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教师干扰学生思维的因素探析

2013-05-25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李广水

地理教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板图思维课堂教学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 李广水

地理课堂教师干扰学生思维的因素探析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 李广水

思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反映的过程。知识、智力和思维构成了地理教育中的三位一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能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形成科学概念不可或缺的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然而,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受制于地理教师个体的诸多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部分教师尽管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但由于缺乏深厚的地理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语言“碎”,气氛“死”,演示“偏”,情绪“差”,节奏“快”,画不“准”等不和谐的因素,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影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语言“碎”,影响思维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是天经地义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比较“碎”,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思维。

讲课者语言不简洁,常常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有口头禅,甚至很严重,比如“啊”、“嗯”、“哦”、“这个”、“那么”、“是不是”等出现的频率很高;②一个问题提出后,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或者没有完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又接二连三地换角度,看似启发诱导,其实是在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重复学生的答案,名为“强调”,实则“啰嗦”,给学生造成了听觉疲劳。

为什么教师会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①口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训练不到位,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毛病,或者没有把这个毛病当做一回事;②备课不充分,没有真正吃透地理教材和学生。对于地理教材,哪些是重难点;对于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本堂课主干知识是什么,该怎样重击它;辅助问题有哪些,该怎样使之很好地发挥层递作用,教者不甚明了。他们只能机械地照搬地理教学书或者教辅资料上的现成答案;③这类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是很传统就是认识有误区。他们平时的课堂是以“满堂灌”或“独角戏”为主,而在公开课、研究课等课型上,面对着有人观摩或调研的现状,不得不多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教者心中没底,不知道其他学生听清了没有,于是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

课堂教学用语,不仅要简明准确,而且要努力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千方百计地调动语言因素,烘托氛围,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规范使用地理语言:①一些字词的读音,应力求标准。如地壳(qiào)不读(kē),侗(dòng)族不读(tóng),冰碛(qì)湖不读(zì)等;②要用地理术语,不讲外行话。如在表达方位时,必须使用“北南西东”,而不能随意用“上下左右”代替,“岩石”不能用“石头”代替,“气温”不能用“温度”代替等。

至于地理课堂上的非教学语言,诸如牢骚语、伤人言、显摆话之类,不一而足,本来就属于鲁迅笔下的早该“痛打的落水狗”,更会对学生的正常思维带来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更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在课堂内,教师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很有普遍意义的。

二、气氛“死”,缺乏思维的心境

心境是影响学生思维等学习活动的情绪因素。良好的心境能使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敏捷,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紧张的心境会抑制思维的开展,甚至使思维停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一听到学生的错误答案,或是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稍不一致的答问,便不假思索,断然否定,“不行!”、“不对!”、“NO!”甚至夹杂着“胡扯”、“瞎说”之类的侮辱性语言,带有明显的贬斥性、攻击性和伤害性。此时,学生的难堪、自卑和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学生的天真、勇气和活跃思维,即刻便荡然无存。一人招斥,万马齐喑,课堂的沉闷气氛由此形成。课堂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明显地抑制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管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启发式”原则,教师也提出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思考题,但由于学生思维迟缓,思路不畅,往往出现“启”而 “不发”,“问”而“不答”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课堂气氛“死”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上课紧张,老是担心自己上课讲“砸”了,总是想着自己的“标准答案”,无暇顾及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结果;其二,教师讲课的表情严肃、呆板,使学生有压抑感;其三,教师讲课的语气太重,声调太高,不像是在讲课,而像是在训话,使学生有恐惧感;其四,当学生一时配合不当时,教师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学生从此不敢说、不敢动,剩下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等等。

三、演示“偏”,失去思维的依据

演示实验,演示投影,演示标本,出示模型,展现挂图等是地理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思维活动;通过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借助这些直观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形象材料和物质基础,加强直观印象,深化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空间分布,或离我们远的一些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我们平时在听课中发现,由于部分教师的演示过程只有部分同学能看到,没有面对全体学生。这样,对那些看不到演示结果的同学来说,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能力培养,自然都是一句空话。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分析主要有两个:其一,部分教师由于紧张,演示时手忙脚乱,只顾演示,顾不上学生;其二,部分教师平时上课一贯图省事,用语言叙述代替演示活动,当真的有人听课时,又临时抱佛脚,自然是操作不自如。地理课堂中演示不当,就会使学生失去思维的依据。如若能恰当地演示,则利于地理课堂效率的提高。

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我请一位男生到讲台上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该学生只知死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句话,而真正演示时却不清楚哪边是西(左),哪边是东(右)。于是他一会将地球仪左旋,一会右旋,加上下边的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暗示他这样转,有的暗示他那般转,一慌神,一使劲,竟将地球仪旋脱了支架而掉在地上,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让该生回到座位,然后稳定了一下情绪,拾起地球仪并安上支架,说道:“难怪地球仪不高兴与你合作了,你一会左旋,一会右旋,旋得它晕头转向,它不摔倒才怪呢!”学生大笑。接着,我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我手拔地球仪转动的动作。当地球仪转动起来以后,我先把北极面向他们,接着再把南极面向他们,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有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方向之分”的道理。

四、情绪“差”,挫伤思维的心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理应追求人格的健全,个性的优化。良好的心理品质乃是客观全面陈述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做到不为情绪所左右,欣喜不颠狂,烦恼不沮丧,做到“捧着一腔热情上讲台,留下一片微笑离课堂”。可是有些教师却常把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给带进课堂,带给学生,甚至以某种不良情绪支配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轻则表现为心不在焉,神思游离,久久进不了角色;重则表现为喜怒分明,溢于言表;遇喜则情不自禁,远离教学目标,海阔天空,胡侃一通;有愁便大发无名之火,迁怒学生,声色俱厉,大量的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教师带着“情绪”上课,势必导致学生课堂思维的紧张或混乱,教室犹如一潭死水,如此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求知欲呢?教师的消极情绪,还会引起学生分心,他们不会注意教学的内容,而是去想老师今天为什么如此不高兴?学生哪里还会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呢?

情绪具有扩散性特点,老师的情绪会传染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在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出学习地理的热情,诱发旺盛的求知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情忧郁寡欢,智力活动就会减弱,思维就会受到压抑,对课堂信息的接受也显得迟钝,在这种状况下,课堂教学怎么会高效呢?所以,教师应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走上讲台更要进入忘我境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在教学内容所规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点拨而不断闪烁智慧的火花。

五、节奏“快”,没有思维的时间

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一般需要分析综合与对比、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过程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节奏是学生听课时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学节奏太快,则使学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难以集中。相反,太慢,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方向的转变,影响思维,降低教学效果。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更需要宽松、活跃的氛围。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首先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情景,抛弃不恰当的态度和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思维障碍,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承认学生的差异,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有创造。应抱着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加强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学科思维方法的理解。

有些教师的教学节奏太快,没有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语言节奏快,句与句之间没有适当的停顿,提出问题后,接着让学生回答,学生无法思考,自然回答不上来,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变成了变相的“满堂灌”;②教学过程节奏快,有些教师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完成学案等活动得出结论。无疑,这样安排是合理的,符合认知规律;但由于老师不看时间,只凭主观感觉来控制时间,自认为时间过了很多,而实际上只过了很少的时间,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停止活动,进行检查提问。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一节课由于显示的PPT张数过多,也会使得课堂节奏太快,为了完成而赶进度。笔者认为,平常情况下,一节地理课PPT张数以不超过15张为宜。

六、画不“准”,干扰思维的方向

一堂好的地理课,往往是与充满“地理味”的板图相联系的。即使在多媒体较为普及的今天,仍不能小觑其作用。

准确性是衡量板图的第一标准。任何简化或夸张,浪漫主义或随意性,均应以不损害板图准确性为前提,做到“图而不谬”。如世界各大洲的轮廓图,可以简化成一些三角形,但不能简化为方形;画彗星时,彗尾呈现的位置应离太阳一定距离(大给3亿千米以外)的轨道上;如作云层时,自下而上依次为层云、积云、卷云等。

地理板图一般只取形似,不计细节,旨在凸现特征,突出重点,说明地理问题。由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与难点问题上,简便省时,效果较好,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

再如,设计一幅反映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板图,甲画一椰树和一禾锄草帽的农民,乙画一椰树和一禾锄戴笠的农民,椰树意指热带景观,差别在于草帽和笠。仔细比较,乙更为贴切,因草帽虽轻便但主要是遮阳,而笠能遮阳挡雨。戴笠更能说明高温多雨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板图,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板图是教师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文字、图表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在黑板上勾勒出的地理图,图形简单,但内涵丰富,对整体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的作用。教师利用板图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简单的图形中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直观的图形、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迁移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讲“洋流”时,画一幅“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在图中勾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与学生一起画洋流分布简图,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性质、位置,观察洋流分布与盛行风的关系,鼓励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总结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探究洋流与沿岸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但由于不少教师平时不练画图的基本功,课堂教学中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一幅符合要求的板图,而板图的效果又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干扰学生思维的方向。

同时,要求在作板图时,最好用彩色粉笔,使黑板上有色彩的层次变化,而且一节课中板图的数量不宜多。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坚持苦练教学基本功,仍是摆在每位老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板图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板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地理教学板图的意义和运用
黑板上的精彩世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