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夫山泉VS京华时报

2013-05-27

中国商人 2013年7期
关键词:农夫山泉京华瓶装水

感觉农夫山泉不“甜”了的那一天,是2013年3月14日21世纪网刊出《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那天。在这之后,《京华时报》也加入其中,质疑农夫山泉的执行标准。最终,媒体与企业的混战持续发酵,连续28天,67个版面,《京华时报》反反复复地报道曝光农夫山泉标准问题,还发表声明谴责农夫山泉打压媒体责任。《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钟爱不渝,“追求”起来更是锲而不舍。

一家企业和一家媒体斗上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看热闹的人自然成千上万。起初,大家纷纷质疑农夫山泉,对其追问不舍,到最后改变风向标,力挺农夫山泉……这的确算得上是2013年难得一遇、颇具戏剧性的大混战。

农夫山泉事件并不复杂。持续时间近两个月的农夫山泉事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1世纪网3月14日开始对农夫山泉瓶中黑色不明悬浮物的报道,以及由此对其水源地的调查,并质疑其自定产品标准允许霉菌存在,但农夫山泉对其自身问题选择无视;第二个阶段为4月10日起其他媒体延续21世纪网报道,对其产品标准的追问。4月10日,京华时报刊文《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文章指出农夫山泉瓶装水的生产标准还不如自来水。另外,京华时报还发表评论《标准面前谁也跑不掉》;4月19日,《京华时报》还声明,谴责农夫山泉打压媒体责任。

对于这些报道,农夫山泉也是全力“回击”,这一场关于瓶装水的战事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转嫁危机首战失利

京华时报:

4月10日刊文《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指出:农夫山泉瓶装水的生产标准还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的做法当属违规行为。

农夫山泉:

4月11日官方微博发表郑重声明,声明指出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产品品质始终高于国家现有的任何饮用水标准。并指出,隐藏在幕后的策划者就是华润怡宝。

小编看法:

《京华时报》的报道一出,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正式过渡发酵到“标准门”。《京华时报》成为了即21世纪网之后农夫山泉第二轮对峙的最主要对手。

以为这场战争交战双方已成定局,不料农夫山泉神奇的把矛头直指认准的怡宝,想要转嫁危机。事件很快进入白热化,怡宝表示保留对农夫山泉采取法律行动的一切权利。两家水企之间的“口水战”正式拉锯到法庭,战争水花四溅。很多人都说,农夫山泉,你的公关真是失策,这样明目张胆的职责怡宝,不是等于把怡宝推向台面,提高它的知名度吗?最后还被状告公堂,农夫山泉的危机公关,真的有点衰。其实像这样为了市场份额大打出手的行业战从没有停息过,农夫山泉和华润怡宝到底谁挑事、谁黑谁,没有水落石出,但是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会因此停止。行业间的竞争太惨烈,小编和大家想法一样:论战可以,但是你要保证我们喝上放心水。

各方观点:

每日经济新闻:

农夫山泉与怡宝“水战”的背后,实则是瓶装水行业竞争激烈的一个写照:瓶装水市场饱和度的提高,相关企业的竞争渐趋惨烈,已进入到“零和竞争”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农夫山泉在全国的瓶装水市场处于前列,尤其是在华东大本营,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华南地区,农夫山泉则不得不面对来自于怡宝、景田、益力、屈臣氏等品牌的竞争。当中,以农夫山泉和怡宝在深圳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

中国广播网:

随着双方的你来我往,双方的焦点似乎都聚集到了“抹黑”。对于企业尤其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饮料企业来讲,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踏踏实实做事,才能让人更放心它的品质,否则山泉不甜,凉茶不降火,嘴上说的再好,也是本末倒置了。

著名营销专家张兵武:

不管农夫山泉执行哪个标准,作为企业领导者标准应该高于地标、国标、行标,而怡宝多年来一直宣传大自然水污染的行为易引起消费者的恐怖联想,至于此事件是否为华润怡宝所策划,从行业角度来看,竞争对手间互掐的案例是普遍存在的。

国产面霸霸:

既然那五项指标的检验都这么合格,干吗没信心列出自己的标准?任何企业的产品都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去迁就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由此我只能认为,如果不是京华时报的报道,可能贵公司永远不会去检验那五项指标。

货真价实不能纸上谈兵

京华时报:

4月12日刊文《协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不及自来水 浙江备案机构被指“执法倒退”》指出: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确认,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的确不如自来水标准。

农夫山泉:

4月12日官方微博第二次回复:农夫山泉关于质量与标准的声明,农夫山泉的产品品质远高于现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京华时报:

4月13日刊文《农夫山泉回应质 疑避谈有害物质指标宽松》指出:农夫山泉标准在砷、镉、硒、硝酸盐和溴酸盐5项对人体危害的关键指标上都不如自来水标准。

农夫山泉:

4月14日,农夫山泉连发4处水源地的检测报告,并第二次回应《京华时报》,称其产品检测结果优于国标2~11倍。

京华时报:

4月15日刊文《浙江地方政府袒护农夫山泉》指出:浙江省卫生厅和浙江省质监局联合提供了一份《关于浙江省地方标准相关情况的通稿》称,在霉菌、酵母等微生物指标方面,没有比国家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宽松。

农夫山泉:

4月15日第三次回应《京华时报》,相比此前两次,措辞更加激烈,称该报“不仅无知,而且强词夺理,使消费者迷失方向。”

小编看法:

从4月12日起,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开始了正面交锋,双方各执一词,从最初只谈标准,到最后措辞逐渐激烈,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我说东来你说西,但是对于饮用水的标准问题,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是一头雾水。水的标准问题都不解决,只图自己嘴上痛快。就连众多媒体都坐不住了,纷纷开始追问标准问题。这个时候,谁都不要信口开河了,大家应该坐下来说说标准问题,可是这场面却不尽然。这时候,专业判断应该是政府主管部门做出并且公布定论,但是没有。质监局应该出来走两步,抽检各家水质监测结果,明明白白进行公布,但是没有。国标制订部门也应该出来走两步,有了标准,这仗就打不起来了,但是没有。媒体再怎么督促也没用,第三方不出来说明,到底这水能不能喝,标准达不达标,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有一头雾水!

各方观点:

华龙网:

农夫山泉的生产标准到底如不如自来水,社会媒体可以“竞相起底”,农夫山泉同样可以“据理力争”,社会公众当然也可以细细分辨,但唯独质监部门不可以作壁上观,站在外围看笑话。面对水质疑问,仅靠农夫山泉自证清白,显然难服众疑,急需质监部门揭开“真相”。

东北新闻网:

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考量诸多蹊跷细节却不难发现,似乎又不能全怪农夫山泉。莫非饮用水浙江标准专为农夫山泉量身定制的?是“农夫”绑架了浙标还是有关方面让“农夫”给收买了?或许这正是农夫沉默的关键,因为涉及到有关各方,或存在某些见不得光的内幕而不便说、不能说。由此看来,不该沉默的无非只有农夫自己。

网友每家买:

农夫的事终于看懂了!国家规定学科60分以上算及格,农夫大哥(浙质监)自定语数外50分就可及格,其他学科(物理、化学、政治、音乐、自然等)70分算及格,有人攻击农夫认为语数外自定及格标准太低!农夫立即跳起反击说我所有学科实际每次考试都是90分以上,绝对的优秀三好学生,比我差的学生多了。

公关失策只能两败俱伤

京华时报:

4月16日刊文《农夫山泉新证据佐证其标准不如自来水》指出:农夫山泉一直执行的浙江地标(DB33/383-2005),就是不如自来水标准。

农夫山泉:

4月16日第四次回应,首次质疑《京华时报》的新闻道德良知。

京华时报:

4月17日刊文《采访过程有证据》指出: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农夫山泉一直不配合本报采访。农夫山泉不寻找自身问题,也不与本报沟通,却将莫须有的“不采访”罪名强加于本报,实在让人费解。

农夫山泉:

4月18日发表《<京华时报>&农夫山泉到底谁在撒谎?》一文,就京华时报提出企业拒绝接受采访一事进行解释。

小编看法:

4月15日,算是个很特殊的日子,此后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开始了密集型的言论轰炸。

戏剧性的是,经过一系列的交锋,双方对于标准问题的论战“成功”转移到另一个战区——自说自话。农夫山泉是卖水的,《京华时报》是卖字的,在这个战场上,报纸是不是给读者看的,水是不是给消费者喝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证据,你说的就是错的!

对对碰几日,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农夫山泉立即组织赈灾,人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灾情。《京华时报》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赈灾报道,论战走到了熄火阶段。4月25日,灾情稳定,《京华时报》又继续“开火”,引用专家言论称“农夫山泉应立即整改” 。事件最终沦为一场闹剧,指责之声遍地开花。

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谁都没跑了,真想问一句,你们这样为哪般?

各方观点:

华商晨报:

媒体与企业的单挑,会将事情越搅越乱,无论是对媒体的公信力还是对企业的美誉度,都会形成负面影响。所以这个时候,迫切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切身肩负起责任来,结束这场奇怪的媒体与企业的“单挑”,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环球网(北京):

农夫山泉标准问题已经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农夫山泉的水质量关涉公共利益,面对舆论质疑,厂家有责任积极回应,而监管部门更不能失语,因为企业自辩往往囿于利益本能,监管部门的权威发声,一定程度上还原真相。如果监督部门以己昏昏,就断难使人昭昭,结果不仅导致企业受损,还伤害自身公信力。但愿农夫山泉事件别成一摊浑水。

网友扯花淡闲:

关于农夫山泉的质量门,让我又会回想到以前的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我只想说管理哪里去了,纳税人交的税养的相关质检部门哪里去了,说那么多公关理论知识那么多是非对错那么多伦理道德干嘛,都听出茧子了。

网友金领结2011:

支持农夫山泉。一直相信,农夫山的品质是国货里屈指可数值得信赖的。

网友词中云:

最近,关于“农夫山泉”的相关报道,搞得消费者人心惶惶,又一次严重打击了国人那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农夫山泉出于对国人饮水健康问题的考量,放弃纯净水生产转而生产天然水,此乃善举。部分媒体不但不与人为善,反倒落井下石。请问绊倒一家以国民健康为己任的公司,与民何益?

不能剑走偏锋忽略核心问题

京华时报:

5月3日头条称,北京市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要求北京市桶装饮用水行业各销售企业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下架处理。

农夫山泉:

5月6日,农夫山泉召开新闻发布会,董事长钟睒睒强硬回应媒体质疑,并称将退出北京桶装水市场。农夫山泉已经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北京《京华时报》,要求其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人民币。

京华时报:

5月7日最后一次大规模报道农夫山泉事件,连同封面,出了将近七个版相关报道。至今再未提及农夫山泉品牌。

小编看法:

5月6日,成为了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论战大高峰。新闻发布会上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和记者的8问8答,场面十分激烈。

5月9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农夫山泉抽查合格率100%》指出:4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质监局对农夫山泉在建德、淳安的6个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并抽取4个生产批次的样品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全部合格。第三方终于站起来了!

《人民日报》这篇转载量数百条的大新闻,在《京华时报》上没有任何体现。此后,《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的报道也终止了。

农夫山泉品牌危机暂时解除,媒体上网络上大面积的支持之声,小编也把更多支持转向农夫山泉一方。这场企业和媒体的火拼是两败俱伤。农夫山泉的公关危机失误众多,及时止损,缓和事情进程,为处理危机赢得时间和空间才是王道,一切行为都要以此为前提和目标。那些一味坚持自己立场,或是打着所谓探求“真相”、“公理”旗号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京华时报》的报道意图也不清不楚。《京华时报》强势推出该报的“小蓝帽”桶装水,令很多人怀疑,该报对农夫山泉的相关报道,有滥用媒体监督权、把监督的权力用于获取自身商业利益的嫌疑,最终被农夫山泉起诉,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

仔细想来,相较于《京华时报》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其他媒体的热情并没有这么高。究意是农夫山泉公关了这些媒体?还是京华时报被架上了报道农夫山泉的马车,无法停下?不过,人们从中确实得到了不少认识,企业的质量是根本,媒体的真实是基础,信任是不能缺少的社会因素。人人都有反思,人人都有进步,这是我们需要的,也是社会给我们的解答。

各方观点:

中国青年网:

自“农夫山泉”事件后,我们便知道瓶装水标准的混乱。只有统一的“国标”被统一执行,才能避免被大企业所裹挟,也才能确保瓶装水的安全,而在一个混乱标准下的市场里,是很难确保瓶装水安全的。

中国经济网: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之所以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企业到底执行的哪种标准,而是消费者对饮水安全和饮水隐患的深深担心。20年不喝自来水的“中国最会喝水家庭”再发言论,标准是最底限的要求,水源才是饮水选择的关键因素。

网友自由的使者:

这一次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争锋,在没有定论出来之前,我更支持农夫山泉,因为他们敢站出来为自己辩护,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农夫山泉平时做事坦坦荡荡,没有隐含;真是没有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王震微众:

农夫山泉,被京华时报打击,拉出人民日报头版软文压之以证清白。农夫行为,有点儿蠢。现只能:同情,支持,买一桶。我相信:不出三年,一个都市报能搞趴一个名企的事情将不复存在;但一群消费者的微博和微信可以联合打掉一家农夫级别的企业将不在话下。消费者主权时代正在到来。

猜你喜欢

农夫山泉京华瓶装水
给瓶装水一个身份证——一种用于瓶装水区分的可识别标签
塑料瓶装水经过暴晒会致癌?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农夫山泉去哪弄钱?
KHS新型瓶装水专用灌装系统
有点儿甜的农夫山泉开卖17.5°苹果
京华清明记忆
你会关闭农夫山泉的广告吗?
安徽公布农夫山泉等加个品牌饮用水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