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条形码静脉给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13-05-24林郁清史定妹
■ 林郁清 蒋 莹 史定妹
条形码给药系统(Bar 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BCMA)是数字化医院发展和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的趋势。护士应用PDA扫描患者身份识别条码和药袋上的药物条形码,确定一致性,从而核对患者、药物、浓度、时间、剂量和用法,能有效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但是条形码给药系统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流程,增加了给药的操作步骤,又因网络问题、护士工作繁忙、扫描仪数量和质量等问题,影响了护理人员扫描的依从性[2]。依据卫生部2011年印发的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通知[3],我院门诊注射室联合信息科,于2012年1月-12月对门诊条形码静脉给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改进,取得了一定效果。
1 问题分析
1.1 问题及原因分析
1.1.1 部分患者未按号入座。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日门诊量6000余人次,门诊日输液患者近600人次,自2010年11月运行条形码给药系统后,输液座位由患者自主选择变为系统安排座位。部分患者未按患者身份识别带上的座位号入座或坐错位置,未能及时注射,易引发护患纠纷。经调查发现,患者未按号入座的原因是看错座位号上的字母或数字(22.2%)、座椅质量问题(21.1%)、初次就诊(18.9%)、护士解释不到位(10%)、环境因素等。
1.1.2 条形码扫描操作中断。护士在静脉给药前需用PDA扫描患者身份识别条码和药袋条形码,如果PDA故障或两个条形码缺一,就将造成条形码扫描中断,无法完成给药操作前的核对,护士来回奔走于补打印条形码或更换PDA的途中, 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条形码扫描的依从性[4],直接影响条形码给药系统的效果,使安全隐患陡增。造成条形码扫描中断的原因为:(1)患者因素。患者等候注射时,保管不当遗失身份识别条形码;(2)护士因素。未规范粘贴条形码,造成条形码遗失或皱褶而无法扫描;(3)PDA因素。网络信号不稳定以及缺乏有效的保养,出现掉网、信号中断和设备故障。
1.1.3 条形码扫描准确性低。打印药物条形码时搀杂着门诊其他科室治疗用的药物(如妇科门诊无痛人流的丙泊酚、芬太尼;内镜室无痛胃镜用的林格、5%GS等溶媒);药物条形码的打印张数比实际药物数量少;同一患者的两张处方出现两张患者身份识别条码,这些情况降低了条形码给药系统的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
1.2.1 患者正确就座率。患者的正确入座是患者及时得到注射治疗和保证条形码正确扫描核对的先决条件。患者正确就座率=(当天输液总人数-未按号入座人数)/当天输液总人数×100%。
1.2.2 条形码正确打印率。条形码的正确打印能确保条形码给药系统核对药物的准确性。条形码正确打印率=(当天输液总人数-条形码未正确打印人数)/当天输液总人数×100%。
1.2.3 条形码补打印率。补打印患者或药物条形码,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减低扫描的依从性。条形码补打印率=条形码补打印人数/当天输液总人数×100%。
改进前后收集一周数据,计算数据量最多的一天,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管理方法
2.1 组建改进小组
改进小组共有14名成员,包括护士长、总带教护师和青年骨干护士,由护士长领导负责,具体的工作内容为总结、分析条形码给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制订和负责实施改进措施,对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
2.2 改善硬件环境
2.2.1 检修输液座椅及座位呼叫铃。输液座椅由于长期使用后,出现座垫海绵塌陷、扶手上的呼叫铃设施磨损、故障,针对部分患者(21.1%)因座椅质量问题而不愿按号入座的问题,改进小组成员对每个输液座椅、呼叫铃进行质量性能检查,对损坏座椅和故障的呼叫铃及时与信息科、物资采购中心联系维修,共检查120个输液座位和呼叫铃,其中更换故障呼叫铃8个,维修输液座椅20个。
2.2.2 完善条形码给药系统的功能。国外PDA在临床医护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PDA的应用还处于开始阶段,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5]。对于PDA网络信号不稳定现象,与信息科联系后,增设网络信号覆盖点。对条形码打印中出现的其他部门的注射信息和打印张数与实际药物数量不符等问题,在电子医嘱打印操作中增设组方、不参与组方、拆分等选择键,并增设组号功能,使同一患者的两张处方可以合并。
2.3 组织人员培训
2.3.1 强化患者按号入座的宣教。在接药窗口和输液区(两个点)张贴明显的按号入座标识语。窗口接药护士宣教患者按号入座及妥善保管条形码,尤其是初次就诊(18.9%)或沟通障碍的患者。对不熟悉或易看错座位号的患者(22.2%),由输液区巡回、注射护士引导。发现错误就座的患者及时纠正,确保患者准确输液。
表1 条形码给药系统改进前后比较
2.3.2 规范条形码的粘贴要求。为防止因护士未规范粘贴条形码而造成条形码遗失或皱褶问题引起的无法扫描,我们规定条码粘贴的统一位置和质量要求,如患者身份条形码一律粘贴于滴管的上端,既方便扫描,又防止条码遗失。条形码粘贴时要求二维条码区必须平整、无皱褶。
2.3.3 学习正确的条码打印操作。为提高条形码输液给药的准确性,与信息科有关人员联系,对系统界面重新调整,保证药物条形码打印准确性。我们制作了如何正确打印条形码的PPT素材,组织科室全体护士进行学习,发现有不合理打印的人员,及时纠正。将条形码正确打印操作制作成科室中标准化文件,作为新入科护士培训学习的资料。
2.4 优化工作流程
建立PDA保养检修流程,做到班班交接登记、每班使用登记。即建立PDA交接使用登记本,每班清点数量签名,使用前后登记本班使用的PDA号码,检查电量、功能装置,用后及时归位充电,发生故障维修及时汇报登记,保持PDA机身清洁干净,及时用无水酒精擦拭。为此,我们建立了PDA的使用保养标准化文件,以供新入科护士学习和培训。
2.5 控制质量方法
定期召开改进小组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拟定的改进措施按可行性、重要性和科室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从中选出合适的措施,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学习。为保障改进工作顺利展开,改进小组负责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后及时汇总分析,对执行不佳的护士,护士长找其交流沟通,纠正鼓励其执行正确的条形码扫描操作。每季度对正确使用条形码扫描情况进行质量监控,以持续改进效果。
3 效果分析
经过近1年的改进后,门诊条形码静脉给药系统有了改善(见表1),其中药物条形码的正确打印率上升至99.2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条形码补打印率下降至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正确入座率改善不明显,分析原因为科室装修在即而未更新输液座位,影响患者的入座率。为体现人性化的科学管理,装修后的输液座位将变为由患者在电脑触摸屏上自主选择座位,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入座意愿。
条形码给药技术是减少护士给药差错的有效方法,但有研究[4]显示,扫描依从性低是实施条形码给药系统中的普遍问题,它改变了护士习惯的工作流程,增加了PDA扫描操作的步骤,在实施中,网络信号不稳定、扫描仪故障、条形码遗失或无法读取信息、患者不配合等任何造成条形码扫描无法顺利进行的因素,都将制约条形码扫描的效果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条形码给药技术在临床一线的成功开展,必须依托各工作团队的相互合作,善于发现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条形码给药系统,培训相关工作人员,优化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作业文件,定期质量监测追踪效果。
[1]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2-54.
[2]Early C,Riha C,Martin J,et al.Scanning for safety: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roved bar-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J].CIN,2011,29(4):45-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2011-11-03)[2012-09-28]. http://www.moh.gov.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6/201111/53274.htm.
[4]陆秀文,徐红,楼建华.提高条形码给药系统扫描依从性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08-909.
[5]张丹靖.PDA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9,9(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