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士顿爆炸案看社交反恐
2013-05-21宁薇
宁薇
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的凶手落网,在上演了两天的空城计之后,波士顿人民终于可以放下恐惧,睡个好觉。在此次案件的侦破过程中,除了一些公共机构,如波士顿警察局,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包括逃生和救援指导在内的信息外,不少目击者也通过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上传他们的现场见闻和图片,这些社交新闻流成为大众跟踪此事件的信息来源。还有一些网站,如谷歌,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寻人服务”,帮助人们和亲友取得联系。人们都在感叹,自社交网络诞生之后,传统媒体便在全方位的反应速度面前黯然失色。不过这次,“群众的智慧”理论似乎并不适用于对恐怖分子的搜捕。
在爆炸发生之后,社交网络中便涌现了大批一边扛着草耙子一边打着灯笼搜索犯罪嫌疑人的“网络侦探”。无数美国社交网站用户几乎不眠不休地搜集证据,从录像、图片、以及他们能够获取的目击者发言中摸索案情。美国热门社交新闻社区Reddit为此创建了一个名为“FINDBOSTONBOMBERS”(寻找爆炸案元凶)的讨论专区,密切跟踪和汇总事件进展。
在Reddit的论坛中,当一个内容为“嫌疑人手持黑色袋子,如发现可疑分子,请上图”的帖子发布后,人们便尽可能地贴出相关的图像。在此之后,当嫌疑人的相关特征,如“帽子颜色”、“背包背带类型”、“背包因重物下坠”等信息在论坛中被拼凑整理后,Twitter上马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通缉令”,它们或许是对的,或许是错的,或许根本就是捏造的。“反恐”行动一下子变成了悬疑小说,所有线索难辨真伪。
终于,网友们天马行空的研判登上了《纽约邮报》的头版,一个美国高中生被无辜地视作犯罪嫌疑人。之后,一名就读于布朗大学于本月失踪的学生也被各大网站冠以“凶手”之名。《大西洋月报》刊文评论,我们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调查才能弄清为何一名学生会被网民指认为犯罪嫌疑人,也许整个事件的源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恶作剧。
当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被调查人员确定后,社交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行动也以道歉画下句点,道歉是因为他们锁定的对象,根本是错的。之后《华盛顿邮报》发文,提供了波士顿当地以及联邦的调查人员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以及细节,向民众公布他们是如何在百万个干草堆中寻找出一根针的。同时,波士顿警察局局长爱德华· 戴维斯(Edward Davis)也在报道中透露,那些社交网络的侦探活动实际上帮了倒忙,荒谬的人肉搜索和以讹传讹的谣言对无辜的“嫌疑人”及其家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当整个事件落幕后,Reddit也为其提供了不实讯息的散播渠道以及造成的消极后果做出了正式的道歉。Reddit的总经理埃里克·马丁(Erik Martin)在公司首页的道歉声明中写到:“Reddit的员工和百万用户对此事件的发生深表遗憾。早在几年前,公司就制定了相关政策,不鼓励用户在论坛中公布私人信息,以避免当个人成为众包搜索目标后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众包”原是《连线》杂志记者杰夫· 豪(Jeff Howe)于2006年发明的一个专业术语,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将工作分配给互联网志愿军,这些志愿者具备某种技能且富于创意,并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在低酬或者无酬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将任务和问题外派给不确定的群体对于软件业和服务业是一种全新的劳动力组织方式,但当“众包”模式被错误地演绎成网上蔚然成风的“人肉搜索”,便无人知晓应如何遏制。
此刻,传统的媒体开始检讨网络上“全民办案”的荒谬现象。这些“网络侦探”的可怕之处在于,当不实消息被散播之后,没有人被追究责任。“即使好的记者,拥有好的素材,最终都会写出坏的故事。”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卡尔(David Carr)如是说。来自社交网络的新闻流与来自美联社或者《纽约邮报》的新闻不同,后者一旦发现不实便可进行责任追究,但没有人会去记住或者惩罚一个误将高中生定为罪犯的Reddit网友。
波士顿爆炸案最终告一段落,整个事件留下的教训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待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锁定和逮捕嫌疑人时,“众包反恐”的结局是弊大于利的。让FBI或者波士顿警察局发布的正确消息尽可能的传播开来也许是“群众的智慧”最该发挥的地方。
此外,至笔者截稿时,美联社Twitter账号发出假新闻,称白宫遇袭,奥巴马受伤。消息一出,美股随即大跌。后来证实账号是被黑客袭击,股市马上反弹回原先水平。这样的惊魂半小时所造成的股市曲线“裂缝”反映出社交网络的巨大影响,很多时候其“反恐”不成, 反倒成为“恐怖分子”的蓝海。互联网时代,我们拥有贴心并且强大的网络工具去解决最琐碎的日常问题,但如何让这些工具在最具紧迫感的时刻依旧优雅?看来需要加强的不仅仅是背后的算法,还有更严谨的网络安全系统监察。