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战略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初探

2013-05-24张思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钓鱼岛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更加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从历史的角度、法律的角度,加强大学生对海权的认识,向大学生阐释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建立起海洋强国意识。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意识;海权认识;钓鱼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14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中国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强对我国领土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二是针对国际社会中遏制中国发展的国家进行反制。大学生海洋意识、海权认识的强弱对于促进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使他们理解和把握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海权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海洋强国意识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

中国青年报针对我国青年海洋意识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海洋意识非常薄弱,约80%的被调查者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而对于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根本没有印象。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47%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上空即享有专属权利。仅有11%的大学生知道中国是在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只有10%的大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四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和舟山群岛)。大多数(79.4%)被调查大学生承认自己对海权基本概念不多,认为自己很了解的仅占3.5%,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海洋国土、法律知识等基础方面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大陆架、毗连区、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声索国等基本概念表示出一脸茫然,极少数学生知道“海权论”,多数人不知道海洋圈地运动历史。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所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是陆地大国和海洋大国,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宝贵而又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走向海洋,而对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应当从海洋强国的内涵进行解读。

二、海洋强国的内涵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一)开发海洋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需求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陆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城市化发展、生产工业化和过度开发,导致可耕地面积逐年萎缩,盐碱化、沙漠化程度逐年升高,煤炭、金属、石油正在以史无前例的数量和速度急剧消耗着。资源的短缺迫使人们探索新的战略资源,地球上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洋渔业是为人们提供海洋动植物蛋白质的重要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海洋水产品生产农业化和牧业化,从各国渔业生产情况来看,1977年超过100万吨的国家和地区有18个,80年代,中国年总渔业产量均值为337万吨,90年代以后年总渔业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海水中蕴藏的化学资源非常丰富,镁的储藏量为1767万亿吨,钾为550万亿吨,重水为200万亿吨,金为500万吨。中国东海、南海蕴藏大量石油天然气,开发海洋对于中国发展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利用海洋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

利用海上通道发展国际贸易促进经济繁荣是利用海洋的重中之重。纵观世界强国发展的轨迹,无一不是通过发展海外贸易而迅速崛起的,欲发展海外贸易必先控制海上通道。15世纪,当我们处在大明帝国的统治之下的时候,国家实行着“海禁”政策,全然不知由于“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靠海外贸易暴富,16世纪,英国人打败西班牙、荷兰完全控制海上通道,贸易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得英国站在世界历史的前沿。控制海上通道是英国崛起的关键。海运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运兴衰。利用海上通道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各项交流,进行国际合作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美国作为工业大国,其主要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需要进口,这些货物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工业原料、战略物资甚至粮食也不能自给自足,完全依赖进口,作为一个群岛之国,日本的海上交通便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只依靠国家内部运转的经济生存发展,必须打开国门开展国际贸易,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互相交换的经济,通过海运,搭建起一座互通有无的桥梁。

(三)保护海洋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的建设列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污染造成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濒危珍稀海洋生物持续减少,海洋生态危害时有发生。在这样严重的现实下,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保障,促使其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针对海洋生态保护立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规。因此,应当加强保护海洋环境立法工作。

(四)管控海洋是实现海洋强国的根本保障

19世纪晚期,海权论创始人,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从西班牙称雄海洋以来世界各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一个结论:“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特别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控制海权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商船队和海军舰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英国称霸世界,主要是因为英国曾一度控制了苏伊±运河、马六甲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一系列海上通道。其实早在15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海军强国,中国的航海技术、航海经验在世界首屈一指,当把这些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西方国家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进行掠夺扩张的时候,我们关闭国门,开始禁海政策,在世界海洋竞赛中,放弃一个本不该失去的历史机遇。到了晚清,中国建成世界第九强、亚洲第一强的海军舰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结果导致中国任由日本侵吞和宰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民党组建的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基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中国的海岸线和所有沿海港口码头全部被日军控制。二战结束后,我国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原本与周边国家没有重大争议,但各国宣布自己的海洋法规后,我国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被侵犯,导致一些海上争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能任由任何国家长期侵犯我国海洋权益。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之时,才能够反思跪着的历史。中国曾经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今天正在崛起的中国无论如何都必须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这需要对外管控,并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军事实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来实现;同时对内管控,并做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清明、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

三、中国海洋领土的争端

(一)中国的领土主权

国家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领陆指国家国界范围内的陆地及其底土,领陆是领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领水附随领陆,而领空和底土又附随领陆和领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称,除大陆外中国领土还包括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领土主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领土所有权、领土管辖权、领土主权不容侵犯。中国领海范围是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直线基线的方法划定的,要划定领海基线,必须先确定领海基点。由于我国大量海上岛屿存在争端,导致我国领海基点无法确定,1996年,我国宣布了西沙群岛、海南群岛的领海基线和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但对于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争议海域的领海基线尚未宣布,一些国家借口无法识别和计算中国的领海基线,侵犯我国领海领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岛礁方面存在的争端很多,主要是钓鱼岛、南沙群岛等有关岛礁。2012年,日本政府导演“购岛”闹剧,引起中国强烈抗议,致使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二)中日钓鱼岛争端历史

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在1895年之前近500年的时间里中国军民在附近海域从事航行、捕鱼等活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本投降书》第一条及第六条中均宣示“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1951年,美国与日本缔结了《旧金山和约》,规定北纬29度以南的西南诸岛等交由联合国托管,而以美国作为唯一的施政当局。同年,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旧金山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1971年,美国与日本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将琉球诸岛和钓鱼岛的“施政权”“归还”日本,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所谓的法理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所谓时效取得,二是所谓无主地先占。国际司法实践中从未认可过“时效”作为独立的领土取得方式,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不是无主地,日本提出的所谓“先占”也没有任何历史考证,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三)中国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的意义

2012年7月24日,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引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全国上百城市民众自发举行大规模反日游行,谴责日本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要求日本停止侵害中国主权,归还钓鱼岛。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中国此举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首次通过宣示钓鱼岛领海基线的方式重申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宣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就表明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是中国的,同时也向世界声明了中国钓鱼岛周围领海范围。中国可派遣海军、渔政船前往钓鱼岛海域巡航作业常态化,用实际行动来宣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另一方面,挫败日本扩展“海洋国土”的阴谋。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实质是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侵犯中国主权。日本抛出钓鱼岛“国有化”的目的是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在军事方面妄图通过占领该岛,扩展其作战纵深和海上防御范围,想要从冲绳岛向西前推进300公里,加强对中国沿海和台湾海峡的监视。在经济方面,试图以钓鱼岛为基础,与中国按中间线均分东海大陆架,如果日本阴谋得逞,将获得2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进而“合法”获得开采中国东海一半以上油气的资源和渔业资源。中国海军、空军、渔政船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作业,捍卫中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做后盾,同时又符合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日本的阴谋必定不能得逞。

四、影响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中国建立海洋强国从外部环境来看,面临的压力较大,主要是以美国为首对中国进行军事封锁的“岛链”。所谓“岛链”,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岛链战略,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日本在与那国岛实现驻军后,事实上也完善了日本在第一岛链上对中国军事的防范与围堵。翻开地图,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中国向太平洋方向有两条弧形岛屿带,它如同岛屿锁链环绕在中国海区的外侧。按距离中国大陆远近,分别称为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其中,第一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中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第一岛链的主要目的是封锁中国,国外势力企图介入南海、东海问题,刺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谋求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突破过“第一岛链”,但是,现实情况是“岛链”依旧存在,束缚着中国的发展。因此,必须在军事上、外交上逐步粉碎“岛链”战略,为中国成为海洋强国铺平道路。

(二)内在因素

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建设海洋强国最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专业人才的问题。国家应当重视高校海洋专业学科建设,建立综合性海洋人才培养基地,大量向海外派遣优秀人才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其次,加强海洋新闻宣传,创作更多海洋强国科普知识的作品,创作海洋强国题材文艺作品,通过广泛的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全民海洋强国意识。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海洋管理部门进行机构改革,明晰权责范围,引导和服务于海洋强国科研工作。加大海洋基础教育投入,有效激发各阶层参与兴趣与热情。最后,建立国民海洋强国意识评估体系。建立海洋强国意识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国民进行长期考察,根据调查评估反映出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政策。

[张思: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钓鱼岛
年初六,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
中国警告日本停止在钓鱼岛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