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流感恐惧症

2013-05-21高子涵

体育博览 2013年4期
关键词:哈欠传染

高子涵

或许你会认为,身体是你自己的,它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但是,有的时候身体也会将你出卖,将你置于窘迫和可笑的境地之中。你觉得,这些不体面的行为,比如放屁、打嗝、痒痒和哈欠,我们都很熟悉,但它们又是那样的奇怪。为什么有时候这些让人尴尬到不行举动,就像是流感一样,会传染与被传染?为什么像“恐艾症”这些心理疾病也如同流感一样散播开来?其实,有些时候这些行为只是人类正常的身体机能,人们之所以很在意,或许是“情流感”恐惧症在作祟!

“恐艾症”之殇

有时,过度的纵欲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同“恐艾症”的出现。现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性行为后总是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检查的结果显示他们其实没有病。但是,这并不会打消他们的疑虑,而是连日来天天拨打疾控咨询电话,反复求助专家。这种可怕的心理暗示就如同经常看到的鬼片中情景,这种住在心里的“鬼”其实才是最是可怕!更为可怕的是,“恐艾症”就像流感一样,将邪恶的手伸向了越来越多的人。

在医生们眼中,这群人明明没有病,却偏说自己有病,出入多个科室,一次次做着各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无异样,但仍不惜花费时间到不同医院进行同样检查,只为了想要证明自己有病。中国疾控和卫生部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是“精神因素”导致这种阴性艾滋病,即“恐艾症”。专家给这群不幸的人提出了建议,建议他们要及时转移一下注意力,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在无谓的艾滋病检测上了,而应客观地意识到,当目前的比较发达的医学科技不能发现你的问题时,那一定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理病,因为人体由心理和生理两部分组成,而心理比生理更容易患病,而且心理患病后,就容易产生一些生理反映,称之为“心身病”。而这些患者求助的唯一通道这是做一次规范的心理检测,并和心理咨询师做一些深入地探讨。这样才是对症下药。

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看到邻桌的同事、或是身边的朋友、爱人打了个哈欠,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打,甚至是偶遇的陌生人,人们也会被他的哈欠所传染。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无论自发地打哈欠是为了什么目的,人类的哈欠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会传染。看见别人打哈欠,我们的身体就被一种原始的神经过程所挟持,忍不住也要打上一个哈欠。试想有人张开大嘴,眯起双眼,先是长长一吸,继而匆匆一吐,是不是也想要跟着做呢。

哈欠太容易传染,和它有关的一切几乎都能激起更多的哈欠,包括看到、听到、读到、甚至想到哈欠。研究发现,人打哈欠的无声影片可以在5分钟内将哈欠传染给大约55%的观众,就算没有打哈欠的人也承认自己至少是受到了诱惑。不过奇怪的是:虽然一张豁然张开的嘴是哈欠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录像中将打哈欠的嘴去掉,同样能有效地激起观众的哈欠。而反过来,将打哈欠的嘴单独向人展示,引起的哈欠却并不比一张笑脸更多。这或许是因为张开的嘴未必只和哈欠有关,也可能是在歌唱或者呐喊。触动我们的是打哈欠的整张脸孔,包括那对眯起的眼睛。

从演化的角度看,自发的哈欠十分古老——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这个行为。传染性的哈欠则历史较短,只在社会性的哺乳动物身上才有体现,包括黑猩猩,可能还有狗。就人类而言,自发的哈欠在我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出现了,传染性的哈欠则要到一个儿童四五岁时才会出现。这个年纪大致也是儿童能将精神状态归于自己或者他人的时候,这进一步证明了传染性哈欠和社会交际有关。虽然这个奇怪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原理还不为人知,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都成了群体中的盲从分子。当一声哈欠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它就激起了一阵涟漪,促成了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联系,将单独的个人结合成了一个超有机体。

痒也是会传染的

相对于疼痛感,有些时候痒更让人觉得难以忍受。别管是牛皮癣、脚气还是各种疹,就连被蚊子亲了一口,有时也会让人痒到抓狂。对于人类来说痒是一种非凡的折磨,在但丁的《炼狱篇》里有一席之地,但是痒也有它的益处。皮肤是身体抵抗外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的神经系统时刻准备着保持它的完整。因此,当我们遭遇昆虫叮咬、有毒植物、或者其他刺激物时,痒的感觉就会将我们引导至问题部位,并激起我们的抓挠动作,以此摆脱入侵者,消除不适感。只有皮肤会痒,内脏器官不会痒。当我们得了湿疹、香港脚和牛皮癣这样的皮肤病时,身体也会发出假情报,产生痒感。更神秘的是,当我们患上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时,身上也会痒痒。痒可以由痛觉抑制,但是用力过猛、破坏组织的抓挠,虽可以缓一时之痒,却会产生更多的痒,将我们锁定在一个越挠越痒、越痒越挠的循环之中。

关于痒,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和打哈欠一样,痒也是会传染的。看别人挠痒、听一个关于痒的讲座、在幻灯片里看到虱子之类致痒的害虫,就可能“感染”上痒。甚至读到本文的这一段都可能令你痒起来。传染性的痒是具有演化意义的:你邻居身上那只讨厌的跳蚤也许会从原来的宿主跳到你的身上,但是如果你已经开始挠痒痒,它就跳不了多远了。

关系亲密者之间打哈欠更易传染

旁边的人打哈欠,你会跟着打吗?如果那个人是家庭成员或者是朋友,你就更容易跟着打哈欠。意大利认知科学和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打哈欠会传染这个现象,至少部分是以社会移情的一种形式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心理效应,该反应只发生在看到、听到或读到关于打哈欠时。据新的统计显示,打哈欠传染的情况在面对亲人时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后是熟人和陌生人。这表明打哈欠是移情的一种形式,人们体会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在打哈欠传染这个例子中通常是压力、焦虑、无聊或疲劳。作为对比,自发的打哈欠则是一种纯粹的生理现象,一些研究显示这 可能有助于降低脑部温度研究 。

科学家用了1年时间收集了超过100名不同国籍成年人的行为数据。这些行为都发生在真实场景中,比如火车或是餐桌上等等。科学家记录了多个变量,比如被试与其他人的关系、原属国籍、性别以及打哈欠的类型。之后他们开发了一个统计模型并测试了每个变量对打哈欠传染效应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只有社会关系起了作用。不过一些其他研究者指出,这个结果也可能是因为人们会更多地注意到亲人和朋友在打哈欠。对于这个可能性,科学家表示,实际上一个人可能对家庭成员打哈欠反而不那么注意。人们对新刺激的反应常常会比较显著,而对熟悉刺激的反应可能会较小。

即使人们确实是出于移情而跟着别人打哈欠,这种反应的原因也仍然还是个谜。从演化角度来看,打哈欠传染这个现象是非常近期才出现的。只在人类、黑猩猩、狒狒和狗身上有。而自发的打哈欠则至少存在了2亿年,连鱼都会。打哈欠传染的潜在好处可能是能提高全体的警觉性,如果打哈欠能冷却大脑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或许可以增强机敏警戒度。

你挠,我也痒

看到别人打哈欠或听到有人笑,你可能跟着打哈欠、跟着笑。挠痒痒也一样会传染。现在,研究人员第一次调查了传染性瘙痒的神经学基础。研究人员识别出一些大脑区域,当看到别人挠痒痒时,这些区域的活动能够预测你有多容易会感觉到痒。英国的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展示了人们挠胳膊上或胸部某个位置痒痒的视频片段。果然,受试者之后表示觉得更痒,而且大多数受试者在实验期间至少挠了一次痒。当一群志愿者在功能核磁共振扫描仪里看视频时,扫描结果显示,有几个特定的脑区会活跃,而这几个脑区是已知会对诱导瘙痒反应的组胺注射产生应答的。这其中,有3个脑区的活跃与受试者报告的痒觉有关联。

谜一样的嗝

打嗝有时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关键的场合、在乎的人面前。而最悲催的是,有些人却偏偏在关键、紧张的时候打嗝,更为悲催的是——根本停不下来,着实很难为情。持续打嗝的纪录由一位名叫查理·奥斯本的美国爱荷华州农民保持,他连打了67年的嗝。但是幸运的是,打嗝一般会在睡眠时停止。打嗝始于横膈膜向下抽动及肋骨间肌肉收缩造成的突然吸气,终于紧随其后的声门闭合,发出“嗝”的一声。打嗝的作用尚不明确,但是这个谜一样的行为在胎儿期十分常见,暗示它在演化上有某种作用。

人的脑干里有一只“打嗝生成器”,它在收到某些特定线索时,会将分布于身体各处的神经和肌肉活动协调起来,制造一串嗝。这些线索可以是胃部膨胀、食道发炎,或者胸腔和神经的种种问题。打嗝的疗法比它的原因更加多样。柏拉图曾在《会饮篇》中列举了屏气法、漱口法和喷嚏法。其他方法包括吃糖、倒立着喝水、被人吓唬、把手指塞进耳朵等等。科学家在研究中又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录音疗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只要手持麦克风,充满期待地站在打嗝者身边就行。它对儿童尤其见效,也证明了社会的力量能够压制一种古老、本能的行为。

10种方法有效解决打嗝尴尬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呕吐,没什么大不了

呕吐总是一件不招人待见的事!喝多了会呕吐,胃肠感冒会呕吐,晕车也会让人呕吐,甚至有人看像《电锯惊魂》、《群尸玩过界》这类的恐怖惊悚片也会吐。对于呕吐,人们总是留有不好的回忆!但这是人们对于呕吐存有偏见,只看其表面的种种。关于呕吐,你需要重新的认识!其实,当你吃下了有毒的物质时,你的身体会用一种有效而剧烈的反应将它排除出去,这个反应就是呕吐。呕吐是一个人体自身保护的过程。不过,你也会因为看到、闻到或者听到别人呕吐而跟着干呕。为什么?人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在路上有人晕车呕吐,结果却害得车里其他乘客也呕吐起来。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学的女孩子特别容易传染到呕吐,传染的场合通常是致人焦虑的群体事件。一般是有人自称闻到了淡淡的汽车尾气、下水道臭气、吃到了滋味或者气味奇怪的食物或饮品,接着就引发连锁呕吐。这样的呕吐,症状多半是轻微的,病情也会迅速消失,不会留下不良反应。

虽然传染性呕吐看起来像是机体功能紊乱的绝佳例子,但是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个适应性行为——当群体中有人第一个尝到了某种毒物而呕吐,其他人也会因为传染性呕吐而间接受益。相比肠胃感染危及生命,这种乱糟糟的假警报实在是太小的代价。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人还会有意在仪式中喝下催吐的死藤水,以此净化身心、联络感情。

注意,呕吐可窒息!

呕吐虽然有它的有利性,但是有时它也是人们的催命手,比方说呕吐可窒息。呕吐窒息最容易发生于醉酒后、麻醉和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尤其是仰卧或俯卧的体位。尽管“呕吐死”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案例却时有发生。英国Blues吉他大师加里?摩尔在西班牙度假时不幸身亡,死因是由于生前饮用了大量的香槟和白兰地。醉酒导致了呕吐误吸,摩尔被自己的呕吐物阻塞了气管,窒息身亡。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约翰?博纳姆、爵士乐小号演奏家汤米?多尔西、AC/DC乐队成员邦?斯科特等等,他们都在酒精或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中毒后因呕吐物窒息而死亡。

此外,在全身麻醉的手术前,医生通常要求患者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而在手术时会做气管插管以便于人工通气及抢救,这也是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病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因呕吐误吸而发生窒息死亡。然而,由于医生或患者的疏忽,这种麻醉意外导致的医疗事故近年来时有发生。不仅是人,就连大熊猫也难以幸免。大熊猫“龙龙”在日本神户王子动物园死亡,死亡原因正是在采精手术麻醉恢复过程中,因呕吐使胃内容物被误吸入肺,导致窒息死亡。

呵痒其实很有爱

当朋友在你耳边说悄悄话时,一股暖流便向你的涌来,传遍整个身体,让你觉得浑身上下都痒痒的。这种暧昧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表达亲密的重要举动之一。呵痒在哲学、神经学、心理学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性,堪称无与伦比——对一个常常只能在脚注里出现的行为而言,这个赞誉真是很了不得了。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呵自己不会痒。还好是这样,要不然,人们的生活就会充斥一连串愚蠢的连锁反应,搞不清是我们碰了什么东西还是那东西碰了我们。某种神经过程抑制了我们对于自我触摸的反应,也为我们区分了自我和其他事物的界限。谁能想到呢?呵痒这样不上台面的行为,居然为人何以为人这个古老而棘手的哲学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个奇妙的答案甚至还有实际的用处:如果计算机科学家可以创造算法来区分触摸和被触摸,他们就能增强机器人的精细动作控制,再下一步就会制造出具有人格的机器。

呵自己不痒这个事实说明,呵痒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开展触觉交流、形成连带的重要手段。要我说,它也是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和照看者进行最初对话的基础。虽然自称厌恶呵痒的人不在少数,调查还表明,人们一般会和朋友、家人和情人相互呵痒,动机是表达关爱、获得关注。因为能够相互呵痒,我们的神经系统也就能够编制呵痒大战、身体嬉戏、以及性嬉戏的程序。呵痒产生的费力呼吸就是笑的起源,远古祖先的笑声是“pantpant”——黑猩猩在被呵痒时还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到后来演变成现代人的“haha”。我进一步猜测,作势呵痒——也就是“我要抓住你”这个游戏的基础——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

令人生畏的屁

屁,乃是人间之仙气,岂有不放之理”。不要觉得这句话很屌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考虑放屁,我们对身体奇异行为的探索就不算完整。这个豪放举动自亘古以来一直逗引着人们的兴趣。随着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放屁也开始进入肠胃病学家的视野。我对这个行为的兴趣则较为生僻:人们想知道,既然放屁的声音可以五花八门,那人们为什么就不用屁股说话,而非要用嘴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轻浮,其实不然,因为仔细想想,人类的身上并没有一个部分是特别演化出来说话的。人们用来说话的那个孔窍,和我们用来呼吸、吃饭、喝水、呕吐的孔窍是同一个;而声带则是两片在吞咽时防止食物和水进入气管的组织,作用相当于封条。那么,演化为什么没有另辟蹊径,把腹部和肠子的下半部分作为风箱,并把肛门括约肌作为振动的封条呢?那么,这个设计的主要缺点在于,口腔声道有嘴、舌、齿、喉用来塑造声音,肛门却没有这些部件。虽然这没有阻止鲱鱼用屁声来交流,但这种鱼类只能算作例外,而且这种交流方式还会带来麻烦:满腹胀气的鲱鱼会吸引饥饿虎鲸的注意——虎鲸会循着屁声找到猎物,将鲱鱼一网打尽。说话的演化是一场赢家通吃的竞赛,看来“屁话”的表现不怎么样。

公开场合禁止打嗝放屁?

公开场合禁止打嗝放屁,这不是在开玩笑!西班牙拉多巴镇镇长宣布,镇民在公共场合不得有放屁、打嗝、喝汤出声等65项不雅举止,这个看似荒唐的条文引发当地众多居民不满。拉多巴镇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东北方约112公里处,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小镇上,明令禁止的行为还包括:在公共场合边吃东西边讲话、触碰性器、调整内衣裤、挖鼻孔和咳嗽、打哈欠不掩口等。此外,孙儿辈若不常探视祖父母,也会招来麻烦。上述规则由左派的镇长亚迪彦沙规定,目的在于改善居民陋习,且这些规则已获议会通过。亚迪彦沙说:“这些基本的礼貌正日渐流失,但不该被遗忘。” 触犯这些规则并不会受到处罚,但会招致异样眼光。不过,这些规定显然并非人人欢迎。镇长在当地报纸上公布这份所谓“礼仪宪章”后,有些居民要求他下台。另一则充满怒意的网络发文则写道,镇长下一步将“在每个镇民脑内植入晶片,以控制大家。”这位脑袋不知道是被什么挤过的镇长真是比法西斯还要独断专行!

云里雾里的喷嚏

有时,打喷嚏着实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尤其是一不小心将喷嚏打在被人的脸上。打喷嚏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感冒的时候会打,过敏的的时候会打,小虫飞进鼻子的时候也会打,甚至有时会无缘无故的打个喷嚏。打喷嚏的现象其实就是将进入鼻腔的异物(如灰尘、细菌、花粉等)驱赶时出现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就像痒了我们会挠一样。当异物进入人们的鼻子后,位于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向作用于肺部的呼吸肌肉发出指令,猛烈地排出空气将异物驱除出境。喷嚏反射,俗称“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动作,但有人觉得这是鼻子对于外敌入侵的强烈反抗,也是很贴切的。但是,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它曾被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而对此种种解释,更令人有如堕云雾之中的感觉,有待一探究竟。

与喷嚏有关的古老文化

思念之说

一说打喷嚏就是有人在思念,此说有《诗经·终风》和相关的解释为证。如陈子展先生认为,这首诗采自民俗歌谣,属于男女打情骂俏一类的题材,诗云“寤言不寐,愿言则嚏”,当解为“醒来了可睡不成,我思念了就喷嚏”。在他之前,汉代的郑玄对此的笺注是:“我其忧惮而不能寐,女(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似该译作你也以同样的心情思念我,我就打喷嚏了。惟虽有思念或被思念的区别,但属于亲情之思则无疑。至今农村常有这样的现象:小孩打了个喷嚏,妈妈说“外婆在想你了”,接下来便计划回娘家探亲——正是以喷嚏为有人在思念我的征兆。

说我之说

一说打喷嚏就是有人在“说我”。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四:“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俗说以人嚏喷为人说。”因为有人说我而要吐口水念咒语,可见这个“说我”应理解为“说我坏话(或闲话)”。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中,有住在梁山泊附近的两个光棍冒充宋江、鲁智深,强抢卖酒老汉王林的女儿满堂娇,等到真相被梁山好汉揭穿并准备惩罚冒名行凶者时,光棍连打喷嚏道“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也是以喷嚏为有人在说我坏话或闲话的征兆。

吉兆之说

一说打喷嚏是好事将至的吉兆。如《燕北录》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直到今天,有些人还保留着类似的习俗:旁人打喷嚏,他马上喝彩祝吉:“好!长命百岁!”

不祥之说

也有说恰恰相反——打喷嚏是坏事要来的不祥之兆,旁人所谓"长命百岁",祝吉,而是及时禳解以祷平安,意义近似洪迈笔下的“必噀唾祝”。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元旦五鼓时,人们如果睡在床上打喷嚏,就必须马上起床,否则便会患病。起床,便是一种补救措施。对这种说法,早就有人质疑:如果喷嚏是不祥之兆,理该打嚏者本人及时设法补救,何以要等旁人祝祷禳解呢?所以亦有人推测,可能是古人以为闻人打嚏对自己有妨碍,所以必须说点什么以消灾。类似的风俗,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

猜你喜欢

哈欠传染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如果哈欠是有颜色的
如果哈欠是有颜色的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累了
止不住的哈欠
制服一个哈欠
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