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旧住房(小区)适老性改造技术的研究
2013-05-26许天添XuTiantian
■ 许天添 Xu Tiantian
0 前言
近年来,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1950年世界范围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这项指标在发达国家为11.4%,在发展中国家为6.3%;到2025年这三项数字将分别为14.8%,25.3%和12.1%。目前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1个60~65岁的老年人,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和新生婴儿的持续低生育率,这个数字到了2050年会从1∶9提高到1∶5。
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作为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5%,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460万,比重将上升到三分之一左右。上海人口的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而旧住房(小区)中居民老龄化最为明显,因此怎样针对旧住房(小区)的老年居民群体,在改善居住功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强身健体及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改进是政府部门即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上海市旧住房(小区)中老年人的居住情况
根据《2011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7.7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5%;65岁及以上人口235.22万人,占总人口的16.6%;70岁及以上人口1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1.8%;80岁及以上人口62.92万人,占总人口的4.4%,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8.1%。全市共有独居老人22.36万人,其中,孤老人数为1.94万人。根据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办和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上海已建有326家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2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45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全市已建成的老年活动室5 912家。平均每个区各类老年康乐区达到400家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需求。
根据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截至2010年底,上海本市既有住宅面积为52 640万m2,其中老年人居住比例最高的二类职工住宅(主要指多层住宅)和三类职工住宅(主要指不成套多层住宅)之和近3亿m2,占总面积的57%(表1)。
根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上海本市旧住房(小区)的现状特征主要为:使用权房屋人均居住面积较低,小区居住环境较差,适老设备设施缺乏,但小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较好,生活较为方便;产权房屋人均居住面积相对较高,小区规模和居住环境相对较好,有老年活动室等部分老年设施,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生活需要。本市老年人在旧住房(小区)中居住情况的特征主要为:建造年代越久的小区中老年人居住比较比例越较高;在所有的老年人家庭中,老人与子女合住的户数约占70%左右,老年夫妻户数(指无子女陪伴的老年夫妻)约占20%左右,独居老人户数约占10%左右。目前上下楼梯难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199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旧住房(小区)逐步开展了包括平改坡综合整治、房屋综合整治、成套改造、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修缮改造、“迎世博600天”建筑整治等多项改造工程,共计完成约2.56亿m2的旧住房修缮改造工作,但其中结合老年人需求进行修缮改造的项目却很少。
表1 2010年上海市各区、县各类居住房屋分布情况(单位:m2)
2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
居住需求与一般的普通耐用品不同,是一个多维的体系,包括区位、社区配套和周边环境等多方面的偏好和选择维度。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对于居住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基本居住的需求、居住安全的需求以及休闲和社会参与需求三个层面。
2.1 基本居住的需求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家庭住房需求变化规律,老人对居住物质性条件要求较低,往往只需要拥有“够用”的居住空间即可,并不刻意追求套型、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等。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主要体现在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室内就是房屋内的空间结构、细节设计应当考虑老年人的特点,特别是老年人的形体特点与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细部形式之间的关系。套内减少楼梯或台阶设置,尽可能在平面内解决起居问题,将位于不同楼层的卫生间、淋浴房或者厨房的改造尽可能的改到房间所在的平层内,使得老人在房间这一平面内就可起居。室外设施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身心机能的弱化特点,如在老年人较多的公房内增加扶手,甚至可能需要考虑加装电梯等。
2.2 居住安全的需求
居住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避免危险的保障。由于老年人的感官、运动、应激等机能的衰退,居住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防止意外损伤事故的发生。根据调查统计,上海市老年人意外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因楼梯过陡、光线不足、地滑、磕绊等,致使老年人溺死(在浴缸内)、坠落或跌倒等。对于住宅外部设施则应具备三点:①易于控制和选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简单性;②易于接近和达到,要充分考虑建筑物、设施、活动场所的可及性;③无障碍性,防止老年人碰撞、跌倒、翻落等意外事故发生。最后还应考虑公共救生设施的设置。
2.3 休闲和社会参与需要
当基本居住和居住安全需求满足后,老年人对于居住的需求则会转向休闲和社会参与需要。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不再从事固定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其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诸多不适应。老年人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书报杂志、参与文娱活动等。因此,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老年大学、文娱体育健身等有很大的需求。合适的交流场所(开放性公园绿地)、娱乐休闲的生活环境,将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为充实、健康。
3 国内外老年住宅适老性改造的现状
3.1 国外老年住宅的现状调查
美国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活动能力、经济和健康水平、婚育状况等,将老年住宅分为:退休小区(Retirement Communities)、退休公寓(Retirement Apartments)、集合住宅(Congregate Housing)、持续性照顾(Continue-of-Care Facilities)、照顾机构(Care Facilities)等。
英国从1940年左右开始设立设置有管理人员的英国式协助高龄者独立生活住宅(AILH),并在19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普及推广。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继续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使得AILH备受推崇。欧洲各国还根据老年人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将老年住宅分为维持独立生活的住宅、援助机能的自立生活住宅、照顾(care)机构和看护(nursing)机构等。
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一样有着传统的养老观念,即老年人都喜欢在家中养老,再配以相关的政策福利协助,使得老年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养老方式并接受适当的照顾。日本的老年福利服务对策由居家养老的福利对策和设施养老的福利对策组成,这样既注意保护和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日本的公有老人住宅都具有无障碍(barrierfree)环境、紧急通报系统、生活援助员(Life-Support Advisor;LSA)三项共同特征。
新加坡政府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就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就住房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对与老年人合住或在附近居住的家庭实行鼓励、给老年人提供“适居”的生活环境,以及提供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规划设计和社区服务等。其中包括创造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进行电梯化改造,并在电梯内设置低位按钮、增设扶手,根据轮椅尺寸修改电梯门的宽度、卫生间内防滑砖的铺贴等等。
3.2 国外适老性改造经验的借鉴
在旧住房改造的具体措施方面,欧美各国根据住户的实际需求及住房的现状采用多样的改造及更新方式,主要有户型重构、公共空间扩充、阳台室内化、户型增建、立面修缮等。
在解决旧住房改造资金方面,欧美国家一般采用专门设立非营利性的机构来筹措和管理旧住房改造的资金。
3.3 上海市的适老性改造现状
上海市政府对旧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改善,到2009年累计投入13.4亿元资金,完成6 000万m2旧住宅小区的“平改坡”、成套改造、综合整治,虽在旧房改造中涉及适老性方面的改善较少,但近年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研究与实行。
4 旧住房(小区)适老性改造的技术研究
4.1 旧住房适老性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
4.1.1 住宅户型格局的适老性改造
大多旧住宅因为格局根源性问题,已经不适合老年人居住。借鉴国内外的户内格局适老性改造方法和参考老年人住宅的适应性设计等,旧住宅户型格局的适老性改造的可行方案有户型整合改造、局部扩建改造、户型内部空间重构改造、外扩凸窗改造等。
⑴户型整合改造:在基本保持旧住宅主体承重结构体系完整、楼内管道线路连贯的前提下,通过打通单元内或相邻单元的户型,来扩大住户所需求的建筑面积,可增加功能空间数量、增加储藏空间面积。
⑵局部扩建改造:针对原有户型面积不足,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的使用空间过小的居室,在不影响社区的前后间距以及避让用地红线的限制下,在户型已有平面上进行局部扩建。
⑶户型内部空间重构改造:在保持旧住房原结构承重体系的前提下,拆除已经不适合老年人居住的非承重墙隔断,采用一些更灵活有效的隔断方式对旧住宅的平面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和划分。
⑷外扩凸窗改造:针对周围用地紧张的旧住宅,借鉴现在高层住宅中飘窗的设计和建造,将户型中面积狭小的厨卫空间,采用“外凸窗”形式直接将房间的外窗部分扩大,以便满足厨房操作平台扩大化、卫生间洗浴空间增大,或者无阳台的居室增设室内晾衣空间的要求。
4.1.2 住宅套内的适老性改造
旧房设计建造时大多没有无障碍设计和设施,各种硬件设备的老化或考虑不周等问题,不仅让老年人感到生活不便,还存在老年人滑倒摔伤等诸多安全隐患。住宅套内的适老性改造主要包括对卫生间、厨房、起居室、卧室和阳台的改造。
⑴卫生间的适老性改造主要体现在门窗的开关装置、空间尺寸是否满足轮椅或助行器的进出、把手的形状和高低、地面的高差和防滑、坐便器四周的扶手设置、洗浴间坐椅的设计等。
⑵厨房的适老性改造主要体现在门把手的设计和门开启方式的选择、门槛高度和地面坡度的设计、地面排水和防滑处理,洗菜池和操作台的高度和深度应适合老人采取坐姿操作的模式、非明火灶具(如电热水壶、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等)的推广、明火灶具的安全防控装置等。
⑶起居室的适老性改造主要体现在地面材料的颜色选择和防滑、过道墙面的扶手、用电设备的开关设计、插座电源的安装布置等。
⑷卧室的适老性改造主要体现在卧室内卫生间或卫生设备的增设、紧急呼叫系统的安装、常用家具高度的调整、夜灯的增设以及在平顶安装供吊针输液使用的上部滑轨等。
⑸阳台的适老性改造主要体现在扶手的高度、电动升降式晾衣架的安装、洗衣机的放置、地面排水和防滑的设计等。
4.1.3 住宅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改造
⑴楼梯间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楼梯的基本尺寸、扶手的设计、踏步的高度和宽度、照明设备的安装、休息平台临时座椅的设置、楼层数的标识等。
⑵共用走廊的改造主要体现在走廊基本尺寸设计、地面高差及坡道的设置、扶手的安装、障碍物的清除等。
⑶公共出入口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单元入口处室外台阶区域的无障碍坡道加建、坡道两侧的扶手设计,地面材料的防滑设计、单元门牌号的标识等。
⑷垂直电梯的增设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期待的一项改造措施,也是适老性改造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可采用的电梯增设方式有内部增设和外部加挂两种(图1),外部加挂又分为加建电梯与休息平台连接以及与楼面连接两种情况。而增设的电梯应注意在轿箱进深、门洞宽度、按钮高度、扶手位置、防夹装置、地面平整及防滑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⑸除了增设垂直电梯外,还可以采用增设斜挂式轮椅升降平台、座椅式楼道助行机、索道式电梯等替代方式解决旧住房的垂直交通问题。这三种方式均只需在原有楼梯结构上增设轨道,不增加电梯井,不对原有住宅形成遮挡。但目前此类产品仅少量用于大型公共场合,适合住宅使用的类型少,安全感仍令人担忧,因此难以推广。如原有楼梯不容许任何改造,还可考虑采用爬楼轮椅解决残障老人的上下楼问题。
4.2 旧住宅居住外环境的综合改造
4.2.1 公共设施及道路系统的适老性改造
旧有的住宅区往往只注重居民的居住需求,忽视了住宅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老年人受自身活动能力的限制,主要活动范围局限在住宅区内。住宅区内是老年人进行日常休闲活动、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区内公共设施(诸如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休息平台、座椅、露天棋牌桌以及社区活动中心)是否完备,道路系统是否符合老年人通行要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都是旧住宅适老性改造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⑴休息座的设置应重点考虑类型(带扶手和靠背)(图2)、位置(上部有遮挡但不影响采光和通风)、间隔和数量、打扫和更换的便利性等。
⑵老年服务机构的主要的职责应当包括一日三餐的供应、常规医疗服务的提供、户外体育锻炼活动场所的提供(图3)、各类社交活动的组织等。
⑶道路系统的改造应重点理顺步行者、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三者的关系,以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为老年人步行或各种非机动车(轮椅、助行器、自行车、购物车等)的行驶提供方便(图4)。
4.2.2 公共绿地的适老性改造
改造的目的是要保持旧居住区内的空气、水、土壤、植物等环境要素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重视公共绿地的改造可以提升旧居住区绿化质量、光照和通风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当老年人受到体力的限制,活动范围大大下降,无法游览名山大川时,拥有自家门外的公共绿地是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是社会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体现。
上海市普陀区老小区环境建设“六小工程”中的“绿化工程”,将改善环境与完善小区功能、塑造文明以及挖掘特色相结合,在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公共绿地的适老性改造,还应对公共绿地中的道路宽度、坡度进行改造,道路保持平整,路面材料具备防滑特性(尤其在雨后)。且绿地旁不宜采用锋利棱角的低护栏等。
5 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占到居民总数2成的老年人对的居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设计标准,大多数老年人居住的旧住房(小区)在整体规划、建筑单体和室内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将来面临着集中改造的迫切需要。旧住房(小区)的适老性改造是一项利民工程,但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必须结合实践,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来改进技术手段、完善政策法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城市结合改造项目,先将目前能够实现的一些简单改造(如无障碍设施等)内容优先实施,对难度较大的复杂改造项目(如加装电梯、局部扩建等),在将来时机成熟时再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