利于社交电视的发展。

2 社交电视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传统电视的收视正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笔者以为,社交电视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是观众重新回归电视屏幕。其发展方向为融合化、特色化、个性化。

1)多屏融合是未来社交电视的出路。所谓多屏即指电视屏、PC机屏、平板电脑屏和手机屏。所谓融合即是用电视屏主看、PC屏和平板电脑屏辅助收看、手机屏连接社交网络。这种模式涉及到多种有线/无线双向网络、多家运营商,甚至是终端制造商、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社交媒体。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其运行最终是一种良性循环。目前济南有线、重庆有线已启动了多屏合一项目,且能够实现断点续传服务,即实现同一电视节目分别在电视机、电脑(含平板电脑)及手机等多个显示终端播放。用户若在任意一个终端暂停正在收看的节目,即可在其它两个终端从暂停处继续收看。但该项目在方案制定时尚未提供与社交网络链接的功能。因此在终端上开发“社交”链接界面为这一项目的后期课题,而且主攻方向应为手机终端的升级。

2)加强合作是社交电视发展的希望。从本质上看,社交电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看电视,另一个是“社交”。这就决定了电视服务商(包括广电及通信网络公司、电视台)与密切互联网的企业联合为社交电视的必然趋势。如去年7月13日,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与新浪公司联手推出应用产品“百视通”看点,将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无缝连接,激发用户的便捷参与、分享和互动。该产品可在SMG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的多屏平台上展开。用户观看电视时,能够在屏幕侧方直接分享直播和回看内容,并可利用“看点”围观及评论。另外,通过手机客户端连接指定的IPTV智能(娱乐)机顶盒,用户还可以把手机“变成”遥控器,完成多种互动,并可以通过“用户推荐”更容易找到想看的节目;同时诸如顶、踩、截屏这样的互联网功能都在电视屏上得以实现。据了解,SMG与新浪的合作涉及IPTV、OTT(互联网电视)和移动互联网电视的平台和业务。笔者以为,此举将推动“十二五”中后期社交电视的合作共盈之路。

基于云存储的社交电视应用考虑

随着云计算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云存储技术开始步入百姓的生活。如笔者近日偶得一张大小为15GB的Kanbox(酷盘)。只要登陆www.kanbox.com网站,按规定进行注册、充值(15GB大小充值费为80元),即通过互联网的云存储平台获得了至少15GB(包括赠送的容量,实际空间将大于15GB)的云存储空间。此后用户只要使用任一支持互联网的终端,即可通过双向网络随时进入该云存储空间,进行数据的读取。笔者以为,未来电视观众可有条件开放部分属于自己的云存储空间进行“社交”服务,将视频与动画评论等大数据量信息上载到开放的云存储空间进行共享,这样“社交”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当然,如果移动通信网进入4G应用时代(其移动互联网理论接入速率可达80Mbps),则社交电视的应用又将上一个台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交电视将与“传统”的纯直播电视并存,因为纯直播电视画面干净,是老年人、幼儿重要的文化“舞台”。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在别人眼里你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吗?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锐词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