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基于环境外部性视角

2013-05-25王晓亮杨裕钦曾春媛

环境科学导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外部性界定相关者

王晓亮,杨裕钦,曾春媛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基于环境外部性视角

王晓亮,杨裕钦,曾春媛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分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方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局限,从环境外部性视角出发,总结了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关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主体在产生、承担和消除环境外部性过程中的影响作为标准来界定和划分利益相关者,而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就是消除或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

利益相关者;生态环境;环境外部性;界定;划分

利益相关者理论一般被认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托德 (Dodd)[1],60年代斯坦福研究所(SRI)的相关研究扩大了该理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它受到经济与管理学家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影响到了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与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企业环境管理(Enterprise Environment Management)的观点十分契合,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责任研究的进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及其解决问题的视角引起了生态环境学家的兴趣和重视,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起开始大量运用于相关研究。有学者利用 ISI检索系统检索发现,截至2005年6月底,除了在商业管理领域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环境科学、水资源、生态、地理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达到 1572篇,占到了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的40.5%,远超过商业、经济及管理学科相关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 29.3%[2]。

对于分析和解决涉及多种利益主体,相互关系复杂且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问题,利益相关者是一种较好的工具。但是,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不同于企业管理的环境外部性特征,不可直接套用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应该构建适合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的分析框架。

1 企业利益相关者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其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利益相关者概念自从出现后有许多种表述,米切尔和伍德 (Mitchell&Wood)曾总结了从 1963年之后的 27种代表性概念表述,其中弗里曼(Freeman)与克拉克森 (Clarkson)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弗里曼认为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该定义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关联为出发点,略显宽泛。卡拉克森认为 “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此定义强调专用性投资,将有些集体或个人如媒体排除在外。

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3]。这一概念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同样不一而足,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受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为了适应现实中企业活动、治理目标和社会环境多样性的需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多维细分法”在利益相关者分类中逐渐成为最常用的分析工具[3]。笔者借鉴和补充了国内学者杨秀琼[4]对国内外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的总结并作了补充,见表1和表2。其中,国外研究以米切尔为代表,国内以陈宏辉为代表。

表1 国外利益相关者分类的部分研究

表2 国内利益相关者分类的部分研究

从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都是基于与企业活动之间的利益关联,这种利益关联的形式、强度和频度等特征决定了利益相关者的类别。每一种界定与分类方法都从某个角度为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2 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特征

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是基于环境外部性发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发生污染、损害等外部性现象时,利益相关者之间才有关联,如果没有影响利益的外部性事件发生,当事人就不属于利益相关者范畴。因此,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特征取决于环境外部性。

鲍莫尔和奥谢 (Baumol&Oates)[12]以及达尔曼 (Dahlman)[13]等人都对环境外部性问题做过论述,它在经济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一个经济当事人对另一个经济当事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没有并非通过市场途径发生。”国内学者李寿德和柯大钢[14]、沈满洪和何灵巧[15]、朱 国 伟[16]和 孙 鳌[17]等也 对环 境外 部性 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定义基本一致,即 “经济主体对与其没有直接的市场合约关系的人们的环境福利所产生的有害影响[17]”。

李寿德和柯大钢[14]对环境外部性的特征作了如下总结:①非市场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环境外部性的影响不通过市场发挥作用,不属于双方正常的买卖关系范畴,市场机制无力对相关主体给予奖励和惩罚。②决策的伴生性。排污主体的决策动机不是为了产生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外部性是生产过程的伴随物。③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与受损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它降低了福利水平。④强制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加在承受者身上,具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关联的三大特征:①不确定性。由于生态环境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难以预期,所以几乎无法事先准确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数量与类型。②非市场性。对于多数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最核心和最确定的成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利益交换或调整,而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一般事先并不存在固定、长久的关于损害或赔偿的市场交易或合同契约关系。③被动性。与主动参与企业治理活动谋求收益的多数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同,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卷入生态环境事件大都是没有事先预期的,即使那些造成污染的主体事先也不会预期将来会为此承担成本,因此具有被动性。鉴于上述三个特征,主要用于企业治理的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特别是其分类方法就不再适用于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

首先以查克汉姆 (Charkham)方法为例,它以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为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的重要程度高于后者。但在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中,很少属于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大多数和最重要的反而属于公众型利益相关者,这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顺序相反。

然后以克拉克森方法为例,它以在公司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种类为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前者重要程度高于后者。而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大多数是被动承担风险和成本的,属于非自愿的利益相关者,这与企业自愿利益相关者占主要地位的情形相反。

再来看威勒 (Wheeler)的理论,他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认为有些利益相关者是有社会性的,即他们与企业的关系直接通过人的参与而形成;有些利益相关者却不具有社会性,即他们并不是通过 “实际存在的具体人”和企业发生联系的,比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结合克拉克森提出的紧密性维度,威勒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四种,见图 1。

如果将图1中四个类型视作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根据它们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程度进行比较,却得到了几乎相反的顺序 (见图2)。其原因在于考察角度不同,对企业治理重要的相关者对生态环境可能并非重要,而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则可能不明显。

最后来看米切尔方法,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和重要性,米切尔方法中的合法性、紧急性属性对于界定和划分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意义不大。至于权力性,则决定于各自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环境外部性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部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出现事件的时候都处于蛰伏状态 (Dormant Status),属于最外围的 “潜在的利益相关者 (Latent Stakeholders)”,而与企业联系密切的股东、雇员、顾客、投资者、政府部门等在生态环境中并不一定比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更具重要性,因此这种划分方法也不适用于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 (见图3)。

综上所述,企业与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考察维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多数企业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固定,其自身既是影响者也是被影响者,大部分核心成员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稳定,从而它们参与企业治理的激励也较明确。相比之下,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固定,也不稳定,而且相互影响的方向与力度复杂多样(有的影响是单方向,有的则是双向的),这些源于环境外部性的特点给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带来了困难。

3 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思路

目前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大多数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将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个框架中研究,如旅游、森林、渔业、畜牲业等行业。就国内文献来看,最多的应用集中在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两个领域,此外在环境政策制定、大型工程项目、市政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等领域中也有相关研究。由于企业经营和生态环境治理是两种具有不同追求目标的活动,若使用同一框架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就必然会遇到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导致在许多研究中,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大多被归到辅从于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次要”、“蛰伏”或“边缘”类别,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难以真正起到促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笔者以环境外部性为理论依据,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本框架。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应该以是否产生、承担和消除环境外部性为标准,不管是主动影响他人还是被动接受他人影响的当事人,都应被界定为利益相关者。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则以主体在产生、承担和消除环境外部性方面的综合作用和相关程度为标准,从大到小依次划分为 “核心 (或关键)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这种界定与划分方法,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分析是以环境外部性为核心的,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利益相关者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环境外部性,如果没有环境外部性它们之间也就不存在关联。其次,正如公司治理的目标被认为是 “使得管理者能将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内在化[18]”,那么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就可以认为是消除环境外部性,或者将环境外部性进行内部化。

如图 4所示,全部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可划分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也存在着某些主体既是影响者同时也是被影响者的情况。污染事件发生时,即产生了预期之外的环境外部性,对应图中的①;被污染主体作为被影响者承担外部性成本,对应图中的②;治理工作的任务是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设计某种机制分摊或补偿污染带来的成本,从而将预期之外的影响转化为预期内的影响,对应图中的③;当外部性实现内部化后,被影响者通过谈判、调解或交易等方式获得补偿,对应图中的④;当治理平台足够完善时,被影响者可以通过治理参与机制,主动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从而转化为影响者的角色,这个转化对应图中的⑤。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可由图中③和⑤两个转化表示,前者是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需要建设相应的信息手段、知情和协商机制,后者是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治理的过程,需要相应的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提供保障。这两个转化过程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决定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治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原来的预期外的环境外部性即图中的②全部得以消除和内部化。

已有国内学者从新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划分做了创新尝试,典型代表是郑海霞等[19]对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研究。他们通过问卷调查,从影响或被影响程度、积极性、参与性、权力4个维度对 12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在流域补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个类别,结合对各类别影响能力、利益重要性和权力等指标的分析,对生态补偿的现状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方向。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对于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借鉴价值。

4 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诸多公共事务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这和当今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加快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各种群体和组织之间利益冲突的增加和复杂化有极大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战略视野使其成为研究如何解决这种涉及多主体、多区域、多目标的矛盾和纠纷的有力工具。

由于生态环境事务不同于公司治理,在该领域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科学有效。本文从环境外部性出发,对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提出了设想。这些设想在理论上仍需进一步修正和丰富,尤其是分类方法的具体设计和实际应用,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实证研究作深入的探索。

[1]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J].现代财经,2004,24(7):32-35.

[2]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3]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13-18.

[4]杨秀琼.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综述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5]万健华.利益相关者管 理 [M].深圳:海天 出版 社,1998:33.

[6]李心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J].当代财经,2001,(1):66-70.

[7]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2004,(4):32-36.

[8]吴玲,贺红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实证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7-38.

[9]吴玲,陈维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3(6):70-73.

[10]郝桂敏.企业需求、企业实力对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1]刘松萍,郭彦娜.论大型事件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相互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8(10):35-39.

[12]Baumol W.J.,Oates W.E.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4-35.

[13]Carl J.Dahlman.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1):141-162.

[14]李寿德,柯大钢.环境外部性起源理论研究述评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63-66.

[15]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152-160.

[16]朱国伟.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17]孙鳌.环境外部性非内部化的原因与对策:政府的视角[J].学海,2010(1):107-111.

[18]Tirole J.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etrica,2001,69 (1):1-35.

[19]郑海霞,陆彪.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11-12115.

Definition and Divis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WANG Xiao-liang,YANG Yu-qin,ZENG Chun-y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imits of enterprise stakeholder theory while being appli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takeholders should be defined and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roles in producing,undertaking and eliminating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and the ai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to remove or internalize all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stakeholder;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definition;division

X196

A

1673-9655(2013)03-0011-05

2012-01-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流域生态共同治理机制研究”(70973010)。

王晓亮,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和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外部性界定相关者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高血压界定范围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